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活教育策略

2019-09-10谭红梅

教育界·A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教育幼儿

谭红梅

【摘要】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生活本身即是教育,且教育作用的发挥必须根植于生活,没有生活便没有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教育探索的对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与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相辅相成。幼儿园教师作为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成人之一,应思考怎样的生活教育适合现在的幼儿?笔者认为,不经意的、不刻意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教育”。

【关键词】幼儿;生活教育;幼儿教育

何为“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生活本身即是教育。何为策略?策略指计策、谋略,一般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怎样的方法能实现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呢?笔者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可以达到生活教育的目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实施“随风潜入夜”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呢?本文将展开详细分析。

一、成为“小孩子”,潜入幼儿的世界

陶行知先生有言:“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学得是和小孩儿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句话说的正是“随风潜入夜”的最基本办法。

幼儿教师是除去父母亲人,离幼儿最近的成人。作为成人的我们,难免会以成人的视角看待幼儿,成人世界的语言、成人世界的高要求,这些都成了阻碍教师潜入幼儿世界的因素。所以,当笔者读到陶先生的这句话后,就在自己的教育中努力实现这一点,努力尝试怎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潜入幼儿的世界。

在幼儿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时,就是教师和幼儿建立情感的最佳时期。这时候的幼儿总是需要更多的呵护和关爱,他们将自己最迫切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展现出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意识到转变角色的重要性。当教师变身为“小孩子”时,似乎一下明白了幼儿的需求,教师会带领幼儿认识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会唱摇篮曲哄幼儿入睡,会像小鸟一样在草地上起飞……在一天天的交往中,笔者慢慢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慢慢地让自己一点点地“变小”,陪着幼儿一点点长大,一点点懂道理,一点点面对难题。笔者坚信,这是作为幼儿园教师最根本的基石,是出发的起点。

二、变成观察者,陪伴幼儿的成长

我们总说教育要抓住机会,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幼儿及时的指导,这需要教师变成一名观察者。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事情在成人眼中看似小事,其实是幼儿眼中的大事。笔者相信,教育者是鲜活的,教育对象是鲜活的,工作便因此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面对这样鲜活的个体,教师该如何抓住教育契机呢?教师应先学会观察,只有观察,才能看到问题。

下午户外活动时,笔者刚到操场,就有幼儿大声说道:“飞机!”他的声音一下子吸引了其他幼儿的注意,大家边走边看着天上飞过的飞机。紧接着又有幼儿说道:“看,那条线,白色的!”他的话把幼儿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大家纷纷表达自己对线的看法。笔者走在队伍前面,静静地看着幼儿们,看着他们如此投入的神态,如此丰富的猜想。随即笔者提议大家走到草地上,躺下来一起欣赏飞机。就这样,这节户外活动被临时“下岗”了,幼儿的收获却大大超出了预期。这样的活动比起坚持原定计划来说更有意义。

三、成为探索者,润泽幼儿的心灵

教学中笔者发现,还有一部分幼儿,不是教师做好“小孩子”“观察者”就能走进他们世界的。笔者发现,他们的想法是那么与众不同,也被大家说成是“不一样的孩子”。这些幼儿往往让教师费劲心力,但收效甚微。

陶行知先生关于这样的幼儿有一段相当详细的理论:“这些难管的孩子,有时是被称为劣童或者被称为坏蛋。”怎样解决呢?陶先生也有说明:“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一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愈管愈难管了。”陶先生在书中也有所提及:“体力充足,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进行体育游戏;此外还有身心上有了缺陷的小孩子,那是要医生及心理专家医治;曾经受过特殊折磨而起了对人之反常态度,则先生及同学之同情照顾更不可少。”

笔者试着借鉴陶先生的办法,让自己变成一名“探索者”,在生活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引导幼儿,在问题的源头上予以解决。

在笔者教过的幼儿中,曾有这样一位幼儿:他在户外游戏时,冲上去抱住同伴,同伴表示抗拒时,他还是会紧紧抱着;在学本领时,他会忽然抱住旁边的同伴,直到教师提醒后,才不舍地放手。这种紧紧抱人的方式一直从小班入园延续到中班下学期。笔者试图用提醒、告知、强调甚至特殊关照的方式帮助他,但一直时好时坏,这一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困扰了笔者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通过视频拍摄发现了他的独特之处,原来这只是他表达好感的一种方式。他通过和他人的身体接触来表明喜欢他人。了解到这点后,笔者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通过绘本阅读、家园交流、同伴互助,让他学到了与人交往的方式、表示好感的方法,最终不仅解决了困扰笔者很久的难题,还让笔者树立了要坚定地做一名探索型教师的信念。笔者立志像探索家一样去发现,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去润泽幼儿的心灵,陪伴幼儿的成长。

四、结语

每每遇到教育中的问题,笔者总能在著作理论中找到解决之法,这些经典教育理论是笔者在教育路上答疑解惑的好老师。和幼儿们一起成长是笔者的毕生追求,让我们一起变成“小孩子”,潜入幼儿的生活;变成观察者,陪伴幼儿的成长;变成探索者,润泽幼儿的心灵。我们应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活教育理念走进幼儿的世界。

【参考文献】

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幼儿教育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