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多山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

2019-09-10邢龙王志泰包玉涂燕茹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景观格局民族文化优化

邢龙 王志泰 包玉 涂燕茹

摘 要:保護和利用好城市山体自然遗存、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多山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凯里市主城区2018年9月遥感影像图为基本数据源,在ARCGIS10.2及FRAGSTATS4.2软件支持下,结合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凯里市现有公园绿地的体系组成、空间布局、基地背景与服务能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凯里市主城区现有公园绿地体系较为全面,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不明显;公园绿地整体上呈明显的聚集分布,各社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指标不均衡;公园绿地斑块规模差异巨大,离城市居民生活最近的社区公园和游园数量最多,平均面积最小,公园绿地统计指标的主要贡献来源是遗存于城市之中的自然山体,但其基于游憩休闲的环境友性低,公园可进入性差,游人容量低;公园绿地中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很少,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能力弱。为充分保护和利用传承好得天独厚的城市山体自然遗存生态资源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少数民族多山城市,从更新观念、增量联网、扩容提质、传承文化和保护山体5个方面提出凯里市公园绿地优化策略。

关键词:多山城市;民族文化;公园绿地;景观格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TU986;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57(2019)05-0019-11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sdnyswxb.2019.05.004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Park Green Space in Ethnic Minority Hilly Cities: A Case Study of Kaili City

XING Long1,WANG Zhi-tai1,2*,BAO Yu1,TU Yan-ru1

(1.College of Forestry,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2.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Center,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Protecting and utilizing the urban natural remains(UNRs)and inheriting minority culture are important realistic issues faced by ethnic minority hilly c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ark green space. Taking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map of the main urban area of Kaili City in September 2018 as the basic data source, the system composition, spatial layout, background and service capacity and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minority culture of the present park green space in Kali City were analyzed using methods such a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support of ARCGIS 10.2 and FRAGSTATS 4.2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isting park green space system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Kaili City was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bu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 was not obvious; the park green spacewas obviously clustered at the whole level, and the service radius coverage rate of park green space and the per capita park green space index were not balanced among communities; the patch size of park green space varied greatly, and the community parks and gardens closest to urban residents were the largest in number but smallest in average area.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statistics indicators of park green space came from the natural remnants in urban which had poor accessibility and low tourist capacity because of unfriendly environment for recreation and leisure;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park green space were few and the ability to inherit and protect minority culture was weak. In order to fully protect and utilize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natural remnants in urban and the colorful cultural resources of ethnic minorities, fiv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park green space including renewing ideas, incremental networking, expanding and upgrading, inheriting culture and protecting mountain were put forwarded to form a unique hilly city with ethnic characteristics in Kaili City.

Key words:hilly cities;minority culture;park green space;landscape pattern;optimization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可供休闲游憩的公园绿地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1]。同时,城市增长带来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为生态空间减少、破碎化、人工化和分布不均等等问题[2],由此给城市带来生物多样性降低、暴雨洪涝、城市热岛等一系列严重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城市安全,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也为城市韧性的构建和人类福祉的提升带来极大挑战[3]。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中社会、生态以及经济等综合服务功能最全面的绿地类型。因此,在我国城市由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转变、粗放向精明转变的时代背景下[4],基于以人为本,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环境需求的新时代发展理念,运用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对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准确分析,多目标多效益耦合探索其空间格局优化策略,为当前城市双修及今后城市高质量发展思想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基础参考。

目前,3S技术及FRAGSTATS软件已广泛运用于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定量化研究,在景观格局分析[5]、动态演变[6]及优化策略[7-9]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研究大多集中于平原地区发展较好的大城市,针对山地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境内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10],城市最早以聚落的形式在山间谷地和平地间形成,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扩张过程中周边峰丛基部被城市建设用地侵占、包围,最终形成镶嵌于城市基质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山体自然遗存,与其他山地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城山互嵌型多山城市,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多山城市公园主要依山而建。黔东南地区是以苗、侗族为主多民族杂聚的苗族侗族自治州,也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最明显、保存较好的区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所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中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关系城市居民福祉的城市绿色空间,其数量、规模、布局等都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态安全,更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11-12],其次公园绿地作为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文化活动的载体[13],还非常关键地起着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突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市民户外休闲空间需求多元化、多样化以及均好性的背景下,如何更科学地利用山体自然遗存资源,合理布局多山城市各类公园绿地,使之既能更好、更人性化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又能与其它各类绿地构成良好的山地城市生态网络,能更高效地发挥多山城市的资源优势,促进公园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多山城市。基于此,本文采用高分辨率航拍影像(空间分辨率0.2 m),基于ArcGIS平台,运用空间信息分析技术,对贵州省凯里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探讨多山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特征与主要问题,通过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以及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人员访谈,结合实地观察,多目标导向解析其公园绿地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为本地区多山型城市空间规划积累基础依据,促进城市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选取及概况

1.1.1 选取原则

选择以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大的多山城市——凯里市为研究对象。

1.1.2 研究区概况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贵州省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带的苗岭山麓,清水江畔,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环境适宜,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本文研究区为凯里市主城区,用地面积为8663.81 hm2,居住人口数为38.4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8.04%,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63%,是以苗、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贵州省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凯里市城市扩展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各种矛盾集中体现,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依托现有山水脉络、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发展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传承民族文化的美丽城镇,是凯里市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风貌和区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生态网络维持和构建的重要生态斑块,因此选择凯里市为对象,研究其公园绿地景观格局,为多山型民族城市高质量发展积累基础研究。其中区位示意见图1,社区区划见图2,城市路网与山水格局见图3。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2.1 数据源与相关资料

(1)数据源获取与处理:采用无人机搭载尼康D810相机,于2018年6月5日对凯里市主城区进行空中三角测量,对获取的原始航片,经DEM编辑与生成、DOM镶嵌与匀色等一系列技术处理过程,最终形成地面分辨率不小于0.2 m、接边误差不大于2个像元数字正射影像图,做为本研究的基本数据源。整张影像色调均匀,反差及亮度适中,纹理清楚,层次丰富,影像无扭曲、拉花等问题。

(2)相关资料:本文研究所需《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凯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0)》、凱里市土地利地现状图以及凯里市经济社会和人口等资料由凯里市园林绿化管理处提供。

1.2.2 研究方法

景观分类:参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14],将凯里市公园绿地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游园(含绿化占地比例≥65%的广场用地)等4种景观类型。构建基本数据库:在ArcMap10.2平台对正射影像进行矢量化处理,通过航拍影像解译、结合现场地实调查,提取现有公园绿地信息,按照4种景观类型分别进行赋值,然后依据《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凯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0)》中关于城市绿地规划相关内容与图件,对凯里市现有公园绿地名称、类型进行确认和归纳,建立其公园绿地空间数据库(包括公园名称、位置、面积、周长、景观类型等信息)。

公园绿地斑块空间分布:

依据当前关于公园500 m服务半径的相关规定,结合公园实际分布情况,设定1500 m×1500 m移动窗口,按照1500 m步长纵横移动,统计每个移动窗口内公园绿地斑块个数(x),采用I指数法(扩散系数)和C指数法,其中:

I指数以s2/x是否大于1作为种群聚集度的量度。其统计量为:I=s2x,式中:x为网格内公园绿地斑块数均值;S2为方差。若I=1,属于随机分布:I<1,属于均匀分布;I>1,属于集群分布。需要采用t检验来确定指数的实测值与理论预测值1差异的显著程度。

C指数法以统计量为:C=s2-xx2,若C=0,属于随机分布;C>0,属于集群分布;若C<0,属于均匀分布。为了检验空间分布格局偏离泊松分布(随机分布)的显著性,可进行t检验。

对各公园以边界为基准向外设置100 m、200 m、300 m和500 m缓冲区,统计各公园不同距离梯度范围内的居住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

按照斑块面积大小进行分类,并统计各斑块临近距离及相接绿色廊道数。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掌握现有公园绿地的基地背景、景观设施与日常活动等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公园绿地现状特征

2.1.1 公园绿地组成

公园绿地的组成体系与类型组合,关系着其提供户外休闲功能的多样性。由图1可知,凯里市现有公园绿地88处,按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14]中的分类标准,4个种类全有,其中综合性公园5处,社区公园14处;专类公园21处,在专类公园的小类中只有2种类型,即游乐公园(G135)和其他专类(G139);数量最多的是游园。从各类公园的面积占比来看,专类公园最高,达公园绿地总面积的52.02%,专类

公园主要山体和滨水湿地为主;综合性公园为26.91%,游园虽然数量众多,但占公园绿地总面积百分比较低。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有两个,一个是属于社区公园的“仰阿莎广场”,一个是属于专类公园的“铜鼓文化主题公园”。以上说明,凯里市公园绿地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各种户外公共休闲空间的类型需求。

2.1.2 公园绿地斑块特征

公园绿地的斑块面积、基地地形特征和景观类型是决定其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也制约着其生态功能的发挥[15-16]。表1及图5显示,各类公园的平均面积基本符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14]和《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17]对各类公园规模的相关规定,综合性公园平均面积13.816 hm2,最小面积也达到规范要求的5 hm2以上;社区公园和游园是为城市居民公园提供日常休闲需求的公园绿地类型,一般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山地城市,多以见缝插绿的方式以小斑块建设为主,凯里市游园平均面积最小,为0.680 hm2,其中最小的游园仅0.04 hm2,且其总体数量最多。专类公园是公园绿地中占比最大的公园绿地类型,其斑块平均面积也较大;各类公园绿地斑块面积差异较大,其中差异最大的是专类公园,其面积标准差达9.097 hm2。公园的总面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园的游人容量和游憩服务能力,绿地率在一定范围内与公园游人容量呈互为消长的关系,各类公园的平均绿地率均大于70%,最高的为专类公园(91.28%)。

多山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因此对镶嵌于城市基质中的自然山体公园化利用是解决公园绿地建设用地需求的常用途径,凯里市88个公园绿地中,利用自然山体建设的公园有17个,虽然在数量上仅占总数的19.32%,但17个依托山体建设的公园面积却占公园绿地总面积的51.23%。山林地是中国传统造园最理想的用地,所谓“园地惟山林最胜”,因地制宜,随形就势,省地形改造之工,节园林绿化之材,得起伏变化之景,然而山林地建园最适于郊野,且有一定之规模满足人们登山赏景之游。至于城市地建园更注重市民日常休闲、游憩、社交之需,更多强调功能性、出入便捷性等等,要求城市内公园绿地有一定的游人容量。而贵州多山城镇的大多数山体以孤峰形式存在,由于建设用地紧张,山体周边全为建设用地,山体自身的可进入性和游人容量非常低,公园满足市民游憩休闲的社会服务绩效极低。因此公园绿地中依托山体所建公园占比越高,市民真正可进入的公园绿地占比则越低。

2.2 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分析

2.2.1 公园绿地空间分布

运用移动窗口法对建成区现有88处公园绿地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计算,共得到66个窗口,I指数法统计结果为3.12,t检验值为11.78;C指数值为1.53,t检验值为8.50,两种指数的t检验值远大于0.01可信度上的t值2.654,说明88个公园绿地斑块在建成区内呈极显著的聚集分布状态(图6-7)。从公园绿地向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等社会服务功能角度讲,所有公园绿地斑块的空间布局决定城市居民空间福利的普惠性、均好性和公平性;从公园绿地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角度来看,中型以上斑块的空间布局决定了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的重要性、合理性。

2.2.2 基于游憩服务的空间分布分析

在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住建部提出按照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加快各类公园绿地建设,不断提高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因此以500米为半径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是目前考察各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结合凯里市各社区居住用地和人口进行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凯里市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为64.23%,还未达到贵州省级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80%的要求。由表2及图8~9可知,各社区间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存在显明的差别,老城区的3个社区相对较高,达到80%公园绿地服务半径服务率的社区有城西社区、西门社区和大十字社区,最高的西门社区89.14%,其余6个社区不足65%,最低是开怀社区,服务半径覆盖率仅为25.76%。说明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作为公益事业的城市园林绿化,尤其是关系城市居民公共服务的公园绿地严重滞后。然而仅凭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还无法准确了解城市居民实际享有公园绿地社会服务的水平,結合各社区人口再次对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指标进行测算,得出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级图,由图10可见,人均公园绿地空间分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达到9 m2/人的社区只有城西和广场两个社区,甚至在老城区公园分布较集中的西门社区和大十字社区人均公园绿地也未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这种社区之间的差异除了人口分布的不同以外,由于各类公园规模差异太大,老城区主要以小斑块的游园形式存在,数量上的优势被规模面积的劣势完全消减。同时也可以看出,单靠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并不能真正反应公园绿地服务能力和范围,通过城市最小行政单元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指标虽然可以更精细化地了解公园绿地的服务范围水平,但还是不能够完全准确地核算其向广大市民提供的普惠性和均好性的社会服务,必须考虑各公园的游人容量才能准确核算各社区居民享有公园绿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于依山而建的公园绿地,虽然在总体规模和人均面积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但其实际游人可能是同规模常规地貌公园的10%。

2.2.3 基于生态网络连通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参照国内对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研究及其划分标准[8],结合凯里市公园绿地的实际规模,将其公园绿地斑块按面积划分为4个等级:≤1 hm2为小型斑块;1~5 hm2为中型斑块;5~15 hm2为大中型斑块;≥15 hm2为大型斑块。凯里市现有公园绿地斑块数量上占比最大的小型斑块面积却占比最小;大型斑块数量占比仅为6.82%,面积占比却最大,明显存在不同尺度斑块的数量与面积分配极度不均衡的问题(图11)。此外本文运用FRAGSTATS4.2测算了88个公园绿地斑块的欧式最邻近距离(Euclidean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ENN),各斑块间平均ENN值为524.56 m,大于1 hm2以上的小型公园绿地斑块间平均ENN值为1280.16 m,大中型(5 hm2以上)公园绿地斑块间平均ENN值为3205.42 m;说明公园绿地斑块越大其空间距离越大,相互隔离程度越高;通过统计1hm2以上公园绿地相接的各类绿色廊道数(包括道路绿地),总共有83条廊道,其中自然山体生境廊道19条,水体自然生境廊道8条,其余均为城市道路绿化廊道相联,平均每个公园斑块有2.13条,廊道数最多的是下司铜鼓文化专类园和龙头河桥头公园各有4条绿色廊道,有5个公园绿地斑块完全被不透水建设用地所包围,无任何绿色廊道联系,呈孤岛状态(图12)。可见凯里市公园绿地生态网络不健全,公园绿地斑块(尤其是山体公园)存在系统衰退风险。

2.3 少数民族文化对公园绿地的需求分析

快速城市化在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存环境的同时,因为居住格局的改变,文化传承的空间也发生了改变,严重影响着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8]。在近10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快捷便利的现代化生活严重稀释和冲淡进城的少数民族城市居民的民族文化特质。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居民集体户外休闲游憩娱乐的公共场所,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凯里市的88个公园绿地斑块中只有仰阿莎广场和铜鼓文化主题公园两个具有民族文化主题的公园,且这两个公园只是具有一些小品等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景观组成元素,但两处公园并没有日常或民族节庆日的相关活动。其余公园均为常态化的公园,规模较大的公园主要是可进入性不高、游人常量较低的山体公园绿地。通过调查及与当地居民访谈中了解到城市居民中的少数民族很少在公园中开展日常的或节庆日的活动。究其原因是城市化改变了其民族的原生态特质,即其社会组织、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等等各方面的改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进城的第一代少数民族居民内心深处保留着对民族文化的眷恋,有着强烈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他们通过在节假日返回乡下村寨参与相关民俗、节庆活动沿续着民族文化活动,然而随着代际增加,在城市中出生和成长的少数民族后代,已经淡化了民族意识。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利用城市公园绿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和表达民族文化,丰富城市公园活动内容,形成民族城市的特色是当前需要研究的紧迫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走访调查,梳理了凯里市主要的少数民族的节庆及其文化活动内容见表3。由表3可见,以苗族为主的主要少数民族节庆非常丰富,基本上贯穿了全年,其中三月三、吃新节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而歌舞基本上是少数民族的日常活动,当地谚语“会说话时就会唱歌,会走路时就会跳舞”形象地反映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习惯,虽然城市化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但这种文化惯性仍将在进入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居住中延续,只是他们在快节奏、现代化的城市中需要具有归属感和领域性的空间场所与氛围。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城市中,城市公园绿地无疑是同质化现代城市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文化保护岛,城市的经营者和公园的设计者有责任、有义务在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中引导本市少数民族居民的民族文化活动和生活,保护和传承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必将使民族地区城市独具特色。

3 凯里市公园绿地优化策略

公园绿地已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考核指标,多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加之对公园绿地多功能综合效益的认识不足,在短期经济效益和土地经济思想指导下,在快速城市化主导下的城市扩展和建设过程中总是处于从属地位,多以见缝插绿的方式解决其有无的问题。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凯里市公园绿地总体上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科学、民族文化传承不够等问题,公园绿地的建设依赖自然山体建园现象突出。针对这一现状问题提出如下优化策略:(1)更新理念。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园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中功能最多绿地类型,是新时代城市精明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关系城市居民福祉的民生工程,是协调新时代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求与城市生态环境不健全、不平衡与不充分矛盾的主要途径,城市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摒弃对城市园林绿地“有投入无产出”的落后认识,以人民为本和生态优先的理念,根据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联通性和稳定性的需要,和公园绿地服务功能最大化的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2)增量联网,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以现人口计城市总休水平还需要新建89.05 hm2公园绿地,才达到9.0 m2/人;为突出公园绿地服务功能的公平性与普惠性,按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还需要153.76 hm2;总体新增204.31 hm2才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12 m2/人的水平;根据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和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不均衡的现状,综合分析公园绿地在城市生态网络构建中的节点需求,结合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对新增公园绿地进行科学选址,既要有利于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最大化,又要有利于城市生态网络构建;(3)提质扩容。凯里市近来年逐渐重视和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新建了一批公园,基本上解决了“有”的问题,但公园的服务能力相对较低,品质不高,尤其是一些依托城市中的自然山体建设的公园,公园空间类型单一,可进入性差,环境友好性和景观亲和度都较弱,公园游人容量低,因此在城市更新提升过程中,应针对每一类型公园环境特征,对公园的各种服务功能进行合理统筹配置,通过加强户外休闲空间慢生活方式的设计,增加公园游憩服务设施与支持,扩大公园实际游人容量,将人均公园绿地指标切实落到城市居民的真实体验获得上;(4)传承文化。城市化导致区域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消失,城市同质化已成为全球的普遍问题[20]。黔东南州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其原有的文化资源,然而城市化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大量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濒临灭绝的遗产,凯里市作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大的城市之一,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将城市化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紧迫的课题进行研究,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将城市公园绿地做为“砧木”,將千百年来在山间村寨的民族文化“嫁接”到现代城市之中。通过对各类公园绿地的空间进行分级分类,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空间体系,组织和引导城市居民中的少数民族同胞,重新构建城市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形式,才能通过少数民族本身传承其文化;(5)保护山体。由于水热条件良好,镶嵌于贵州多山城市中的自然山体其自身植被大部分良好,虽然制约了城市的扩张,但从其发挥的生态功能服务来讲,这些遗存于城市之中的自然山体又是非常难得的生态资源,又因其凸起于地面的三维特征增加了城市立体绿量,丰富了城市天际线。因此,多山城市应以生态优先的思想与原则,摒弃“向山要地”的思想,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城市空间规划,科学分析自然山体遗存生态功能与游憩服务功能之间的平衡关系,以自然山体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使其综合效应更大化,杜绝盲目、不切实际、只为节地而公园化利用;充分利用好多山城市的空间特征,就近以楔形绿地方式构建生态廊道,将周边自然生境与城市内部自然山体遗存进行网络化联接,形成“灰绿交融、蓝绿交织、多彩文化”的独具少数民族多山城市特征。

参 考 文 献:

[1] 杜乐山,刘海燕,徐 靖,等.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双向影响综述[J].生态科学,2017,36(06):233-240.

[2] 宋世雄,刘志锋,何春阳,等.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8,33(10):1094-1104.

[3] 王云才,申佳可,彭震伟,等.适应城市增长的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优化[J].中国园林,2018,34(10):45-49.

[4] 邹 兵.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理论解析与实践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15(05):12-19.

[5] 任 梅,包 玉,何立影.喀斯特山地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以安顺市为例[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8,37(06):54-62.

[6] 郭 佳,謝军飞,崔国发.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公园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变化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15):4204-4209.

[7] 赵 兵,李露露,曹 林.基于GIS的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分析及布局优化研究——以花桥国际商务城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06):95-99.

[8] 魏绪英,蔡军火,叶英聪,等.基于GIS的南昌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09):2852-2860.

[9] 陆砚池,方世明.均衡和效率双重视角下武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01):68-79.

[10] 黄光宇.山地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 王香春,蔡文婷.公园城市,具象的美丽中国魅力家园[J].中国园林,2018,34(10):22-25.

[12] 陈明坤,张清彦,朱梅安.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下的风景园林实践策略探索[J].中国园林,2018,34(10):34-38.

[13] 赵宝林.日本东京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及文化分析与我国城市公园绿地的比较研究[A].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2017北京园林绿化建设与发展[C].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园林学会,2018:8.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CJJ/T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15] Natalia Sirina,Anthony Hua,Julie Gobert.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value of an urban park within a medium-sized French conurbation?[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7,24(21):45-54.

[16] 陈永生,李莹莹,张前进.基于GIS的合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功能综合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03):137-145.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GB 51192—2016 公园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18] 马伟华.冲击与整合:城市化进程中民族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基于民族文化、民族关系、民族权益三个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06):16-21.

[19] 李 越.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文化地域性格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20] 赵 波.挑战与突破: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6):51-54.

猜你喜欢

景观格局民族文化优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近十年我国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