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情境 重操作 联生活 促有效

2019-09-10李路鸿

教育界·A 2019年11期
关键词:操作情境生活

李路鸿

【摘要】本文以《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教例,利用多次试教对比,观察学习和讨论思辨,对“数的认识”教学中课堂有效性进行研究,从三方面探寻方法和策略:具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多种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培养数感;联系生活,促学生灵活运用数的能力。希望能够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创设、多种操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来增加活动经验,提高对数的认识。

【关键词】情境;操作;生活;有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準(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第一学段中“数的认识”的课程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多位数各数位的名称,初步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我们要特别关注数的意义,也就是数的概念的建立。在教学中如何建立数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在数的认识中体现数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标准》提出了“四基”目标,其中之一是首次提出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笔者找到了一个契合点,能否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通过增加学生的活动经验,通过情境的创设、多种操作、生活的联系中去发展学生数感,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数的意义,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初试:课例出示和问题呈现

1.第一次磨课

(1)导入,认识“千”

①读一读,写一写,猜一猜。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三叠纸,请告诉我,看到这三叠纸你想说什么?猜猜第一叠纸有几张?

②认识“十进制”。

师:第一叠纸正好是1000张,那你有什么办法数出来吗?

(2)认识数的组成

①猜一猜第二叠纸有几张?

②数的组成学习:596的组成。

③数数。

(3)中间有0的数

①猜一猜第三叠纸,张数在第一叠和第二叠之间,你觉得有几张?(802张)

②练一练。

师:从802开始倒着数5个数,你会吗?没有圈的有多少张?圈起来的和没圈起来的加在一起一共有多少张?

(4)再认识

出示小立方体:这是什么?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1000以内的数。

(5)课堂小结,揭示课题

(6)我们身边的数

2.问题思考

问题1:情境创设“有情无理”,与课堂有效不相符。

课始,出示情境: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三叠纸,请告诉我,看到这三叠纸你想说什么?这样的情境有效吗?学生到底要说什么呢?有学生回答说大约有1000张时,笔者便“救命式”地抓住问题。为了“情境”而“情境”,不如不要。我们得反思: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其价值在哪?

问题2:操作活动“有形无影”,与课堂实效不相符。

“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的进率关系”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满十进1的过程。在数纸的过程中,只有一个学生有机会上讲台100张100张地数,其他学生只是看和听,并没有去经历过程。在数方块的过程中,学生也只是看多媒体演示,没有真正操作的过程。

问题3:拐弯数“有力无心”,与突破难点不相符。

“拐弯数”是本节课的难点,类似599接着数的题目,学生会写成699或700或500。再如,写出359后让接着数,学生会数成350或400或其他数。对突破“拐弯数”的重点上,教师应该借助数位顺序表和计数器,从真正的演示和拨动中去进行,帮助学生真正认数和读数。

二、再试:课例呈现和目标解读

1.教学流程呈现

(1)创设情境,复习数数

出示小正方体图片,让学生猜猜有几个小正方体?

师:如果把这些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现在有100个吗?

(2)学习新知

①让学生亲历数数,建立1000的数的概念。

教师出示更多的正方体,让学生数现在有多少个正方体?

②认识计数单位“千”,巩固“十进制”。

③教师出示计数器,再次认识“千”。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学生齐数:“1个百、2个百……9个百、1千。”

④在计数器上拨一个自己喜欢的三位数。

环节一:请学生写数,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数一数。

环节二:从596开始,一个一个地数,接着数五个数。

环节三: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拨,怎么读,怎么写的?(599)两个9表示的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

追问:600的百位上的6表示的是什么,十位和个位上为什么不用拨?

环节四:从596开始,1个1个地倒着数5个数。

(3)课堂讨论

①1000厘米有多长或有多高?

②1000个字有多少?

③1000天有多长?

2.反思与感悟

《标准》关于第一学段“数的认识”中知识、技能领域是这样表述的:紧密结合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及解决问题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体会数的意义。笔者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利用“小方块”,数形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始,教师从学生熟识的小方块入手,从有序的排列来数数。一开始一列10个,10列100个,到最后10个、100个小方块,让学生通过有序地数来感知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形象的感性认识的建立层层加深,能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从看图猜数到数一数,从无序到有序,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接下来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2)借助“计数器”,充分操作,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利用计数器,让学生在拨数中感知数,学生在不断地拨数中把数数、读数及数的组成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了计数单位“个、十、百、千”及其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借助计数器来拨一拨、数一数,学生的数数变得活泼有趣。

(3)贴近“生活”,亲历感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新知的巩固部分,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与1000有关的数,或者1000以内的数?学生发言很积极,答案的涉及面也很广泛。之后让学生讨论:1000厘米有多长或有多高?1000个字有多少?1000天有多长?这三个问题能帮助学生的思维从二维扩展到三维,参照物更明确,区域也更广阔。

三、探寻:“数的认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具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

教学总是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更是不能脱离教学情境,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活泼且好奇心强,愿意问为什么。在“数的认识”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有趣、生动的情境来引领学生认识新的数,使他们真正理解数的概念。

2.多种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培养数感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一些简单的学具让学生亲自操作,如小棒、计数器、尺子图、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学具。然而,教师真的用到了这些学具吗?笔者曾调查过本校低年级的15位教师,只有20%的教师会把计数器放在教室,随时让学生运用。

计数器是小学数学课堂必备的学具、教具之一,在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等数的概念教学中,对帮助学生构建十进制、位置制、计算法则等核心概念的学习有独特的价值。由此可见,计数器在低年级学生学习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中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给了“计数器”,让学生在不停地拨、数中去感知数,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数的概念。学生在动手拨一拨、数一数、说一说的亲身实践中能够获得真实的感悟,进而培养他们的数感。

3.联系生活,促学生灵活运用数的能力

数的认识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和数之间的关系、数的应用……其中数的应用不仅仅是一条主线,更應渗透到整个数学学习中去。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运用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多鼓励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关注数的应用。

所以,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学生在体验中对数学知识有了应用意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以上是笔者对“数的认识”课堂教学的研究,所总结的观点难免有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总结、反思。教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我们要一直走在不断创新和探究的路上。

【参考文献】

徐素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01):172-173.

猜你喜欢

操作情境生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