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策略下高效初中科学课堂的构建

2019-09-10林利萍

学习与科普 2019年9期
关键词:媒体初中科学高效

林利萍

摘要:伴随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发展,在开展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的建设,而媒体技术、微课技术的应用,以及合作学习活动的优化,和问题、科学实验的引入,都能够有效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高效科学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科学;高效;媒体

高效科学课堂的含义是指在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将教学的质量达到教学目的的课堂,在高效的科学课堂中,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科学基础知识的认知,同时能够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那么在当前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才能够实现高效科学课堂的构建呢?

一、利用媒体,丰富结构

教学结构越复杂,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越久。而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当前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呈现信息化和智能化,多媒体也成为最早引入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多媒体具有操作简便、形式多样等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的多样知识呈现形式,丰富课堂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在多变的教学样式中,将注意力放在科学课堂上,从而逐步实现高效科学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声音的发生与传播》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丰富。在课堂中,教师先使用多媒体当中的视听技术,向学生展示实际生活中声音的产生以及传播的现象,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随后,教师使用框架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紧接着,教师使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声音的发生与传播的细致讲解,让学生在多变的图片和科学知识中,始终保持注意力,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不难看出,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中知识讲解的结构,从而在多变的教学形式中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使用微课,渗透常识

科学常识包含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实验的探究历程,以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等,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科学常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长有限,教师在对学生讲述了教材当中的基础科学知识后,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常识的知识,以至于限制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情况。而微课技术的发展,为教师进行科学常识的讲解提供了新的路径。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关“牛顿”的科学常识认知。在课下,教师将有关牛顿的生平简介,以及牛顿进行力的实验探究等内容,以微课的形式进行讲解,并根据当前初中生对科学知识的注意维持时间,将微课的时长控制在15分钟左右。随后,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对该视频进行观看,提高学生对牛顿生平的认知,引导学生在观看中感知其中的科学精神,以及实验探究历程,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可见,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常识的认知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形式,拓展学生认知科学常识的路径,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常识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优化合作,实现互动

从社会对人才提出团队协作的能力要求之后,教师就将合作学习活动引入课堂之中,用于满足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初中科学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存在部分课堂中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基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实际认知情况,进行组员的合理安排造成的。因此,为了提高合作学习活动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促进合作学习活动彰显应有的价值,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组员的安排。

例如,在《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地球相关知识认知情况的不同,进行组员的安排。首先,教师先根据课堂教学的经验,将学生按照对地球的娥形式和内部结构知识的认知情况不同,进行层级的划分。随后,教师按照同组学生不同性质、异组之间相似性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当中既有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也有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知识认知效果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安排好的小组形式,共同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并让小组中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指导和辅助组内的其他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整体小组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效果。

显而易见,在开展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情况不同,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促进学生在有效的交流和讨论中,深化对科学知识的认知,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问题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互的工具,在传统意义上,教师能够利用问题的形式,检验学生对基础科学知识的认知效果,从而基于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而在当前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问题的形式,为学生创建探究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中,深化对科学知识的认知,从而逐步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进行思考。从教材的内容安排上,可以看出“被子植物开花、授粉受精等基本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等,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人类之间有什么关系?”“植物生殖的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问题,促进学生围绕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思考,从而深化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效果。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初中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针对科学知识进行思考,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逐步生成高效科学课堂。

五、引入实验,强化认知

科学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学生验证科学理论知识中具有积极价值。在开展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检验对理论科学知识的认知效果,同时将抽象的科学理论,以实验的具体形式进行展示,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以实验的形式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中,也能够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强化对科学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质量的测量》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促进学生提高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述质量的概念,以及质量的测量方法等,让学生从理论中初步认知本节课的知识。随后,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同,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物体质量的测定。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对托盘天平、烧杯和铁块等进行操作,能够加深学生对质量的认知,以及自身实验能力的发展,从而逐步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优化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促进高效初中课堂课堂的构建,并不是在一节科学课程中就可以实现了,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在之后开展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分析教材当中的科学知识,结合初中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结构,创新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并应用在科学课堂中,促进教学经验的积累,从而构建完整地开展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标清.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178.

[2]郭玫莉.浅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互动教学的重要性[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0):136.

[3]王辉.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科學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166.

猜你喜欢

媒体初中科学高效
微课不微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