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逻辑源点、目标诉求与路径选择

2019-09-10刘潇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3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路径选择大学生

刘潇

摘  要: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命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规律,需要考量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逻辑源点、目标诉求,厘清价值观教育蕴涵的基本维度,找到价值观教育实现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逻辑源点;目标诉求;路径选择

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并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教育方式。考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学界对这一问题讨论甚多,其中不乏有深刻见解,但大多仍然停留在原则、方法、表层和重复的层次,对其理论深层剖析与实践探讨挖掘不足。必须回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逻辑源点,廓清其目标诉求,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发现问题,寻找对策,起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效。

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逻辑源点

人类伊始,本源的价值处于混沌状态。扣问价值之根,就是追寻价值取向的源头。当今社会,科技不断进步,促进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们在畅享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化的同时,自身精神世界的匮乏所带来的问题亦在不断困扰。在青年大学生成长阶段,如何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从价值观形成、发展与转化的源头去思考。

(一)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待价值问题的一种看法、态度和观点。价值观作为人们内心深处的信念系统,是与个体对事物有无价值意义的基本判断、选择以及态度倾向相关联的。一方面,价值观在内容上表现为价值认知、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在形态上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价值尺度和价值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人们学习思考、交往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对社会意识、生活方式做出甄别、判断和选择,对选择的价值观念产生认同、坚信,内化和践行的能力,通过理解与认同,内化为自己的基本观念、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

价值观由价值认知、价值心理和价值评价等要素构成。价值认知是对价值关系的感知与认识,它是个体价值体验和价值倾向的基础。价值心理是对价值关系的感性反映形式,它是从人的内在需要直接引发出的心理活动,因而比起自觉的理性思维来,更直接、更迅速地反映着人们的价值关系。价值评价,则是在通过一定价值规范对价值现象、价值选择、价值行为的判断和评价标准,本质上是一个基于价值是非标准的价值认知问题。

价值认知是以价值关系为客观对象的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是价值观形成的前提,价值心理是贯穿于价值认知、情感、内化等基本环节的心理状态,价值评价是价值观中的核心要素。三者构成为有机统一体,缺乏任何一个部分,价值观教育都是不完整的,也不是有效的。

(二)价值观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价值观亦即观价值。“价值观教育并非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的根基在于社会事实,而非自然事实。与价值观基础相关的社会事实具有历史性、背景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表明一个人的价值观要通过教育才能形成。”[1]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存在和活动于具体的、基于特定历史的现实生活中。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价值观作为人的基本观念之一,它不只是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反映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可见,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社会事实,即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当下的现实生活。

(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源点

价值观作为根植于人们内在深处的信念系统,是与理念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密不可分的。人生观决定价值取向,价值观引导人生走向,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丰富着和发展着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挥着价值引领、成型内化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包括有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个人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纪观念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等等,显然,这些教育内容既存在事实上的包含、交叉、重叠关系,也有逻辑上的渗透、互动、迭代关系,因此,我们不能人为的简单割裂某一部分,也不能刻意夸大或缩小某一部分的功能与作用,但其中必定有一个引领并促进人们内心观念真正发挥作用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都会要讲到一点,即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为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奋斗?其中便蕴涵有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作为个体的理想信念一旦确立之后,遇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波动时,中间便会有一个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心理过程。同理,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也是依据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加以培育和塑造。

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诉求

(一)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是一个意识自觉能动的过程

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也是一个自觉的能动过程。一个人的思想不能处在“真空”状态,如果不以科学的价值观占领,就会被错误的甚至是扭曲的价值观占领。我们探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首先要弄清楚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源头。青年大学生时代,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一方面要针对原有的幼稚的、朦胧的、是是而非的价值思想观念进行自觉识别,又要在新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重建,包括经过价值认知、价值澄清、价值判断、价值认同、价值内化等过程,价值观只有经过认同,才能内化,所谓“知”为“行”之导,“行”为“知”之果。

(二)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显然,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替更迭,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世界多极化,价值多元化,生活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各种思想潮相互激荡,交织、交流、交锋,对于人们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产生巨大影响,传统时代的家庭、社会、学校三点一线式作用转变为家庭、社会、学校、网络四维叠加式作用,自媒体时代,人们既可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是信息的收受终端,以求新、求奇、求特等方式传播的短平快娱乐性自媒体信息更受青年大学生青睐,而不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裹挟其中,泥沙俱下,对于生活阅历较浅、是非观念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难免良莠不分,真假难辨,带来不良影响。

(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准确表达,对社会公民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社会的特定群体,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除此之外,还有更为具体的要求。虽然,作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很多,比如政治价值、商业价值、学术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等,这些社会价值多元存在且交织在一起,也衍生出多元并存的大学生价值追求。但在这些价值中,有一个起到总揽的价值观,那就是社会的需要,历史和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报告中指出,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可以说从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方面,提出了高标准、具体化和方向性的时代要求。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提出的“三有”,价值取向目标明确,既有质的规定,也有量的要求,契合了时代要求、社会需要和个人愿望,擘画了大学生成长道路中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走向,体现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诉求,是每一个青年大学生应该坚守的人生价值选择,更是每一个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维度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诉求,可以归结以下三个维度:一是内容维度。包括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情感、体悟、判断、认同、内化、践行等基本环节。价值认知是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人们通过价值认知、判断、选择,达成价值行为和结果;二是方法维度。长期以来,价值观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往往被思想政治教育所取代,过分理解为政策的传导、道德知识的讲解,填鸭式的“你讲我听”而忽视对情感的体验,成为简单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说教,缺乏价值认知、体悟、判断、认同和同频共振,难以发挥道德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注重情感效应,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靠价值认同与价值内化来实现,认同才能接受,接受才能践行,践行才能内化;三是实践维度。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要满足社会需要,接受社会评判,实践检验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优化、完善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的价值实践过程就是价值选择和重构的过程,大学生可以在新的统一价值目标下,“独立而创造性地进行丰富多样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

三、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价值引领,坚持立德树人

当今社会,正处于历史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局既不同于100年前五四运动时期,也不同于4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社会进入大发展大融合时代,多元思想并存,交织交融交锋;处于这个历史时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有道德、有本领、有担当”总体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并努力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创新教育方法,构建育人格局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建思政教育模式,按照三全育人总体要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创新教育形式,坚持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先进典型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高校实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创新教育手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针对互联网+思政的信息传播新要求,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网络技术,努力构建多个教学空间,将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考”的教学流程转变为“学—导—行”[3],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把握教育重点,强化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是贯穿于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环节,每个人的价值观念都是在与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活动中产生的,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的难点,是源于人们内心深处难以改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高校一方面应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认知、价值评价标准和方法。比如: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实现途径,等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各种非主流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形形色色腐朽落后思想的腐蚀。

(四)搭建教育平台,强化体验式教育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命在于实践,活力来源于实践,其效果也应当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内化于心,更要强化价值践履;并在实践中参悟、体悟,把价值观教育融入现实生活,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学习工农,增长见识,服务社会。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思政课部等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突出重点与层次,积极组织以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为题材的演讲比赛、征文竞赛、文艺汇演、“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邀请专家、学者等开展与价值观教育相关的讲座、报告;组织师生座谈、问题探讨与答疑等活动;创建实践教学基地,深化价值观教育。拓宽学生视野,提升社会适应力,真正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所在的历史方位,找到自己实现价值的坐标。

参考文献

[1]  陈晓鹤.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J].职业与教育,2010(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楊志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路径选择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