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的彩超表现及诊断价值

2019-09-10李建华魏皓楠苑丽辉魏冬青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19年6期

李建华 魏皓楠 苑丽辉 魏冬青

摘要:目的:探讨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的彩超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乐亭县中医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肩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彩超表现及特点,从而判断超声诊断价值。结果:本组16例患者中,左侧5例,右侧4例,双侧7例,超声显示不均质高回声包块位于肩胛下角区,肌层与胸壁之间,其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低回声与高回声交错排列。结论:肩背部弹力纤维瘤具有特殊的发病部位及病变层次,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包块的范围及其毗邻关系,准确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弹力纤维瘤;肩背部;彩超表现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6-073-02

弹力纤维瘤为肩部特发的瘤样病变,是弹力纤维组织出现瘤样增生性病变,而非真正的肿瘤。近年来,以肩背部包块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超声检查价廉、安全、方便、快捷,用于术前诊断的价值越来越高。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分析肩背部弹力纤维瘤的彩超表现及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探讨超声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乐亭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6例肩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58.50±13.06)岁。16例患者中15例为农民,1例为退休教师。病程3天~6年不等。就诊原因:①近期肿物逐渐增大(14例);②为求手术治疗(2例)。16例病例均行彩超检查,并手术病理确诊,有完整的检查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检查仪器采用Voluson E8、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型号11L-D、9L-D和C1-5。患者体位选择均为坐位,上臂内收并上抬,充分暴露患处。检查时,常规采用高频探头,选取浅表器官模式,对病变部位多方位、多切面扫查。观察并记录病变的边界、位置、形状、大小、内部回声、有无包膜、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有无血流等情况。对于脂肪较厚或肿物范围较大者,结合低频探头、双幅拼图或宽景成像等模式掃查,以明确肿物的范围及位置。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16例患者病变均位于肩胛下角处,左侧31.25%(5/16),右侧25.00%(4/16),双侧43.75%(7/16),共有23个病灶。

2.1临床表现

肩背部局限性隆起,双臂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处肿物稍微突出,上臂内收上抬时肿物突出明显,部分加压按摩后肿物消失。肿物局部皮肤颜色无变化,表面光滑,质中等~质韧,无触痛,活动度可。其中13例无明显症状,1例伴有局部沉重感,1例局部呈阵发性疼痛、1例上肢活动后不适。

2.2 手术及病理表现

术中见病变均位于肩胛骨下缘处背阔肌深层,胸壁表面,部分肿物深达肩胛骨下,边界不规则,没有包膜,其表面覆盖菲薄脂肪样组织,呈灰白色,“哑光”状,内含粉色及黄色纤维组织,底部与周围组织(肋骨骨膜及肋间韧带)轻度粘连。

病理所见:扁形组织,切面灰白色,淡黄色。镜下所见: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相间,弹力纤维。病理诊断:弹力纤维瘤。

2.3 彩超表现

超声显示于患者肩胛下角区,肌层深面,胸壁浅方可探及不均质高回声实性团块,边界不清,呈梭形或椭圆形,长轴大致与皮肤平行,内部回声不均匀,高回声内间以多条条索状、锯齿样以及曲线形低回声带,无明显包膜,团块内均未探及血流。

16例患者中,术前超声诊断正确仅2例,其余误诊为脂肪瘤(2例),不均质包块(11例),局部软组织增厚(1例)。

3 讨论

至今弹力纤维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软组织假性肿瘤。由Jarvi和Saxen首先报道。典型病例有其特征性的发病部位:①好发于肩胛骨尖部,约占99%,多双侧发病;②位于前锯肌、背阔肌与菱形肌的深方,与肋骨骨膜、肋间韧带等组织多有粘连。此类病变其特殊的发病人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体力劳动者。其余病例也可见于三角肌区、腕关节、大转子间、坐骨结节、胸锁关节等部位,但多属于个案报道。因此有学者认为其发生可能是胸壁与肩胛骨之间反复机械摩擦的原因;杜明珠报道在欧美国家弹力纤维瘤属于罕见,我国的安徽宿县属高发。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居民的劳动、生活习惯有关。Kumaratilake等报道,弹力纤维瘤的发病可能有遗传倾向;通过对相关组织学研究报道的总结,刘猛等认为弹力纤维瘤可能不是老年退行性病变或者结缔组织反应增生病变,而是真正肿瘤的发展过程。此种说法尚待进一步证实。

弹力纤维瘤病程缓慢,目前未见恶变报道。因其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大多于偶然间发现肩背部较大肿物而就诊。本组病例病程数天至数年不等。肿物体积较大,长径介于6.0cm~12.5cm之间。发病部位均位于肩胛下角处,肌肉层深方。75%(12/16)的患者在50岁以上。女多于男,男女发病比例1:2.2。符合典型弹力纤维瘤的特征。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分析声像图表现,考虑肿物中高回声,可能为脂肪组织,而与之交错排列的条索样、锯齿状、曲线形低回声可能是增生粗大的弹力纤维组织。笔者认为,这可以做为弹力纤维瘤的超声特征,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相鉴别。因弹力纤维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大多以纤薄的脂肪组织覆于表面,且深部多与周围组织粘连,所以声像图显示肿物边界不清晰。弹力纤维瘤若不典型,须与脂肪瘤、血管瘤、硬纤维瘤及神经源肿瘤等相鉴别。本组病例超声术前检查误诊率(87.50%)较高,主要原因是临床病例较少,对本病认识不足。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不用穿刺活檢等术前组织学检查,典型病例CT即可做出明确诊断。但是CT检查费用相对较高,并存在辐射危害,尤其不适用于孕妇和儿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超声以其高分辨率、多切面实时显像、快捷、安全的优势,在软组织病变的检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综上所述,肩背部弹力纤维瘤有其特殊的病变部位及层次,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显示肿物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间的关系,结合声像图特点,能对其做出明确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月香译.肌骨超声必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119.

[2]Jarvi O,Saxen E. Elastofibroma dorse. Acta Pathol Microbiol Scand Suppl,1961,Suppl 144:83-84.

[3]徐芹艳,徐艳琦,孙西河,董鹏,常光辉.背部弹力纤维瘤的临床与MRI表现(附4例报道)[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1):53-54.

[4]Hoffman JK,Klein MH,Mclnemey VK. Bilateral elastofib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6,325:245-250.

[5]杜明珠.弹力纤维瘤45例临床病理分析[M].蚌埠医学院学报,1998.23(1):49-50.

[6]Kumaralilake J S,Krishman R,Lomax-Smith J,et al. Elastofibroma:disturbed elastic fibrillogenesis by periosteal-derived cells? An immunoelectron microscopic and in situhybridization study[J]. Hum Pathol,1991,22(10):1017-1029.

[7]刘猛,邹大鹏.背部弹力纤维瘤71例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40(1):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