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学习情境促进自主探究

2019-09-10孙密根

教育界·A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故事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

孙密根

【摘要】数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及“题海”大战,而应让学生体会观察、讨论、验证、发现之余,获得求知的喜悦。教师要有效地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习的热情高涨。对新知的主动学习,能让每一个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进而使学生真正地喜欢数学,走进数学。

【关键词】故事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前提和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条件使之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会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趣味性,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走近数学。而创设故事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策略。

教师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教师在教学“8+几”时,将教材中的图画改编为:一群小动物正在玩游戏,每个小动物身上都有一道“8+几”的算式,一只小熊在旁边哭。教师出示了画面后,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上。观察后,有的学生说:“一只小熊在哭,它为什么哭呢?”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哭的原因,此时学生就会发现:其他一些小动物身上都有算式,小熊在为计算不出算式找不到朋友一起玩游戏而着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8+几”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怎么算呢?(提出了问题)接下来,学生全都参与到帮小熊找朋友的学习活动中,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来说,从画面、故事、感性物体方面去创设情境,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与现实相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处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适当的情境,给知识的学习赋予生活的意义。因为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微格还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使定性的知识传承灵动的状态。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寻找那些现实、有趣的素材。例如,在学习“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班内举行踢毽子比赛,男队4名学生,女队3名学生,请这7名学生分别上来踢毽子(每人10秒),把具体数目填入表格,然后提问:哪个队的成绩好?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全班所有的学生都进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争论不休,提出种种质疑,这样,学习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就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并从中找到答案。这样一来数学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起点。因此,要从提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从而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树立创新意识和个性,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

首先,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要引导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不能说‘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而是说‘小数的末尾’?”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又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等。通過质疑,使学生主动灵活地思考,并且在质疑中学会猎取知识,驾驭知识。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问“为什么”。比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时,针对学生的某一种解法,要求其他同学向他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由提问的学生来判断他的回答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说说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做,等等。这样的质疑可要求学生在解题后自己进行,也可同桌间互问,还可以在小组内或班内进行。目的就是使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解疑的能力和自我评价或评价他人的能力,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其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对新颖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喜欢动一动、试一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投其所好”,让他们亲自动手,感知实践。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时,不仅要学生理解退位的原理,而且要鼓励学生,倡导计算思路多样化。在教学“30-8”时,笔者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请学生思考3个10里面怎样去掉8个1,学生很自然地想到需要把其中的1捆拆开,从10根里去掉8根。于是笔者“顺藤摸瓜”地提问:“根据我们的操作,需要把30分成几和几?”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学生说出了需要把30分成20和10,计算10减8。接着,我提问:“分出来的20和10减8的差2怎么办呢?请你根据看小棒说一说。”学生说:“要把他们合起来。”“为什么呢?”“因为20是刚才分出来的,要还回去。”动手摆一摆,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退位减的算理。在后面的“33-8”中,笔者也先请学生动手摆一摆,在摆过之后,说说自己的算法。学生的算法很丰富也很精彩。如“我把33分成20和13,算13减8等于5,再算20+5等于25”;“我把33分成23和10,先算10减8等于2,23加2等于25”;“我把8分成3和5,先算33减3,再算30减5”;“我先从33里面去掉10根,再还回去1根”。由此可以发现,动手操作打开了学生计算思路,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思索,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产生了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来巧妙地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使学生从机械地学习转向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故事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
情境导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巧设情境,让思想品德课堂有滋有味
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中的快乐元素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