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

2019-09-10李丽芬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华融合传统

李丽芬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经久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2018年10月,习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鼓励该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播至五湖四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政府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其在学前教育中传承和发扬的关注。

但是,近年来受经济开放大潮的影响,人们对“洋”文化引入越来越重视,各大商家打着各种洋节的幌子,潜移默化地从思想上侵蚀着我们身边的青少年儿童。相反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却有被边缘化的倾向,甚至面临着将从孩子的生活和视野中渐渐淡离远去的危机。未来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属于新时代孩子们,因此在“童蒙养正”的幼儿关键期,努力为新时代的主人营造一个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制造多模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时代的幼教工作者,在幼儿园宣扬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学前教育人的责任。因此,我们不仅要努力践行好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更要坚定师生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幼儿期的儿童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都有异于其他学段。我们在青少年期提倡传诵经典、品悦诗书之时,幼儿园到底应选择哪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幼儿学习的内容?又该以何种方式去挖掘、梳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开发适合幼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从优秀的传统文化获得营养?下面,笔者就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施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融合实施中的瓶颈和破解之策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视度还不够

改革开放打开了与世界相通的大门,但西方“洋”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侵蚀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相反,我国几千年文明留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在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各大教育平台以及各大院校也呼吁要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民间、走进校园、走进大众的视野。但是目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课程进行融合研究和实践的园所,还是寥寥无几。

破解之策——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要想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引领作用。各级行政部门应深刻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现实意义,要加强对幼儿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引领和政策支持,利用多元形式宣讲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让更多的幼儿园、家长愿意参与进来,从思想上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其次,政府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融合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只有财政投入有力,高等院校和幼儿园才能真正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研究,也才能保证研究成果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践行。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幼儿园缺乏系统性策略

随着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的重视,不少幼儿园也在积极尝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如在各大节日号召孩子们着唐装、穿汉服或开展“诵古诗”“唱民谣”“讲经典”“画水墨”“玩民俗”等活动。但是,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课程方案,重形式、轻内容的“走过场”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内容选择、组织形式、量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而导致了活动内容肤浅,活动形式单一,选材脱离生活实际,方法流于形式等情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真正進入幼儿内心。

破解之策——加强研究,明确幼儿园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发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能真正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实效,首先要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走过场”的教育模式转向扎扎实实的研究实践式的教育模式。在遵循“传承、弘扬、创新”的原则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师资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等优势,利用多种途径加强研究,进而建立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库。

幼儿园可通过专家引领、园本培训、课题研究等途径提高幼儿教师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素养和热情。教师只有了解传统文化、喜欢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将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分享给幼儿,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幼儿的心中。我们也要加强对相关文件精神的研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园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融合,明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逐渐从碎片式的课程模式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让教师们在实操中真正做到有据可依,更好地把握教育的量与度。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融合实施的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融合

在主题环境的打造中,幼儿园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的发展,创设纵向的中华文化环境,如,二十四节气主题,教师可根据节气的变化更换不同的节气场景。也可以以空间为轴,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中华文化主题,如十二生肖、民族一家亲、青花瓷等进行主题文化创设。通过统一班级文化格调,收集和展示各种中华文化图集和工艺品,打造富有浓郁中华文化气息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在身临其境和参与环创中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主题课程的融合

幼儿园可结合幼儿生活和地方文化,围绕幼儿熟悉且喜欢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如:中班主题活动民族一家亲、十二生肖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节庆、节气教育的融合

可以借助节气、节庆教育,对幼儿开展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和善、爱国等教育活动。同时也可借助优秀的节日传说故事、节气绘本资源、节日庆典活动等让幼儿在学习体验中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节日习俗。在浓郁的传统节日气氛中,切身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节庆习俗活动给人带来的乐趣。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自主游戏活动的融合

幼儿园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比如在益智区投放孔明锁、七巧板、围棋、五子棋、九连环、陀螺、花绳等益智类玩具;美工区可投放水粉、陶泥、面具、丝织品、编织、扎染、剪纸、水墨、刺绣、中国结等民间艺术创作材料和工具;表演区可投放皮影、民族服饰与道具、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戏曲曲目、舞龙舞狮等材料;建构区可投放富有中华韵味的建筑图集、建筑模型、建筑材料和辅助性材料;科学区可投放罗盘、造纸材料和工具、名胜古迹图集等材料;语言区可投放各种关于地域文化、节庆文化、节气文化、中国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优秀绘本和故事盒;运动区可投放各种传统的民间游戏器材,如绣球、沙包、皮筋等。让幼儿在操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活动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仁”“信”“勤”“孝”等可与一日生活相互融合。比如晨接时的文明礼仪、用餐的餐点礼仪、同伴间的交往礼仪等。

猜你喜欢

中华融合传统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