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学段教学衔接的队伍建设思考

2019-09-10谢洪志王利敏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幼小小学教师幼儿园

谢洪志 王利敏

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三条明确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1]那么如何降低幼小学段教学衔接的“坡度”,推进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无缝对接”?其中,教师作为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因素,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互动衔接是实现幼小学段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因此,探索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有效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幼小学段教师队伍,能有效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幼小学段教学衔接项目研究前教师互动衔接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制度有待完善

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顺利开展不仅依赖于双方的积极性,也离不开有力的政策与制度的支持。对于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跨组织互动来说,相关制度的保障更为重要。虽然我国出台了幼小衔接的相关政策制度,但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由于相关部门没有意识到幼小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对于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价值,致使互动衔接机构的成立、经费的投入、动机的激发、时间和空间的保障等工作不到位。最终,小学和幼儿园各自为政,幼小衔接问题始终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因此,教师互动衔接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制定基本的制度框架,进行行政驱动。

(二)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意识较薄弱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互动衔接的意识较薄弱。由于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教学团体,小学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应是幼儿园的事情,他们更情愿和中学教师互动,他们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与中学教师互动从而帮助学生升入更好的中学,与幼儿园教师互动则不会获得效益,常常出现一些“虚假互动”,互动内容纯属生搬硬套。而幼儿园教师由于缺乏对互动衔接工作的了解,可能在不知不覺间沿袭传统的“小学化”模式。这都不利于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幼小教师合作意识的淡薄,使得幼小教师互动衔接在客观上增高了坡度。

(三)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条件不充裕

由于我国在教师教育培养中,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培养较多,且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连续性不够,致使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互相分离。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局限于小学实习,幼儿园教师教育实践局限于幼儿园实习。教师培养体系交集较少,双方对各自的教学对象和学段特点互不了解。此外,幼小教师的时间往往被琐碎的工作占用,幼儿园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幼儿的看护和管理上。小学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参加一些培训和教研活动,很少有时间与其他教师交流互动。这些都阻碍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组织未建

幼小教师互动的有效衔接往往依托于系统化的组织机构。组织是教师互动的支撑,它是幼小教师互动衔接工作走向常态化的桥梁。虽然小学和幼儿园在教师互动观念上有所转变,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推进幼小教师互动的衔接工作。如今幼小衔接工作尚未成为制度化的活动,全面支持幼小衔接工作的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尚未形成。因此,幼小教师互动呈现出形式化、不连续的情形。幼小教师分别有着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如果仅凭个体力量处理相应事件,忽视对组织机构的依托和建设,幼小教师孤立无援的情况就难以改变,这就阻碍了教师之间的互动衔接。

二、幼小学段教学衔接项目研究后教师互动衔接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方式单一

在项目研究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幼儿园与小学结对联动的方式探索幼小衔接的可行做法。主要体现在:大班幼儿到小学体验小学生活,参与小学的主题活动和课堂观摩,小学生给大班幼儿分享小学的学习生活经历、作业及展示才艺等。幼儿园请小学教师给大班幼儿或者家长做讲座,或者参与大班幼儿的各种竞赛评选活动。对于共同开发课程、教师互相流动、共同教研等深层的活动涉及较少,互动方式仅局限于相互观摩、讲座等形式上。由于共同愿景的缺乏,互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互动衔接失败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现象。

(二)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的师资培养是分离的,课程体系是分立的,致使幼儿园教师不了解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小学低年级教师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和幼儿园的教育特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由于缺乏彼此间的认知,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熟悉,在互动中往往从自身学段来谈观点,很少结合对方的学段来综合交流,这种状况对于幼儿的顺利过渡是不利的。

(三)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动机较弱

虽然我们在项目研究开展中建立了相应的结对团体,但在访谈中发现,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关于幼小衔接工作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否有促进作用还存在着诸多疑虑。他们觉得学校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对于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起不到有益的作用。即使幼小衔接工作做得好,也并不能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这就导致幼小教师互动的积极性不高,参与互动衔接的动力不足。

(四)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效果欠佳

推进幼小教师互动衔接工作,往往由学校主要领导或学科负责人牵头成立互动组织,以某一学科教师为组织成员,缺少对教师价值诉求的实地调查,使得教师处于强制性的互动状态。这种组织往往趋向于应付、走形式。长此以往,处于强制性互动下的教师,既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也提不出好的建议,教师的激情、动力和积极性被慢慢消磨,缺乏互动的气氛和实质性内容,产生一种固定时间、固定人员组织的“虚假互动”。

三、促进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刚性体制

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大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支持力度。从教育管理模式转变为教育治理模式,不仅要出台文件禁止学前教育“小学化”,更要主动支持幼小教师互动衔接。制定有利于幼小教师有效互动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和措施,要变革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管理评价制度,解放教师的时间和空间,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互动意识。要让教师从不利于专业发展的各种陈规之中抽身,鼓励幼小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互动和交流,全面清理各种无益的规章制度、事务性工作、不必要的会议和重复性材料。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园、校必须将教师互动衔接作为考核点纳入教师的评优过程中,制定评价制度,作为教师互动衔接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

(二)激发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主动意识

1.培育互动的理念

幼小教师互动理念的接受和内化需要经历一个理解、认同、接纳和创新的渐进过程。在培育互动理念时,要让这种价值深入到教师心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互动理念,让其自觉参与互动和分享经验。在互动中满足教师自身需求,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与协作关系,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教师互动衔接能够使幼小教师成员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最大程度上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

2.激活互动的内在意愿

幼小教师互动衔接是基于平等、自愿的原则进行的互动行为,不应受到外在的行政指令的干扰。教师之间的互动应源自教师的主观意识。只有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在互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衔接。要激活幼小教师互动的内在意愿,首先要了解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价值诉求,从而激发教师的互动兴趣。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树立共赢思想,制定合理的教育愿景。其次,建立积极的幼小教师互动关系,把幼小衔接工作看作是促进儿童发展和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通过交换信息资源、及时给予实践效果反馈、开展讨论、质疑,不断激发教师互动的积极性。

3.培养集体荣誉感

幼小教师互动中要加强集体主义意识教育。要让幼小教师明白,个体水平的提高不能代表整个衔接工作的水平,只有全体幼小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只有珍惜集体荣誉,才能享受到集体荣誉给个体带来的反馈。[2]因此,要让幼小教师平等地参与团体决策,通过民主的讨论协商,承担起自己能够完成的工作,共同对组织目标的完成负责。让互动衔接在幼小教师眼里变成与自身发展休戚相关的事情,这样教师参与互动的热情不仅会大大提高,在未来遇到困难时也能坚持下去。

(三)建立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动力机制

1.搭建发展平台

幼小教师互动衔接工作想要顺利开展,就必须建立明确有效的动力机制,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积极参与互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提供内在驱动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幼儿园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在开展幼小教师互动衔接之前,要根据园、校和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专业发展实施规划和制度。此外,为进一步加强教师互动的实效、加快推进步伐,园、校要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教师有效互动提供各种必要的资源,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加快全体教师对教师互动衔接的广泛认同,为顺利开展幼小教师互动衔接奠定坚实的动力基础。

2.明确激励机制

幼儿园和小学要从教师发展实际出发,制定明确可行的教师互动激励机制,如“教师互动的评优工作”“教师绩效考核”“教师互动考核标准与办法”等。从教师互动衔接的目标、过程、效果等方面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互动衔接工作。

3.创新评价制度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又会阻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要想改变幼小教師互动现状就需要创新评价制度。结合幼小教师的专业发展和需求目标进行发展性评价,促使教师真实地表现自己,真诚地给予伙伴建议,愉快地接纳同伴的意见,这样才能激发幼小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互动。

4.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幼小教师互动衔接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就需要构建有效的组织机构。从当前教师互动衔接的实效性来看,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实现共同的专业发展而建立的实践型、学习型共同体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在参与教师发展共同体过程中,教师个体受到来自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以及来自团体发展要求的双重动力的推动,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更加鲜明,需求更为迫切。

(四)促进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组织完善

1.以教师发展为前提

教师互动组织是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提供互相交流、研讨的平台。要想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互动衔接中,就必须以教师发展为前提。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参与互动前,必须了解教师需要哪些方面的发展,明确教师在互动衔接中的位置,让教师看到自身能得到什么程度的发展。对教师而言,符合切身要求的指导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和最关心的。同时,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方法,对互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能促使幼小教师主动参与到互动中来。

2.以专业引领为依托

在组织构建过程中应以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引领者为主要组织者,以满足不同层面教师的价值诉求。在项目推进中,一些教师感觉自身存在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不足,却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引领。在这种毫无头绪的探索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逐渐消磨。经验丰富的组织者能在幼小教师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为他们的研究指明方向。此外,不同层级的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一样。如果单纯地把所有老师聚在一起开展培训,不仅是人力和财力的浪费,也消耗教师们的时间和精力。[3]因此,在完善组织机构过程中,应配备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老师作为组织者,适时地给予教师们相关的专业指导和有效评价。

3.以主动合作为导向

在幼小教师互动组织架构中,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教师自觉主动参与互动,才能提升互动衔接工作的效率。因此,在强化教师合作意识的同时,还要增强幼小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端正幼小教师的合作态度,创设合作文化,以主动合作为导向。让幼小教师在合作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主动合作。在教师合作时,要注重合作的效率。要避免“假合作”或“被合作”,要鼓励教师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根据教师互动主题及需要灵活调整、松弛有度。

(五)采用多样的幼小教师互动衔接方式

互动是一门艺术,并非所有具备互动意识的人都能进行有效互动。幼小教师要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分层、多样化的教师互动。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自愿互动,规定各自的任务,通过对话、深度会谈、示范进行互相的指导。在教师互动衔接中,要体现教师的智慧与力量,逐渐学会互动,并将互动的成果带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影响自己的学生,让互动衔接开花结果。另外,要在不同层次的教师中开展互动衔接。不同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程度上均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就是教师互动衔接的动力。同时,在幼小教师互动衔接中,不止要在互相观摩和听课层面上下功夫,还可以在共同教研、开发课程、课题研究、师资培训方面做些文章。因此,幼儿园和小学要充分挖掘和整合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资源等,探索新型的互动交流平台,为幼小教师互动衔接提供多样化的保障。

(六)营造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良好氛围

1.营造和谐平等的互动环境

良好的氛围是促进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重要因素。教师互动衔接必须立足于一个宽松、和谐、温暖、开放、互助、信赖的互动环境。在相互信任和支持的环境里,教师才可能形成积极的心态,从而促进互动衔接效能的提升。小学和幼儿园应重视为教师互动衔接的建设提供物质和制度上的保障,在精神与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营造处处是互动交流的场所的条件,让教师时时处处体验和感受到互动衔接。

2.建立互动衔接的共同愿景

领导部门要建立教师互动衔接发展的共同愿景。要引领幼小教师对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互动衔接工作中依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机遇,对互动衔接工作进行规划。在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后,形成共同遵守的规划方案。要以信任和满腔热情引导全体教师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将幼小衔接工作的共同目标提升为幼小教师的共同愿望。

(七)提升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专业能力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首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领导部门要提供幼小衔接方面的理论书籍、资料,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理论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理论、学前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拓宽教师的知识面,让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更好地认识幼小衔接工作。其次,学习对方的课程标准。小学低年级教师要认真学习幼儿园相关的教育教学指导文件,加强对儿童原有基础的了解。幼儿园老师同样也要理解小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儿童从幼儿园毕业后下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最后,学习对方的课堂教学实践。组织幼小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观摩幼小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幼小教师互相到对方的班級执教、组织活动。让小学低年级教师熟知幼儿园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幼儿园老师见识小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系统性。

2.提升实践能力

幼儿园和小学要多开展教师之间在课堂实践、教学研讨、同课异构、共同开发课程等方面的活动,让双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幼小衔接问题。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共同成长与提高。

(八)整合幼小教师互动衔接的教研体系

近年来,国外一些教育机构非常重视幼小教师之间的人事交流和合作研究。例如,日本政府特别注意在教师资格证方面能够实现幼小合一,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正在以多种方式共同展开教研活动。[4]新西兰的职前教师教育机构开始颁发0~8岁儿童教师资格证书,这种改革促进了幼小教师的互动。[5]因此,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可以借鉴国外比较好的做法和经验,做适当的修改,以符合我们的发展需要。要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和条件,推动小学和幼儿园教研一体化建设。幼小教师可以共享教育资源,为儿童成长架设良好的衔接桥梁。幼小教师可以就幼小衔接的某个主题进行共同研讨,例如:幼小健康体验课程的衔接、幼小科学课程的衔接等。在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和学区制管理的改革进程中,将学前教育纳入一体化规划,可以更好地实现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流动、资源共享、管理互动和评估一体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EB/OL].(2016-03-01).

[2]朱红梅.幼儿教师合作发展现实路径的构建[J].江苏幼儿教育,2017,(4):70.

[3]李大维,李海瑛.教师合作的组织形式与完善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7):1-3.

[4]王小英.日本幼小衔接的新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13,(2):22-27.

[5]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有效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3,(2):28-31.

猜你喜欢

幼小小学教师幼儿园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教师作品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刘辉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苦恼的“幼小衔接”
甜蜜欢颜
爱“上”幼儿园
想念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