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周公之才之美”论孔子的“德才”教育

2019-09-10李晓锋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8期
关键词:德才周公论语

摘要:《论语》中孔子对周公之才之美的言论体现出孔子的“德才”教育观: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修身途径是“由内而外”,遵循“德”本“才”末的理念,对现阶段深入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论语;孔子;周公;德才

《论语》有云,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杨伯峻对此章的解释是:孔子说:“假如才能的美妙真比得上周公,只要骄傲而吝啬,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朱子在《四书集注》中注解到,周公之才之美的“才和美”是指智能技艺之美,骄是矜夸,吝是鄙吝。骄是气盈(充满之意),吝是气歉(不足之意)。這一章通过孔子的言论能够体现出孔子在“德”与“才”教育方面的旨向,对研究孔子思想,推进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周公的“才”与“美”体现在军政与教育

周公是历史上中华民族道统中一以贯之的重要人物。文王、武王、周公一脉相承。文王侍奉商纣,武王讨伐商纣,灭商之后,天下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归顺周王朝,而灭商后仅两三年,武王过世,武王儿子继位时仅有3岁。刚刚打完一个大的战争,一个3岁的孩子就要面临军事上、政治上的众多敌人,我们可以想象那是一副多么危险的画面。而此时,幸有周公七年鞠躬尽瘁的辅佐,才一步步的消灭了反对势力,使周王朝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周公的才与美,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政治上,还体现在民众教育上,周公在辅佐幼年成王的同时,还制礼作乐,推行礼仪教化,人文化成,孔圣人所谓的仁,就是要恢复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就是周公制礼作乐背后的精神。孔圣人一直认为,他所推崇的礼,就是继承了周公的精神。周公是圣王的地位,是圣人口中的圣王。既做了大有为的事迹,又是帝王之位,是儒家心目中永恒的领袖,精神的支柱。如此可以看出,周公之才之美,是多么的令人向往,令人敬佩,令人难以企及。但孔圣人却指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只要骄傲、吝啬,这个才和美也不值得一看。

二、孔子的“德才”教育体现了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思想

德虽然不能派生出才,但德能够保证才的运行方向。假若有才无德,那么才能的施展就不能得到约束,可能会导致恃才放荡,偏离正常轨道。钱穆先生认为:“用才者德,苟非其德,才失所用,则虽美不足观。必如周公,其才足以平祸乱,兴礼乐,由其不骄不吝,乃见其才之美也。”钱逊一脉相承说到:“这一章表明了孔子对骄吝的厌恶,也反映出他重德甚于重才的态度。”蔡尚思也认为:“假若有周公之才,只要他骄傲吝啬,其才也亦不足称道了。”姚式川对此解读为:“孔子强调德的重要,亦从一个侧面阐明了才和德的关系:才因有德而为人所用,又因为为人所用而显见其人的卓越超群。无德则才亦不能为人所用,纵然才能超群,亦属枉然。”

三、孔子的“德才”教育体现了“德”本“才”末的思想

孔子用这种方式来教育他的学生,是针对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即不要只看到周公才能卓越功勋卓著,这仅是最外在,也最明显的方面,但是不能仅仅停留于外在方面,而是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里。要求弟子要思考决定才之为美的背后的要素,即德是更本质的更重要的方面,要在重视德的前提下去发展和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孔子讲崇德、怀德、修德。在德才关系上,孔子首先重德,但是重德却并不轻才,而是要德才兼备。相比才艺,德是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要在重德的前提下去发展才艺。才艺为德所用,其施展才能符合德,建立德行。这是孔子在德才这一问题上的全面而辩证的认识,可以说,孔子既坚持两点论,又主张重点论。具体就周公而论,孔子认为,极言周公之才美,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周公之德,使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颇。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孔子采用这种假定性否定性的句式,借以去蔽,目的是为了彰显周公之德以及他对于德才关系的看法。这是一种崭新的合理的看法,他极大影响了此后中国士人在德才问题上的正确认识。

四、孔子的“德才”教育体现了从内到外的修身理路

孔子是一位教育家,他兴办私学,致力于培养君子。《雍也》篇)中提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用君子人格来端正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颜渊》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要求君子首先必须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道德是根基,道德教育先于知识教育。(《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力行道德规范放在首位,“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骨肉亲情出发,逐渐推及到“泛爱众”,以此来实现他的大同理想。在培养君子的内容上,孔子主要以四科中的“行、忠、信”等属于道德的科目来教育学生,说明道德教育在孔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教育方式上,要做到“修己以敬”,内心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后来发展成为儒家重要的“慎独”思想,“慎独”是要防止发生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从而使道义时时伴随主体自身。

在教育宗旨上,《大学》中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天子还是庶人,在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行方面是一致的。所以孔子之德不仅仅是隶属于少数统治者的德,更是面向全民的德,是以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为目的的德。孔子通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告诉我们在德才关系上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参考文献:

[1] 任敏.论孔子育人观的“德”“才”关系及现代启示[J].高教学刊,2016.02.

[2] 胡哲.孔子治学思想对德才教育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9.

[3] 李萌.《论语》中的德育思想[J].安徽文学,2010.10.

[4] 张诒三.《论语》中“德”的多维分析及其现实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9.04.

作者简介:

李晓锋,汉,1981—,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教教育教学,

(作者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德才周公论语
画家 孙德才
这很好啊
小品《懒汉脱贫》
以老师之道还老师
周公作礼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张德才办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