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物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

2019-09-10杜宁谭树华孙双双谭新中

高考·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程开发

杜宁 谭树华 孙双双 谭新中

摘 要: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生物教学改革形势下,潜在课程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在简要说明潜在课程内涵以及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开发教材,教室,实验,品德资源四个维度提出开发潜在课程的策略,以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潜在课程资源;中学生物;课程开发

在教育教学中,潜在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潜在课程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潜在课程是指《普通高中生物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即显性课程以外的课程,不成文的,不作为考试内容,以非专门授课形式作用于学生,并沉淀为学生的生物素养、能力、意志,其本质上是一种隐性的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它的理智的控制的能力。心灵的潜理解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的、决定的作用[1]。再者,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认知与情感,个人因素发展的重要时期。潜在课程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是人的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诱因。故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抓住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合理地开发潜在课程,创造学生发展的合力。

具体到生物学科,作为与自然,生活密不可分的科目,素材生动,贴近生活。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新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潜在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掘潜在生物课程资源,因势利导,助力学生生物学习,助力其全面发展。

一、教材中的潜在课程资源

1.教材目录中的潜在程资源

目录具有从整体把握全书结构布局的功能,呈现的标题是本节内容的精炼。由于不属于授课内容,难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其本身的价值也未能呈现。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时应利用好目录,进而挖掘其潜在价值。一方面将不同章节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结合每一节的标题分析本节知识,建构知识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迁移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随着特定情境而变化的,其运用不是单纯性的复制,而是在特定的情景下,对原有知识的巧创造[2]。因此,可借概念图,结合目录框架,运用精细加工策略,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建构知识体系。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从细胞是生命的基础为出发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展与变化规律,以及内在的相互作用。可通过图1的设计思路将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精细加工。

每一节的标题是本节内容的精炼,解读标题的同时也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内在联系。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章节,题目透露出太阳光是自然界的能量之源,光又是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能量,本章节的学习就是来探讨光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的,不论是上课前的引导,还是课后的复习,逻辑清晰,条理明确的知识框架都利于学生理解深刻并将知识结构化。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到春雨润物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学习,会类推,会联想,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

2.学科历史中的潜在课程资源

生物学科史是贯穿生物学教学的隐性主线,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學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3]。先驱们在各自成败的基础上创新运用了众多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演绎,类比和猜测法等;数学,物理,概念等模型法。孟德尔尔选用雌雄同株,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易于区分相对形状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并运用数理统计,假说演绎法。而这些方法的巧妙运用正是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多种科学法的学习对其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再者,科学的进步往往融合了多领域知识,是合作共赢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构建就得益于晶体学家克里克,遗传学家沃森既,分子生物学家威尔金斯,物理化学家富兰克林的集体智慧,是综合多学科知识的结晶。“DNA”双螺旋结构构建打破了学生的学科分界意识,使其在学习伊始就开始形成多学科视野,促进形成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以及相辅相成的学习模式。此外,学科历史所包含的许多潜在知识都是意志教育的重要资源。有的科学家付出了青春,有的奉献了生命,还有的在错误的道路上拼搏一生。渗透科学家为科学不懈奋斗,将生物研究视为终身事业的无畏,正是他们的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才换来今天的科技发展。

简而言之,中学生物教材内涵丰富,需要教师的全面探索。为此,生物教师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勇于钻研的探究精神,最大限度地挖掘课程资源,以便让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变得更为全面。

二、开发教室教育潜在课程资源

潜在课程强调:要从实体环境的各个角度开发学生的心理与生理潜力,让学生在无意识下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墙壁也能够讲话,学生在教师墙壁以及在他(她)的周围时常看到的所有,对他(她)良好精神面貌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学校里任何东西都不是随意去安排的,学生周围的环境会对他产生诱导和启示[4]。”这说明学生的周围环境对其成长具有重要价值,这种价值具有潜在性。譬如,学习完“种间关系”后,学生对种间斗争,种间互助已有一定的认识。借助张贴在校内,教室内的动物竞争,合作的图片,一方面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领悟达尔文“适者生存”的内涵,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实验室墙壁粘贴最新科研进展以及科学家图片,会促进学生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理想。

沃勒提出,“从“课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具有稳定的群体特征”[5]。注意力相对不集中,场依存性的学生青睐教室后排或者角落的位置,学习成绩相对优秀以及场独立性的学生更青睐于选择教室前排座位,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些特征,关注其行为态度情感的变化,”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得班上的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三、开发实验教育潜在课程资源

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关键举措,杜威提出要在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探究的过程就是建构知识的过程。实践中流入的潜在知识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容易转化。现行的生物教材已囊括一定类型实验,但一些难以操作,危险系数高,周期较长的实验并未在生物教材中体现,而很大比重的生物学知识是需要在实验中检验证明的。对此,教师应充分发掘潜在的实验资源,开拓“第二实验课堂”以弥补实验课程的不足。如教师在学习“植物组织培养”前的一个月引导学生自行进行“无土番茄”培养。无土番茄培养的过程植根于学生的潜在意识,并将潜在的知识建构到新知识体系中去,再通过合理表示表达出来,如分享交流,迁移应用。此过程中,学生科学探究内源力的提升,也为组织培养模块的学习作下良好铺垫。

再者,教师要维持好实验室的秩序,保持井然有序,切忌手忙脚乱。实验器材有故障,及时更换,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因为怕浪费时间或担心学生失败而替代学生实验,即便学生实验失败,教师事求是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会潜移默化的启发学生。

四、开发品德教育潜在课程资源

青少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处于逐步形成世界观时期,是民族復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此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支持,引导学生克服主观片面性,树立科学辩证观。而辩证观的养成,不仅仅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生物学科能够发挥很好的支持与补充的作用。

譬如,溶酶体内含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可吞噬、消灭细胞内的病毒、病菌;溶解细胞内损伤、衰老的物质,促进机体更新。然而,非自然情况下,溶酶体膜破裂后,会溶解细胞内正常结构。再者,溶酶体的异常变化也会造成类风湿性关节炎、II型糖原累积病等各类溶酶体贮积症。在学习溶酶体的同时,科学的辩证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学生,助力形成矛盾相互转换的观点,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评价问题,辨别迷信和伪科学,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在课程存在于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和环节,在充分利用潜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规避其消极影响,促进其积极作用的发挥,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学生物教学,最终助力学生的学习。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21306)

参考文献

[1]冯永云.隐性知识在生物课堂中流淌[J].中学生物学,2008(11):21-22.

[2]王琳琳.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初探,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7):6

[3]吴兢勤.试论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6).

[4]王芳.城市小学教室物理环境中道德教育因子的识别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5]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44.

作者简介:杜宁(1994—),女,汉,陕西汉中,研究生,生物学科教育;谭树华(1972—),男,汉,湖南湘潭,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生态农业、食品安全和水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中学生物课程开发
中学生物教学中课本插图的应用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学生物教学有效性
关注生命性、情境性和思维性的中学生物学教学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粤中生会”: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
中学生物实验室化学药品的科学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