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解”至“构”:语篇教学中的“读写一体化”

2019-09-10吕华兵

关键词:行文语篇逻辑

吕华兵

摘要:“读写一体化”实质上是一个由“解”至“构”的过程。阅读是“解读”,写作是“再构”。“读写一体化”能实现语言使用情境化,技能强化即时化,逻辑建构具体化,主题理解深入化。落实“读写一体化”,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读写一体化文本解读文本建构

读和写是高中英语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读是最重要的语言输入途径之一,而写则是最重要的语言输出途径之一。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语言输入的质量决定着语言输出的质量。阅读输入的质、量、度决定着表达的效率。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应人为割裂读和写,而应该把读和写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理解,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

“读写一体化”实质上是一个由“解”至“构”的过程。阅读其实是“解读”的过程,读者通过阅读解读文本语言、结构、逻辑以及主题等,这是一个获取的过程。读者将所获取的信息和自身的经历相结合,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因此,便有了对主题意义的更深入的理解。这是对语篇主题的迁移和创新,也是对阅读文本的继承和发展。基于独立的思考,读者便有了表达需要,而写作便是其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写作其实是“再构”的过程,读者通过迁移阅读过程中所获取的关于文本语言、结构、逻辑、主题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创新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显然,写作又是对于阅读文本的一种深度处理,这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对于阅读文本图1

主题意义的再理解。据此,“读写一体化”中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为图1。

一、“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

写作要解决三个问题:获取信息、组织信息、表达信息。这三个问题分别涉及文本的what,why,how三个层面,并且都可以在阅读文本中找到样本。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从阅读文本中“获取信息”,不仅是获取关于某一问题的事实性或者碎片化的信息,更是对文本的主题意义的探究和概括;“组织信息”涉及的不仅是文章的建构,更是文本内在的行文逻辑;“表达信息”关注的不仅是词汇和句法,更加突出语言表意的逻辑性和得体性。据此,笔者结合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5 Unit 1 Project的语篇What friendship means to me,谈谈如何在语篇教学中落实“读写一体化”。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在“读写一体化”方面本身就有很多有益的设计,Project板块的语篇为学生完成写作提供了范本。

(一)解读文本语言,搭建语言支架

What friendship means to me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文本。学生通过本单元前面几个板块的学习,对该话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思考,在此基础上的总结和提升,有利于丰富学生对于“友谊”这一话题的认知。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该文本语言简洁、精确、得体,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友谊”的看法,值得学生去模仿。为实现“读写一体化”,教师要对阅读文本的语言进行梳理,让学生聚焦话题语言,分析句内逻辑,为后续写作活动搭建语言支架。

现将文本中与友谊相关的语言整理如下:

(1)Friendship means not being alone.

(2)Life is no fun without a companion to share it with.

(3)Friendship means having someone I can rely on.

(4)Friendship means being committed to others.

(5)The best way to have a friend is to be a friend.

(6)Because I am a friend, I have had to learn patience and mercy.

(7)However, if I had ended our friendship, we would have both learnt nothing.

(8)We will remember those whom we loved and those who loved us. We will remember our friends.

这些语言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绝好素材。首先,从语言的难度来看,这些句子没有特别难以理解的单词或者句式,却传递出了作者对于主题意义的深入理解。用简单的词汇表达深刻的道理,这应是学生的写作导向。其次,从语言的储备来看,在开展话题写作之前,学生若能够储备充足的关于该话题的语言,将大大降低写作的难度,减轻在真实写作过程中的焦虑感,有利于后续写作活动的高效开展。最后,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些语言给学生提供的是具体的想法,它们的意义还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奠定了学生写作的情感基调,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二)解读文本结构,搭建结构支架

有序才能高效。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要深入理解文本,绝不可忽视文本的组织方式。探究文本语篇结构有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论证逻辑,整体理解文本。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要让写作高效开展,学生必须有章可循,必须注意表达的层次性和行文的逻辑性。笔者通过对阅读文本的结构分析(结构图见图2),帮助学生建构写作的基本结构模式。

所谓纲举目张,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离不开对文本结构的探究。明晰文本结构,对于后续的写作至少有两点益处。首先,迁移阅读文本结构,能够增强习作的条理性,明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明晰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将提升写作的效率。其次,文本结构不仅聚焦段落间的层次,還聚焦段落内部的结构。如在第2—4段,作者运用了很多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就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三)解读文本逻辑,理顺行文逻辑

写作的过程就是逻辑建构的过程。在传统的写作课上,教师对于逻辑建构的指导往往局限于衔接词的使用,对于句段间逻辑建构指导较少。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逻辑呢?笔者认为,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逻辑方面的分析和指导,强化学生在逻辑建构方面的意识,并将其迁移到写作过程中。

现运用思维导图里的复式流程图(见图3),对文本的第1段进行分析探究,为读者提供借鉴。What friendship means to me Introduction (Para.1):

Friendship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my life.

The meanings of friendship (Para.2-4):

Friendship means not being alone.

(Supported with an example)

Friendship means having someone I can rely on.

(Supported with an example)

Friendship means being committed to others.

(Supported with an example)

Conclusion (Para.5):

We will remember those whom we loved and those who loved us.

行文邏辑反映的是作者思维的严密性、推理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文章的说服力。行文逻辑顺畅的文本可读性强,易于理解,不会造成误解,更容易让人接受。逻辑严密的文本也一定语言精练、表达精确、语言得体——这三点也是高中英语写作的最高要求。当然,分析阅读文本的行文逻辑并不能直接改善学生写作的行文逻辑,但这种分析和探究能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意识,了解逻辑衔接的一般方法并在口头或书面表达的过程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四)解读文本主题,实现主题拓展

文本所承载的主题意义往往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也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在阅读过程中,少不了对于主题意义的解构。只有对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挖掘,理解文本的主题意义后,才算真正理解了文本。

在“读写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意义,还要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真实意义的表达。本课的话题“友谊”为学生所熟悉,部分学生有较为深入的感受和思考,因此,要在理解阅读文本主题意义的基础上做一些拓展。

据此,笔者结合本课教学的内容,设置如下写作任务:

请用约30个词概括所学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你是否同意文章观点;简述你对友谊的看法,并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学生习作如下:

Friendship is the most important because life is no fun without companions. Friendship means not being alone. Friendship means having someone to rely on. Friendship means being committed to others.

As for me, I am in total favor of the opinions on friendship. No one is an isolated island, and, in some sense, we are all connected. It is the connections that make us human beings. So we need friendship to become social and get psychological support when we are in need.

On my personal note, friendship also means understanding and being understood. My friend Jenny can always understand me. Once I decided to take part in the singing competition at campus. I asked her for advice on which song to sing. It is surprising that she chose the same song that I chose. True friends do have hearts beat as one.

Friendship means quite understanding, sharing and forgiving.

从学生习作来看,学生对于“友谊”这一话题的理解渐趋深入,不局限于书本的观点,而是在此基础上有了拓展,写出了一些很有力量的句子:(1)Friendship also means understanding and being understood.(2)Friendship means quite understanding, sharing and forgiving.这是对于主题意义的扩展,说明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

学生的习作显示了三个特点。首先,习作基于阅读文本。教师设置的学生习作话题与阅读文本主题一致,便于检测学生对于阅读文本主题意义的理解。从习作的第2段可以看出,学生思维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其次,习作在语言上对阅读文本有所借鉴,最明显的就是“Friendship means...”这个句型的运用。再次,习作在论证方法上对阅读文本有所借鉴,如习作第3段的举例论证。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所举的例子在逻辑上没能很好地支撑主题句,这其实是逻辑建构出了问题,有待教师进一步指导。

综上所述,“写”的活动使学生对于语篇主题意义的理解在宽度上得以延展,在深度上得以挖掘。当然,“写”对于“读”的促进不仅于此,更在于促进学生语言的学习,毕竟语言运用是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要“写”出语法正确、语义连贯、词法得当的句子,学生需聚焦微观层面的逻辑建构,并精准地建构句段间的逻辑关系。学生能在“写”的过程中自主建构逻辑,便能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和解读出行文的内在逻辑。知识源于实践,学生对于写作方法(如举例论证)的实践,有利于他们理解语篇中的写作手法,解决“如何写”的问题。“读”与“写”实则一道,二者互促互生。

二、“读写一体化”教学思考

“读写一体化”中的写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过程写作。它不仅是对某些语法的理解、对修辞的模仿以及对内容的阐述,更是对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读写一体化”教学具有如下特质:

(一)语言使用情境化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使用又离不开情境,“最好的语境就是文本所提供的语境”。“读写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表明,阅读文本的主题语境为学生的后续写作提供了充分和适切的语境。这使得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都有所依托。

(二)技能强化即时化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解析文本,探究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但都只是初步感知,而技能需要在实际的操作和运用中巩固和提高。“读写一体化”的写作部分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即时强化这些技能的契机。

(三)逻辑建构具体化

文本的行文逻辑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这为教学增加了难度。在没有依托的情况下,教学文本的行文逻辑建构是费时而低效的。而在“读写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文本的逻辑解析是具体的,是扎根于文本语言与情境之中的。读写结合便于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迁移运用。

(四)主题理解深入化

阅读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对于主题意义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读写一体化”让学生拥有了深度处理文本信息的机会,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读写一体化:‘文体学’视角下高中英语学习新方式研究”(编号:L/2018/3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旭阳.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學周刊,2016(31).

[2] 薛蓉.“读写联系体”理念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2).

[3] 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工程英语学科何亚男、金怡名师培养基地,张育青、吴彩霞名师培养基地.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行文语篇逻辑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逻辑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作文指导教学尝试与思考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强化指导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