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实证与历史叙事的有机融合

2019-09-10王婕婷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富兰克林北美史料

王婕婷

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近年来“史料实证”风头正劲。然而当每逢开课必“证史”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李惠军老师曾这样描述某些史料实证教学乱像:在原本完整的历史序列和本该顺达的教学流程之间,唐突和生硬地嵌入若干史料,老师不断地提问“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证史价值如何”“怎么样加以补证”“发现了什么信息”,致使历史序列和教学流程被分割为琐碎、离散和断裂的片段。好端端的历史课变为了无休止的史料考据和不伦不类的史学概论。[1]那些所谓的史料实证教学成了教学运行的“肠梗塞”、“堰塞湖”。

这一顽疾能否避免?当“史料实证”与有限的教学时间、流畅的历史叙事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与平衡?在历史演绎中,在课堂流畅中,在学生认知中,如何才能将叙事和史料实证有机融合,如何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而不是貌合神离?

笔者想通过《美国独立战争》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史料实证与历史叙事融合的一些感想。

一、从打断叙事到融入叙事——有关漫画“join or die”的教学设计前后变化

并不是使用史料,就能提升学生的实证素养。我理想的史料教学强调过程体验,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使学生体验史料从收集、获取、辨析及使用的整个流程。以下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理想化的、强调过程的史料教学最容易成为流畅叙事中的“堰塞湖”。

1.由备课中对漫画史料的考证引发的教学灵感

笔者曾多次在公开教学中看到老师们利用这副“断蛇”来论证北美希望联合起来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诉求。

这条漫画真的是北美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产物吗?

就这副漫画史料,我查阅了维基百科和一系列文献书籍,得到的结论与之前人们对这副漫画的认识大相径庭。

第一,1754年5月富兰克林创作这幅政治漫画,目的并不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抗英,而是在法印战争中号召北美殖民地联合打败法国人和印第安人。

富兰克林在法印战争前1754年曾经提出过一个《奥尔巴尼联合计划》。“在1754年,与法国发生战争的危险又来临了,按照领地君主的授命,一个由来自不同殖民地的委员出席的代表大会将在奥尔巴尼召开。……我提出并且写下了一份计划:所有的殖民地在一个政府的领导下联合起来,这对于保卫我们的土地可能很有必要……按照这个计划,联邦总统管理这个联邦政府,联邦总统由君主任命,并得到君主的支持”[2]。富兰克林的这一计划是希望在英王的带领下,殖民地联合起来,对抗法国以及印第安人。当时的北美的敌人是法国人和印第安人,而不是英国,英国是“母国”。

第二,直到独立战争期间,也就是在富兰克林创作这幅漫画20余年后,这幅漫画才被用来号召北美联合抗英。北美许多报纸争相刊登这幅漫画。这幅漫画成为当时美利坚民族独立的重要标识之一。

很多老師在教学中误用这幅漫画。他们并不知道这幅漫画的演变过程,不知道这幅漫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诉求,直接想当然地把看到的史料和脑海中现成的既定历史概念配对,误认为是富兰克林为了号召北美联合抗英而创作了这幅漫画。

对这幅漫画存在的普遍的误读给了我灵感,这不正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史料教学”的绝佳素材吗?我打算将这幅漫画的由误及正的证史路径、证史逻辑放入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2.教学设计修改前后比较

在教学初稿中,我设计如下:

教师:关于北美的抗争,有幅漫画非常著名。是美国国父富兰克林的作品。一条断蛇,标题是JOIN OR DIE“联合还是死亡”。“断蛇”、 “联合”和“死亡”分别是指什么?富兰克林想借此漫画表达怎样的思想?

学生:富兰克林借此漫画号召各个殖民地应该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英国。

教师:老师曾考证过这幅漫画。首先通过网络。维基百科显示这幅漫画被用在英国与法国和印第安战争中,以象征北美殖民地必须联合起来,一起打败法国人和印第安人。

其次,为了谨慎起见,我又查阅了《富兰克林自传》

《富兰克林自传》:“在1754年,我们与法国发生战争的危险又来临了,……我提出并且写下了一份计划:在英王的支持与许可下,所有的殖民地联合起来。对抗法国。”

《自传》印证了维基百科的资料是正确的。

为什么大部分人会误解这幅漫画?

我们如何避免类似的误解再次发生?……

在初稿设计中,这幅漫画出现在分析“北美反抗原因“之后,老师提问富兰克林的创作意图,学生肯定跳进了“圈套”,给出了“抗英”这一错误答案。在之后,我罗列出对漫画的考证过程:维基百科到《富兰克林自传》。学生恍然大悟,是抗法,不是抗英。在学生认识到错误之后,我再抛出问题“为什么大部分人会误解这幅漫画?我们如何避免类似的误解再次发生?”

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一起体验“收集、辨析和使用史料”的逻辑过程,一起感受使用史料的陷阱和史料证史的路径。然而这样纯方法的教学却有个“致命伤”:“史料实证”打断了原本流畅的“北美追求自由、权利”叙事。

在李惠军和鲍丽倩老师的指导与建议下,我修改了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给大家介绍一副独立战争时期,北美家喻户晓的一副漫画,“一条断蛇”,标题是“JOIN OR DIE”(“联合或者死亡”)。漫画刊登于1774.7.7出版的这份马萨诸塞殖民地的报纸。

不过,据我考证,这幅漫画并不是这份报纸的原创,这副漫画是国父富兰克林早在1754年,也就是七年战争前夕,为了呼吁北美各个殖民地联合抵抗法国人而画的。富兰克林的意思是,如果不联合起来抵抗法国人,北美就是死路一条。很可惜。当时富兰克林的愿望没能实现。

现在20年过去了,1774年的北美报纸为何要争相刊登20年前的旧作呢?

学生:北美民众呼吁殖民地联合起来,体现了共同反抗英国的决心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

在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中,“1774年的北美报纸为何要争相刊登20年前的旧作呢?”这一提问从漫画作品传播视角出发,直接指向当时的社会心态,将漫画史料的传播过程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进程合二为一,与北美人民追求自由与权利的本课主旨合二为一。

这样的设计放弃了原先纯方法的教学,将史料证史的逻辑、历史发展的逻辑、教学叙事的逻辑以及学生的认知逻辑融为一体。通过这副漫画的传播过程,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北美人民面对英国强硬政策后的反应以及联合抗英的决心,进而理解本课的主旨即对自由、权利的追求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史料服务于整体教学流程——有关另一片段的教学体验

相比之前的“肠梗塞”,本片段的史料运用融合于整个教学叙事流程。

PPT上的两组历史数据引导学生对“英国暴政导致北美反抗”这一传统观点产生质疑。学生将思考:英国到底有没有压迫北美,北美人生活处于怎样的状态之下,如果没有压迫为什么北美会反抗英国统治?

这时,老师进一步给出史料“美国建国之父埃德蒙.伦道夫:美国革命没有直接的压迫因由,不是基于仓促的感情之上……(实际上)是理性的结果。”埃德蒙.伦道夫是独立战争的当事人,是美国初期享有盛誉的政治家。他以亲历者的身份告诉学生,美国革命不是因为英国压迫而产生的。国父的话印证了上述的两组历史数据说明的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没有压迫,北美为何反抗?

“国父的话”即是对之前数据分析“北美人生活状态”的总结,也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开启了下一环节“北美反抗因由”的教学。

在本课的最后,再次运用“国父的话”,重点突出“理性”二字,请同学思考这里的“理性”是指什么?埃德蒙.伦道夫认为美国革命是北美人追求何种理想的结果?由此再次点明主旨。

本课中,“国父的话”是诱发思考、承前启后的转折点,是前后呼应的点睛之笔,更是顺畅历史叙事、教学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打断叙事,史料实证的原罪?

毫无疑问,“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的基础。即使是历史叙事,也必须建立在收集、甄别材料并形成可叙材料的证據链基础上,方才能显示出历史的张力。

我始终认为,最有效的证据意识培养应强调过程性体验,需要学生亲自实践从收集资料,到根据来源鉴别不同资料的证据价值,最终使用史料构建历史的整个过程。比起直接接受现成的观点,处理原始资料过程对学生而言是“带有挑战性、专注性和满足感的活动,更能给学生一种真实感,更能把学生的情感、想象和行为联系起来,更有助于理解正在被学习的内容。”[3]

然而问题是,在我们目前的初中历史课程中,这样理想化的、完整的史料实证过程体验现实吗?目前历史教学课时有限,以通史为主,课堂教学完整性与叙事的流畅性是第一位的。充满细节的叙事相对客观地还原了历史场景、因果关系。恰恰是在行云流水叙事中,历史的灵性、智性、情性,才得以彰显,历史解释也才可能在顺畅的叙事中得以衍生。[4]

在这样顺畅的教学运行中,强调方法教学的“史料实证”过程体验却不可避免的成为的“肠梗塞”,把历史课变为了史料考据和史学概论。

从学生的学习逻辑、历史的发展逻辑乃至教学整体的有效性考虑,在通史教学中,史料实证培养必须以教学叙事的顺畅为大前提。只有将逻辑严密的史料实证与行云流水的历史叙事融为一体,方是折衷之道。漫画片段中的改变即是如此。而这种折衷,必然牺牲史料实证的过程体验,必然削弱了史料作为证据出场的可能性。从整体教学有效性来权衡,这种取舍是必须的、是值得的。毕竟历史课不是纯方法的“考据课”。

作为被“史料实证”洗脑的“新考据派”,笔者发现许多探究课程、课题研究可以为培养学生证据意识提供合适的平台。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原汁原味 地体验一把史料实证的过程,享受亲自重构历史的过程。这不失为一种对基础历史课堂的完美补充。

【注释】

[1]李惠军:《博识而畅行广征而顺达——从“诗性预构”引出的关于史料与叙事的教学联想》,《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8期。

[2]富兰克林:《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29页。

[3]转引自李稚勇 周仕德 陈新民《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年,第128页。

[4]李惠军:《博识而畅行广征而顺达——从“诗性预构”引出的关于史料与叙事的教学联想》,《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富兰克林北美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富兰克林的教训
Training grizzlies训练灰熊
富兰克林的苍蝇馅饼
帮助红尾鸢回家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北美星鸦知道松子藏在哪儿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完形填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