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笔,让语文课堂更具实效

2019-09-10韦士银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8期

摘要:王旭彤老师认为语文课堂需要以情激“动”,以境引“动”,以读调“动”,以趣启“动”,以评促“动”,这样才能使教学真正地“动”起来。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认为需要在此基础上还需加上学生动笔做阅读标记、课堂笔记、板演和写学习反思,教学之动才能更具实效。

关键词:教学之动;学生动笔;固化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笔者常为课堂上师生有“隔”的状态揪心。这种现象被黄厚江老师概括为:隔心、隔情和隔智。无论设计出如何优化的教学方案,一旦陷入“三隔”之境,便使教学走上了绝路,断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1] 。

黄老师的话虽然看上去有些绝对,但也切实道出了课堂教学“三隔”带来的严重后果。要打破这些“隔墙”,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学生能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王旭彤老师从“以情‘激’动”“以境引‘动’”“以读调‘动’”“以趣启‘动’”“以评促‘动’”[2] 等五个方面作了归纳和总结,有理论分析有实例示范,切中肯綮,可在研读文中的集典型课例时,笔者却发现在这些课堂上,学生动了口、动了耳、动了脑、动了心,唯独动笔的环节几乎没有。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好的课堂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忘,有些课堂设计执教者在放置一段时间后,自己都模糊不清了,更何况学生每天要上好几节课,要做好多作业,他们能记住多少你前日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学生没有笔记在复习时拿什么来回顧课堂?那些听来让你甚感满意的课堂,半年后如果不翻开当时的听课笔记,你还能记得多少?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想说:不动笔不成语文课。

撇开执教者的动笔板书和听课者的动笔记录不谈,单就学生的动笔来说,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如下几样是必须的:

第一,动笔做阅读标记。

这个习惯需要养成和保持,就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用笔标出段落序号,勾画出文中生字、难词,划出自己喜爱的词句或段落,圈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写上相关的问题,随时在课文的相关位置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理解和评价等等,在课本上留下阅读时在字里行间“钻过”的痕迹。但还要提醒学生,不要在书中随意地过多地圈画,否则就失去了做阅读标记的意义。一般来说,可以用三角号(△)、小圆圈(○)、实心圆点(·)、小短横(—)、五角星(☆)等符号来标记所关注的字和词语;用长横线(——)来标记重点的句子;用波浪线(﹏﹏)来标记好句佳段;用双斜线(//)来标记文章的段落划分等。笔者很推崇生成语文倡导者李仁甫老师的简捷阅读标记法,就是让学生在预学时主要运用“!”和“?”这两种标点符号标记对文本的欣赏处和疑问处,在课堂汇学时与老师、其他同学交流和讨论时使用起来很方便,标记感叹号的地方表示自己很喜欢文章这一处,发言时可以说出喜欢的理由,标记问号的地方表示自己对该地方的内容不理解或有怀疑,在课堂上可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提问,师生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第二,动笔做课堂笔记。

毋庸置疑,阅读教学的课堂是以文本分析,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为主,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学生不要动笔了呢?笔者认为做课堂笔记还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动笔记录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讲的质量,在课堂上善于动笔的学生比只听只说不动笔的学生听课效果会好得多,这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在问题探讨的紧要处、在自己的疑问有了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等等课堂时间节点上,学生最好动笔,记录下自己听讲这节课的精华,便于日后的复习和巩固。在参与合作探究时,为方便课堂发言的简洁有序,学生也有必要动笔列出提纲。其他同学发言时,尤其是非常精彩的回答,那些智慧的火花稍纵即逝,也该提醒学生采用记关键词法快速记录下来。最后,需要指导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提醒学生不能全程光顾记录,而不参与合作探讨,游离于学习小组之外,还要指导他们如何根据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客观来说,学生做课堂笔记不在教学设计之列,但优秀的老师会在课堂上让出给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当然,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康奈尔笔记法做笔记,打通课堂内外,融记录、简化、背诵、思考、复习于一体,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提学生上台板演

笔者在多年的观察中发现,公开课上鲜见学生的板演。可能是教学设计里就没有吧,可能是防止板演的时间不好控制吧,也可能是考虑到学生会挂黑板的难堪吧,总之执教者很少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就是在日常课堂中,很多老师也不习惯提学生板演。我们知道,阅读教学课堂多是由问题引领的,课堂时间主要用在师生对文本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上,很多学生动口会说得很好,但如果你让他们书面回答这些问题时,呈现出来的答案可能远没有说的那么好,口说和笔写并不是一回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这一条作为“阅读与鉴赏”的主要课程目标,这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反复练习才能达成,最终通过试卷上的考题来检验效果。虽说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唯考试,但也不能全然不为考试,教考分离的状态已经给为数不少的学生带来教材上的现代文学不学无所谓的误解。在课堂上,我们固然不必对每个问题都进行死板的书面作答,那样的话过于耗费时间,但对于主要问题的解决,除了动口之外,还是有必要让学生动笔作答的。因为具体的言语书写,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考的结果,发挥板演的诊断和检测功能,我们从中加以指导,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更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

第四,动笔积累和反思。

如果说阅读教学课堂是一场盛宴的话,那么课后动笔就是必需的善后工作。一篇课文学完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自主积累和对课堂所学反思回顾,动笔整理,整合信息,内化知识,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为阅读总结方法,为写作储存素材。比如在教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后,刘萌同学写了题为《重返“地坛”》的学习反思类文章,其中一段是这样的:“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们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这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我想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正因为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最后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不得不走,所以,这生命的旅程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来走上一趟,你说,对吗?”想起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现任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的万玮老师,他教数学有个独特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记录和反思每天的数学课堂,这个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想,如果让学生做语文学习日记,我们具有先天的优势,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有益处,又何乐而不为呢?

为何对动笔如此上心?笔者听过许多公开课,其中不乏名师的课,那些精心设计的课堂、精彩的教学创造着实让人觉得过瘾,心生佩服和感叹,甚或拍案叫绝。而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者动笔的时间远比学生和执教者都长得多,因为不但要记录教学步骤,还会时不时地写上两句听课随感,如果做课堂实录的话,那么笔是一刻都不能停。这是由各人在课堂上承担的角色决定的,无可厚非,但有些课堂上不但学生全然没有动笔的习惯和时间,而且由于多媒体课件上的信息太多太全,执教者只顾播放和按照预定的教学设计行进,竟然没有任何板书!整节课下来,只有学生的动眼和动口,老师的动口,学生的课本上几乎是空白,黑板上真的是一片空白,这是要追求“雁过无痕”的效果吗?这样的课堂在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繁花似锦过后能留下什么呢?

让学生勤于动笔,以笔固“动”,固定下初读课文时的感受和疑问,固定下动态课堂上的精彩和精髓,固定下学习课文的收获和自己的思考,将教学之动“固化”下来,这样不但延续了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还便于长久地保存和随时反刍,坚持下去,学生必能有所收获,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 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8.页。

[2] 王旭彤.:《教学之动: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中学语文教学》2017第3期。

作者简介:

韦士银,1962年出生,男,汉族,江苏省滨海县人,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高级教师,盐城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