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设读者”为立意张本

2019-09-10费明富

大学·课外阅读 2019年5期
关键词:预设话语受众

费明富

某种意义上,写文章就是写“话——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但这有一个前提,在想怎么说之前,要明确你的话要向谁说。不明确话语受众,就难以确定切入一个话题的角度和探讨的深度,谈话的策略自然也无从说起。

老师上课,其实就是与学生对话。老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说话的对象(学生),否则,课堂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同理,本着写文章即对话的原则,我们在写文章时,要有“预设读者”的意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文章是对谁“说”的,要根据受众的特点去决定怎么“说”。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会说理充分,具备很强的说服力。

一些同学在生活中很健谈,但是写文章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作文缺乏“预设读者”意识。这是一个习惯问题。那么,怎样强化“预设读者”意识、培养这个习惯呢?

1 多读,强化“预设读者”意识

书信和演讲稿之类的文本,最突出的特点是话语受众明确。而这类文本随处可见,高中语文教材中就有《师说》《谈中国诗》《祭十二郎文》《我有一个梦想》《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滕王阁序》等。教材之外,文言文中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白话文中如《傅雷家书》,这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就拿韩愈的《师说》来说,当时社会上有一些不良的风氣,例如择师教子而耻于师、孜孜于句读而于“惑”不求解,等等。但年纪轻轻的李蟠却能“不拘于时”,不受世俗之风影响,依然遵守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为韩愈所激赏。《师说》是韩愈写给学生李蟠的寄语,也是写给天下学子的寄语,故而全篇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再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国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谈论的既然是中国诗,那为何这一片段却用了外国诗歌作例子?因为这篇文章的话语受众是外国人。这一片段为何采用了求同思维?因为作者要强调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有共性。为何要在对比中凸显中国诗歌的特点?因为作者的目的是推介中国诗歌,或者借此让外国人阅读并喜欢上中国诗歌。一句话,话语受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详略取舍。

2多思,学会多角度思考和就事论事

预设读者,便于我们为某一类人说话,或者代替某一类人来立言,能够使作文的话语更有针对性。平时,面对一个问题,要多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这也是一种思辨训练。而在这种思考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事情要讨论清楚,必须就事论事,要么明确立场,要么画出一个讨论范围,或者加上一些限定条件。

就拿常见的话题“感恩”来说,只谈什么是感恩,往往难以深人,只能流于表面。但其实,当我们联系一些社会新闻,就能发现许多社会问题都与感恩相关。而当我们联系具体问题、明确了话语对象和自己的立场,再来谈感恩的时候,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下面,让我们看看马祖云的文章《公恩私恩不可混》揭露的“感恩”问题。这篇文章针对的是一些混淆公私的人,站位较高:

1948年,我的一位老领导才16岁,因父母双亡流浪他乡,后被解放军师长陈仁洪特批入伍。老领导英勇杀敌,战功赫赫,于入党当日,直奔陈师长跟前跪下:“首长,我入党了,您是小辈的大恩人呀!”师长先是一愣,然后把他扶起,严肃说:“小同志,我和你一样,都是在党培育下成长的,要谢恩就该谢恩党才对呦!”此后,他像拼命三郎,六度立功,十八次登上优秀党员之榜,临终前还将3万元全部积蓄作为党费上交组织。

感恩是一种良知和健康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从“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伦理,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从姜子牙感念文王的知遇之恩,到韩信报答漂母的“一饭千金”,无不折射出懂得感恩者的人生信条和道德良心。但伦理人际关系上的报恩和我们党内关系中的感恩,有着本质区别。前者系“私恩”,它以人性为支撑,是个人的道德修为;后者为“公恩”,它以党性为基点,是党员报答党的组织归属。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一员,其政治生涯和成长进步,皆离不开也不可离开党的教育培养使用和群众的支持帮助。正如陈毅诗言:“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作为……”

然而,有些干部因患“精致功利主义”症,滋生了“公恩私报”心理和行为:或认同“靠组织不如找靠山”,对“有用领导”施以感情投资,以求有朝一日可得回报;或以为靠工作不如“跟对人”,用“会来事”与上级套近乎,以图关键时有“高人”助力;或信奉靠本事不如寻门路,凭投机取巧换取领导信任,以便为升迁开绿灯。凡此种种,皆把选人用人视为“投桃报李”,一旦“报李”者相助遂愿,“投桃”者便领情报答,把组织“公恩”异化为私人“恩典”。

症状出在部属身上,根子却源于有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权力观:下有“高攀”误区,是因为上有“我代表组织,党管干部就是我管干部”的用人“一言堂”;下有“私报”心理,是因为上有“我为你说了话,才让你过了关”的表恩暗示;下有“依附”行为,是因为,上有先用快用重用“身边人、自己人、麾下人、同窗人、同乡人”的“圈子”意识。此风危害多矣,会破了纲纪、坏了风气、损了士气。

(节选自201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这样的文章,话语受众明确,话语切人点选择巧妙,病因分析深刻,根据病因开出的药方针对性强,读来论述充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养成多角度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

3多写,坚持向特定对象表达观点

“向特定的对象表达自己的观点”频频出现在近年来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中,我们应引起重视。2015年全国卷I作文题明确要求考生选择给材料中的某一方写一封信,在信中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2016年和2017年全国卷I的作文试题虽然不明确要求写书信,但在审题时先明确话语受众无疑有利于考生快速作文。

写2016年全国卷I作文时,假如以“写给得98分而受到惩戒者”为副标题,适当限制自己的思考范围,会帮助我们在考场上赢得主动——我们可以勉励得98分而受到惩戒的人,因为“大国工匠”需要这样锻造,因为高精尖技术需要这样严格的要求,因为国际领先水平的人才需要这样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因为潜能的挖掘需要这样高挑战性的训练。只要你能像韩愈写“不拘于时”那样,充分阐述上述四句话中的一句,相信你的作文就会悄然步人一类卷的行列。

明确了话语受众,以书信来呈现2017年全国卷I的作文,会同样出彩。

我眼中的中国——给外国友人的一封信

亲爱的马克:

你好!

上次你问我中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我没有回答,是因为我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说来话多。中国,这个我已经生活了十八年的东方文明古国,我无法用寥寥几句话就将她如意表达。所以我决定写下这封信,希望能够帮助你了解中国。

对于我这个吃货而言,中国美食应该就是中国的代表元素之一了。无论是陕西肉夹馍的酥脆可口、咸香多汁,还是天津狗不理包子的皮薄馅大、香而不腻,抑或是四川麻辣火锅让人吃到满头大汗的爽快劲,这些都是西餐厅所不能带给我的绝妙感受。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各式菜肴达一万多种,山珍海味应有尽有。民以食为天,若中国还不能够满足你丰富的味蕾需要,我真的不知道还有哪个国家可以做到这一点。

说了中国美食,我们再来谈一谈中国的国粹之一——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宝库内的一颗明珠,一方小小的舞臺,却上演着人生当中的大智慧。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亮相,唱、念、做、打、舞等技艺不断地表现出来,令人为之叹服。高亢激越、平和委婉的唱腔,抑扬顿挫、婉转悠长的音乐,丰富多彩、颜色鲜艳的脸谱,珠光闪闪、美轮美奂的服饰,这些都会让你如痴如醉,更会让你体会到中国人的含蓄稳健、精致典雅、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若中国京剧还不能够满足你高雅的视觉享受,我真的不知道还有哪个国家什么艺术可以做到这一点。

其实,中国值得说一说的又何止这些!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朝气蓬勃,“一带一路”,如火如荼,日新月异……

我的朋友,言长纸短,时间仓促,就先写到这儿吧!但我希望有一天你可以真正站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品尝她的美食,看一看她的名川大山、大漠孤烟和江南水乡,走在羊肠古道上感受她的自然传统,见识一下她的大都市的现代化设施,体验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的便利,站在摩天大楼上感受她的先进科技。

只有你身在中国,才会真切地感受到她独一无二的魅力与精彩!

最后,盼你早日来访!

你的朋友:XXX

2017年6月7日

本文在“审题立意”上把握准确,处理妥当:书信体突出了作文题目所包含的话语受众——“外国青年”;写信的目的积极回应了驱动任务——“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口语化的风格彰显中国人的亲切自信,点面结合叙述手法从多面生发,使文章内容丰富,有血有肉。

同学们平时要坚持多读、多思、多写,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实际就事论事,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作文不仅是文笔的体现,还是思维和观点的体现。而在审题和立意时就注重“预设读者”,一定能使你的作文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预设话语受众
画与理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雷人话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