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使学生思维走向理性

2019-09-10林丽容

教育·教学科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感性比较理性

林丽容

摘要: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思维才深刻。小学生的思维偏感性,解决问题时,易受感性思维的影响,造成错解,要通过比较这把钥匙,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从感性走向理性。

关键词:比较;感性;理性;思维;策略

比较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辨析方法。学生理性思维的缺失,源于教师教学中方法的不当,源于学生解题的不良习惯。因此,通过比较,让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是提升教学效果的良策。

案例再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试卷有一道计算题:3.9+0.78-1.9+0.22,从376份学生解答的试卷来看,近四分之一学生的错解情况基本集中,他们鬼使神差,不约而同算成了(3.9+1.9)-(0.78+0.22)。这不禁让笔者联想起了另外一道计算题的场景:(1.25+2.5)×3.2,很多学生也不约而同算成了(1.25×0.8)×(2.5×4)。

缘由解读

这不是很难的计算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学生不约而同的错误解法呢?是什么魅力这么巨大呢?这不禁引发了笔者深深的思考。缘由有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解读,多数教师凭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向这种3.9-0.78+1.9-0.22,0.25×1.25×3.2类型的计算题肯定是考点,于是,就针对这样的考点设计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反复操练,练到会为止。从学生方面解读,多数学生考试时看到这道题好像跟平时练的类型一样,不假思索,不约而同,就按平时的方法做了。显而易见,教师的“教”就是让学生操练,没有培养学生从整体分析题目的数据特点,缺失的是理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学”就是凭感觉解题,仍处于感性思维解题阶段。

破解策略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走向理性思维呢?比一比,最深刻,比一比,最理性。

在“熟能生笨”处比一比 有人说,熟能生笨,这不无道理。上文中的两道计算题学生的错解,也可以说是熟能生笨造成的。因此,对于一道题目的练习,首先要让学生从整体去感知题目的特点,如3.9-0.78+1.9-0.22,解题之前,让学生读一读算式,弄清特点,四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其中有两个减数,两个加数,两个减数的和可以凑整;接着想一想能不能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能的话根据什么运算律,不能的话,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最后动笔解题,计算的过程要做一步看一步,看数字、符号搬下有没有搬错,口算有没有差错,列竖式计算的结果从草稿本上抄过来有没有抄错。按这样的解题过程练习到一定数量,就在学生要熟能生笨时,不知不觉来一题3.9+0.78-1.9+0.22,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练习,接着针对问题,让学生比一比,这两道题有什么不一样?你错在哪里?你错的原因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在学生的顺境中制造思维冲突,旨在让学生从中感悟解题不能凭感觉,不能似是而非,而是要从整体入手,观察特点,再决定方法,要三思而后行。

在順逆思维处比一比 鉴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逆向思维是学生的薄弱处,学生在解答逆向思维的问题时常常碰壁。因此,要让学生在练习顺向问题时,带出逆向问题,经常让学生比一比,达成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互化,促进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迈向理性。如根据“5米长的钢筋重12.5千克”,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顺向思维的问题,每米长多少千克?列式12.5÷5时,教师要趁机追问,还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从顺向思维跳到逆向思维,提出每千克的钢筋长多少米?的问题,列式5÷12.5。接着比较这两个问题,它们有什么不同?比一比,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理性思维得以培育。

在条件易混处比一比 条件是学生获取信息、进行解题的重要依据,有的解决问题中的条件似是而非,学生很容易混淆,此处比一比,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比如,修一段长16千米的路,第一天修了这段路长的1/8,第二天修了1/8千米,还剩下多少千米?由于多数学生对分数两重身份的不理解,很容易混淆了1/8和1/8千米,把算式错列成16×(1-1/8-1/8),因此,要借助此处,让学生比一比:从身份上比,1/8是个分率,1/8千米是个具体量;从意义上比,修了全长的1/8是表示把16千米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1份,是2千米,修了1/8千米是表示从16千米中减去1/8千米,从关系上比,量与分率是不能相加减的,只能相乘或除。通过多层面的比较,让学生彻底厘清分率与量的区别,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

在问题忽视处比一比 问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解题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由于小学生感性认识的影响,对问题的关键点往往很容易忽视,造成解题的错误,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比较点,通过比一比,让问题明朗。比如,A地到B地共200千米,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行了3小时,这时离A地多少千米?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列成错式:200-60×3,因此,比一比,就成了最佳的“辩手”。通过多层反思,剖析原因,让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在思维的定势处,知识的混淆处,难点的突破处等,都很容易出错,因此,用好比较这把尺,有利于让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流美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感性比较理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同曲异调共流芳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感性理性不拔河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