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州市主城区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现状调查报告

2019-09-10马洁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问卷材料幼儿园

马洁

一、调查背景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户外游戏时间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为了更好地保障幼儿户外游戏时间,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近年来,国内越來越多的幼儿园充分利用园所户外环境,以户外混龄游戏的形式,营造了一个个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身的能力,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材料、玩伴,自发与他人交流、互动,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氛围。

本研究选取泰州市(以主城区幼儿园为主)内有代表性的公办幼儿园,对其开展户外混龄游戏的形式、时间、家长和教师对开展户外混龄游戏的认识与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为幼儿园更有效地开展户外混龄游戏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设计了《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教师问卷内容涉及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师基本信息,幼儿园是否开展户外混龄游戏及开展原因,教师对户外混龄游戏的认识和目前开展户外混龄游戏的现状。家长问卷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幼儿基本情况,家长对开展户外混龄游戏的认识,家长对开展户外混龄游戏的态度。问卷题型包括选择题和开放题,幼儿园类型分城区和乡村。

问卷预调查后对有歧义的地方进行修改,正式问卷通过“问卷星”工具生成,并借助微信平台发送至相关幼儿园,问卷的统计和回收均在问卷星后台完成,教师问卷回收期限15天,家长问卷回收期限40天,共收回教师有效问卷346份,家长有效问卷4424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346份教师问卷和4424份家长问卷的数据统计,结合对开放题答案的分析,我们梳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结果。

(一)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的开展情况

1.户外混龄游戏开展频率和家长知晓率

从教师问卷当中可以看到,经常开展户外混龄游戏的园所占70.52%,偶尔开展的占22.83%,未曾开展的占6.65%。在家长问卷中,有71.9%的家长了解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28.1%的家长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多数幼儿园已经开展户外混龄游戏,多数家长对户外混龄游戏有一定了解,但仍有一部分家长对幼儿园已经开展的户外混龄游戏不了解。

2.开展户外混龄游戏的原因和模式

调查数据显示,86.13%的教师认为开展户外混龄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11.27%的教师认为开展户外混龄游戏是为了丰富活动组织模式,2.6%的教师认为开展户外混龄游戏是由于生源、师资、场所等客观条件的需要。关于开展模式,有82.08%的是全园混龄模式,2.6%的是混龄班模式,15.32%的是班级之间的混龄模式。

从调查数据来看,超过95%的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户外混龄游戏是基于幼儿活动和发展的需要,在模式上多数幼儿园以全园混龄为主。

3.教师和家长对“户外混龄游戏开展对谁有利”的看法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对小年龄幼儿和大年龄幼儿发展都有利的教师和家长分别为90.46%和81.83%,占比较高。认为对小年龄幼儿发展较有利的家长占14.67%,认为对大年龄幼儿发展较有利的家长占2.01%,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而教师在这一方面看法接近。不到1%的教师和家长认为户外混龄游戏对两者发展都不利;有1.44%的教师则认为户外混龄游戏对发展迟缓幼儿有利,家长有此看法的占0.65%(见表1)。

4.家长对开展户外混龄游戏的态度及可给予的支持

调查数据显示,92.59%的家长表示支持幼儿园开展户外混龄游戏,且愿意从游戏材料、环境创设、参与指导、资料搜集等方面给予支持,0.97%的家长表示不支持幼儿园开展户外混龄游戏,6.44%家长对幼儿园是否开展户外混龄游戏表示无所谓。

5.影响户外混龄游戏的因素

这一内容的调查主要面向教师,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教师认为游戏内容、材料、环境、同伴、教师指导等均会对混龄游戏的开展产生影响。其中,37.86%的教师认为材料会影响混龄游戏的开展,并且是主要因素之一;29.77%的教师认为环境对混龄游戏有影响;认为内容、同伴、教师指导对混龄游戏有影响的分别为12.72%、10.69%和8.96%。

6.幼儿感兴趣的区域

调查数据显示,基于教师观察了解到的幼儿对区域的喜爱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户外混龄体育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美术游戏、音乐游戏。从家长方面了解的幼儿对区域的喜爱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户外混龄音乐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美术游戏、结构游戏。从调查数据来看,各类型的区域均有42%以上的幼儿喜欢,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体育游戏区和角色游戏区(见表2)。

7. 开展户外混龄游戏的困惑与问题

通过对教师卷开放题答案的梳理,我们了解到对于开展户外混龄游戏,教师感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幼儿的安全、材料的提供、场地的规划和教师的指导等方面。

四、调查结论和建议

(一)调查结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大多数都认识到户外混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多数幼儿园也正在尝试以全园混龄或班级之间混龄为主要模式开展间断性户外混龄游戏,多数家长表示能从材料、环境创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仍有很多困惑和问题,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幼儿年龄小,在自主选区、自由换区、取放玩具等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一些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不足,存在不安全因素;二是混龄游戏中对幼儿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造成提供的材料层次性不强,不能满足所有进区的幼儿;三是不同园所户外场地面积各异、格局不同带来的场地规划问题;四是混龄时幼儿流动性大,教师无法较好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原有经验,造成了回应不及时或效果不佳等教师指导问题。

(二)建议

1.加强户外混龄游戏的安全教育与管理

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是幼儿园工作的首位。但由于幼儿年龄小,运动经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加上场地、教师的保护技能不足等原因,导致户外混龄中意外的磕磕碰碰时有发生,因此,我们要加强户外混龄游戏的安全教育与管理,避免意外发生。

(1)豐富安全知识,增强保护能力

在日常的活动中设计安全教育活动,利用绘本、谈话等方式让幼儿知道户外混龄游戏必要的安全常识,如不随意推游戏伙伴、快速奔跑或跳跃时不说笑等。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通过实践和体验掌握正确的走、跑、跳、投掷、攀爬等动作,并在此过程中丰富幼儿处理危险的经验。以个别教育、随机教育、同伴影响、及时提醒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自我保护的方式,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在户外混龄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眼观六路,清楚自身所在区域内的位置和安全隐患,站位合理,适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及时发现并纠正幼儿的危险动作,做好进区游戏幼儿的安全保护工作。

(2)定期安全检查,建立游戏规则

幼儿园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户外混龄游戏安全检查制度》,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场地和玩具的安全。活动前关注幼儿着装、玩具摆放等的安全,活动后对玩具、器械、地面进行整理检查。引导幼儿了解户外混龄游戏场地,并根据游戏内容和场地特点设计制作安全警示标志或提示,如绿色通道、禁止通行等,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运用创设游戏情境等方法,引导幼儿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共同建立户外混龄游戏的规则,并运用鼓励、同伴示范、奖励等方法让幼儿体验规则、内化规则,在遵守规则中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3)合理安排活动,尊重个别差异

在户外混龄游戏时,可根据幼儿园场地的大小合理安排活动人数,避免因场地人数密集而造成人员拥堵、争抢玩具等而导致安全问题。同时,要考虑活动中的动静交替,采用音乐引导的方式让幼儿适当休息,避免运动强度过大而损伤身体。

2.有效投放户外混龄游戏材料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是促进户外混龄游戏开展和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基本保障,在户外混龄游戏活动中,要充分考虑材料的有效投放,坚持三个原则:

(1)生活化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户外混龄游戏需提供足够的材料才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这就需要坚持生活化原则,提供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材料、物品。如秋天的落叶、各种各样的石头、瓶子、纸箱等等。这些低结构、种类多样的物品能够更好地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既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在家长、幼儿、教师的共同设计下变成有趣的玩具。如:用纸箱制作的迷宫、隧道,用瓶子制作的保龄球、障碍树林、洒水壶,等等。既环保节约,又能让幼儿在与同伴、长辈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增进感情。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应该成为幼儿游戏的首选材料。

(2)可变性原则

可变的材料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在混龄游戏中互学行为的产生,激发幼儿探索新玩法的兴趣,如:轮胎、竹梯、木板等材料,在幼儿玩单个材料几次后,顺着教师的启发引导,幼儿可以改变材料的用途,如将轮胎架高,与木板重新组合,变成具有挑战性的轮胎桥。这样呈现新的活动方式,提高了游戏的难度,能重新激发幼儿玩的兴趣和再探索的愿望,更好地促进幼儿多种动作的发展。

(3)层次性原则

由于是混龄游戏,因此在材料提供时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与能力差异,在同一区域提供材料时应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要求来提供层次性强的游戏材料,如投掷区高低不同的栏架;可随意摆放的投掷线;骑行区双轮、三轮等不同的小车。这样,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主选择,较好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有利于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提高。

3.合理规划户外混龄游戏场地

户外游戏场地的合理规划是开展户外混龄游戏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同的幼儿园户外场地不尽相同,可以依据以下要素对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进行规划。

(1)有效利用自然环境、自然物

教师在创设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时,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已有的自然环境及园所环境中的自然材料,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1]。因此,要尽量保持土坡、草坪、小树林等自然景物的原貌,因地制宜地改造、规划户外混龄游戏场地,如利用土坡坡度设置攀爬绳、软梯等。

(2)场地空间的巧妙利用

对于空间较小、户外面积不大的幼儿园,除了可以采用轮流混龄、分时段混龄等方式,还应充分挖掘幼儿园户外的每一处环境,巧妙连接、改变、利用地面、空中、平台、过道、门厅、墙栏杆等空间。如栏杆上立体化的“绿植园”、过道间的“休闲小屋”、大柱子、高植物间的滑索、秋千、树屋等,有效拓展幼儿游戏空间。

(3)游戏区域的合理设置

在规划户外混龄游戏环境时,可以从不同大小、不同用途、空间分隔、空间密度等方面加以考虑,合理规划运动区、沙水区、表演区、建构区、艺术区、自然区、休闲区等室外区域,让幼儿充分享受各种活动的快乐,真正实现自主发展。

除此之外,在规划环境时还应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游戏需要、玩具材料的适宜投放等要素。

4.灵活运用户外混龄游戏指导策略

户外混龄游戏时,幼儿在区域中处于流动状态。在游戏中,大班的孩子处于主导地位,常发生抢占玩具等现象,一些孩子沟通能力较弱,与同伴常有冲突发生,小班孩子对本班老师的依赖比较大,不懂得自主选择,这些都对教师观察和指导幼儿游戏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除了需要娴熟地掌握《指南》的各年龄段目标,还需要灵活运用适宜的指导策略,如:

(1)陪玩策略

在新材料投入或玩一些难度较大的游戏时,教师要巧妙发挥好自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艺术,创设有利于幼儿游戏的场域,在这样的场域之中,幼儿才会产生游戏的冲动与灵感,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2]。要做到这些,教师需要成为幼儿游戏的玩伴,扮演好陪玩者的角色,以幼儿主导下的自主游戏和合作游戏代替过去越俎代庖的导演式游戏指导方式,真正实现幼儿教师游戏职责与功能的改变。

(2)语言指导

幼儿在户外混龄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教师要注意观察,需要介入时,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个性特征,采用疑问式、建议式、鼓励式、邀请式、澄清式、角色式等语言适当加以指导,帮助其了解活动规则和玩法,鼓励幼儿混龄互动,保持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引导幼儿深入开展游戏。

(3)交流分享

在混龄游戏结束后,可采用分享交流的策略,运用户外游戏时的照片或影像,与幼儿一起分享游戏中去了哪些场地,和谁一起玩的,是怎样玩的……通过情景再现,与幼儿共同分析游戏中的困难和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分享游戏中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叶小红﹒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45.

[2]郑益乐﹒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的缺失及重构[J].教育导刊,2010,(12):15-18.

猜你喜欢

问卷材料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摇摇鹅
问卷大调查
想念幼儿园
赠送折纸材料
问卷你做主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