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性艺术课程及其实施策略

2019-09-10杨榕

关键词:体验性园林艺术

杨榕

摘要:体验性艺术课程,注重将审美体验贯穿审美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理解并尊重艺术文化的多样性。体验性艺术课程包括学科类及拓展类两大类,课程实施中注重艺文并举、分层递进、以演带练、探究浸润。

关键词:体验性艺术课程审美体验

在“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办学思想引领下,苏州市第六中学以“大爱尚美、德艺双馨”为育人目标,实施全方位、全要素的艺术创新教育。近几年,学校在开足国家规定的艺术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了体现学校艺术特色的体验性艺术课程。

体验性艺术课程,注重将审美体验贯穿审美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理解并尊重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发现、感知、欣赏和评价的审美能力。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性艺术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补充,由全校学生自主选修。在师资保障方面,由校内骨干教师和高校专家、当地文化名人组成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菜单式、多样化的课程体验。

一、体验性艺术课程的类型

学校开发了学科类及拓展类两大类体验性艺术课程,着重发挥体验性艺术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

(一)学科类体验性艺术课程

学科类体验性艺术课程兼顾高中艺术生的专业基础以及各高校艺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旨在为学生的艺术发展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学校根据办学资源、师资特长及学生特点,经过多年探索,逐渐形成美术、音乐、表演与播音主持和舞蹈四个艺术专业共20门学科类体验性艺术课程。其中,美术专业有素描、色彩、速写、设计、雕塑基础等课程;音乐专业有声乐、乐理、视唱、练耳、欣赏等课程;表演与播音主持专业有台词、表演、嗓音训练、形体、广播电视编导等课程;舞蹈专业有芭蕾基训、技巧、民族舞、剧目、舞蹈理论等课程。

(二)拓展類体验性艺术课程

拓展类体验性艺术课程以对艺术课堂的拓展创新为导向,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拓展可能。拓展类体验性艺术课程是学科类体验性艺术课程的补充,包括苏州园林文化艺术课程、演艺课程、志愿服务课程、国际理解课程、物型课程五大类。

苏州园林文化艺术课程是学校整合毗邻苏州古典园林的资源,挖掘吴地文化的深厚底蕴,自主研发的课程。该课程主要依托各学科教研组实施校本研发,如语文组的园林楹联,生物组的园林植物,通用技术组的园林建筑模型设计,化学组的园林材质,地理组的园林山水景观布局,历史组的园林历史与历史园林、世界遗产中的园林文化等。此外,学校还利用苏州地方文化名人资源,开发昆曲、刺绣、篆刻、摄影、花窗、园艺、茶艺和碑刻传拓等课程。

演艺课程依托学校为方便学生艺术演练成立的“有原”(学校原校名)艺术团,开发交响乐、民乐、合唱、校园剧、舞蹈等各类团体演艺课程。

志愿服务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在“第二课堂”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以苏州博物馆、苏州古典园林、北园社区、平江路历史街区等为平台进行志愿服务的课程。

国际理解课程是让学生通过对国际知名画展、各类音乐会、中外联合才艺展示等活动的观摩,了解异域文化和艺术,提升艺术审美素养,开阔国际视野,加深国际理解,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物型课程强调以物化人。校外,我们利用平江路、拙政园、苏州博物馆、狮子林、耦园等地理人文景点,方便学生开展丰富的风景写生、实地探究等活动;校内,我们利用四百年古建筑群创设“有原”美术馆、德善书院、苏州图书馆青少年艺术教育分馆等场馆,助推传统文化的弘扬,从而形成校内外立体交互、物我交融的物型课程群。

二、体验性艺术课程的实施

(一)艺文并举,专业大课与精品小课相交叉

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取自主选课、走班教学、学员阶段调整的方式,增强体验性艺术课程实施的灵活性。课时安排秉承“艺文并举”原则,由高一的每周8课时逐渐增加到艺考前每周16课时,艺考结束后则让学生专注于文化课学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施小班化、差异化教学。如音乐专业,声乐小课与乐理、视唱练耳大课交叉进行;表演与播音主持专业,形体课和台词课交叉进行。教学形式交替变换,使学生在提高学习实效的同时,也得到了更丰富的艺术体验。

(二)分层递进,个别指导与合作互动相结合

基于艺术生专业基础、自身天赋存在差异的现状,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分层递进、小组合作、个别指导的适性教学。

例如,在音乐专业的视唱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视唱能力差异较大、短期内很难全面提升的情况,先对全体学生提出共性要求,随后将学生分成快、慢两大组,且两组所学难度呈现一定梯度。两组均安排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对音准节奏感较弱的学生进行点对点帮助。教师则根据课堂上出现的状况,进行适时的全面指导或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阶段测试后,快、慢两组成员可以流动,再进入下阶段学习。这种合作互动、公平竞争的做法,很好地解决了教师难以顾及个体的难题,使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微信群、QQ群等,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教学相结合,创设立体交互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多样的体验学习中耳濡目染,获得丰富的艺术学习体验。

(三)以演带练,观摩交流与实践体验相促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琴房或画室,聆听音乐会,参与歌剧表演,举办小型室内音乐演奏会、独唱音乐会,观摩画展,到校外写生,赴美院研学,以及参加交响乐冬(夏)令营等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演唱演奏、舞动表演、素描速写、实践演练等方式感悟艺术、建构知识、积累经验,不但解决了课堂上遇到的难题和困惑,还发掘了艺术潜能,增强了自信心和表现力。

(四)探究浸润,封闭学习与开放学习相融通

以苏州园林文化艺术课程为例,为将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该课程的实施以培养审美及人文素养为目标,以浸润体验、探究实践等知行合一的方式为路径,让学生走出常态的封闭式学习环境,到真实的园林胜景中感受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体验艺术智慧的触类旁通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学生在感受苏州园林文化生态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同时,也学会了从园林美学、文化气质、历史成因及与旁系文化的关系等维度解读园林文化,从而领会到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参考文献:

[1] 郝志军.探寻优质课堂[J].人民教育,2018(21).

[2] 李国兴.体验性教学:提高教学效能实现教学价值[J].基础教育参考,2013(2).

[3] 马斌.物型课程:化万物以育人[J].人民教育,2019(9).

猜你喜欢

体验性园林艺术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园林》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中国园林“缀玉集”
纸的艺术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探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