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9-09-10蔡晓芳

教育界·A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蔡晓芳

【摘要】小學《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和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新要求和新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从而达到知识、情感、行为养成的有机统一,这是时代的要求。本文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途径和方法加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充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学校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同时通过教育评价机制的渗透促使教育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gzx18-34)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会议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和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新要求和新使命。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阐述“战略主题”时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这段表述深刻地阐述了“德育”的内涵,并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新要求。“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必须遵从的原则。

教材是学生获得教育的重要资源,课堂教学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深入吃透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计划、生动具体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

古人云:“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苏格拉底在道德形成方面,主张通过师生问答、争辩,让学生得出结论。美国著名教育家布莱特在1973年提出的“道德讨论法”,也被称作“布莱特效应”,是一种有效的道德形成方法。

例如,培养小学生对祖国的认知,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在《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讨论一些行为,如升国旗时的一些错误做法,还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无数英雄人物的爱国故事等,但这些都是“单向性”的。如果教师引入“汪精卫”这一人物,让学生讨论互动,判断其言其行对与否,就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明辨的过程。这种争辩或许不能在第一时间形成共识,但一定会让学生对爱国主义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材中也设计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活动结束后,小国旗应该怎么办?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让小组发言,之后让学生集体讨论对不对、好不好。这可以让学生明晰行为的对错,对“如何才是爱国”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二、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渗透核心价值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学校将其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良好的教育氛围,以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渗透。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现,也是一个学校文化内涵的外在呈现。小学生的道德形成及法治观念的构建,都离不开这个大的环境。学校如果注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会在不知不觉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有义务建议学校决策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计划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协助其进行完整的设计,提供最佳展现方式,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第一时间完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影响。

学校可以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等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学校网站、微博、QQ等现代自媒体传播形式,还可以通过年级博客、班级群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播出去,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同时,学校还可以充分运用纪念日、国旗下讲话、入队、主题班会、开学典礼等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在这一点上,小学文化建设要比其他学段的要求更高一些。教师需要花更多的心思,设计出适合学生心理的方案,创建一个舒适、安逸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在爱国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国家的成就和课程相结合,将嫦娥四号、量子通讯、航空母舰、华为手机等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都值得每位中国人自豪。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让学生通过对邱少云、雷锋、焦裕禄等人物的先进事迹的学习,更形象具体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三、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24个字,可以说高度凝练和概括。作为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其不可能凭空出现,与历史相隔断,其源头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传统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在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想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华中汲取营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掘教材中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和理念傳承下去,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从而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引导他们逐步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四、构建评价机制促使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可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评价机制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价内容之一。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小学低年级教学重点抓诚信、友善、文明等方面,高年级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全面认知。在评价机制的设计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学习分数和个性差异的问题,除了分数的评价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活动呈现和家庭表现的综合评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要体现在课外、平时的践行之中。

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性评价,应多对学生持续性观察和记录,多与学生交谈,多观察学生课外表现,多用描述性语言进行评价,详细、准确地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在对小学高年级的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做好诊断性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补救的方法和措施。

随着目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评价手段更加多样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飞速发展,已经将互联互通、智能终端推向新的层次,这必将打破课程评价以往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使综合性、全面性、持续时间段的评价成为可能,也为真正评价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效果,提供了更准确、权威的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全面发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价值观养成如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日常中逐渐地转化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许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

黄建全.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学生身边的事情着手[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9(S1):79-80.

徐涌,沈空衡,何玉叶.注重运用身边典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1996(01):54-56.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