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多元化校本课程构建“三自”育人体系

2019-09-10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校本学科习惯

盘锦市魏书生中学是2014年9月由两所农村学校撤并整合而成的一所寄宿制初中学校。学校坚持“学习、实践、传承、发展”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自育自学能力,构建了以良好习惯培养和班级文化建设为德育载体,以“六步教学分组学习”和“有效作业”为教学抓手,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评价手段的“自育、自学、自评”三自育人体系,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普通学校提质、减负、增效的素质教育之路。

建校三年多来,我校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不断尝试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形成了以“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上好用好地方课程、整合研发校本课程”为三条主线,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的“三条主线一个重点”的课程改革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盘锦市将魏书生创立的“六步教学法”发展成“三段六步教学模式”,由语文学科推广到其他学科,在新课改之初帮助教师顺利度过“困难期”。魏书生中学成立以来,我们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依托,坚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将“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发展成为“六步教学分组学习模式”,进而形成了“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上好用好地方课程、整合研发校本课程”为主线、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的“三条主线一个重点”的课程改革模式,努力创建“自育、自学、自评”的“三自”育人体系。

校本课程建设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是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建设适合学生的课程是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体现了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努力探索适合学生、教师实际的“校本”途径和方式。

(一)将活动课规范成为“个性成长课程”

我校在整合之前就已经把活动课作为学生选修的内容;但由于我们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建设经验,并没有把“活动”课程化。学校整合后,很多“活动”经过设定目标、确定内容、科学组织和完善评价后就成了课程。基于此,我们将原来与体育、音乐、美术、微机学科相关的活动课规范整合成为“个性成长课程”。例如,把原来与体育相关的活动规范成为“运动个性特长课程”;把原来与音乐、美术学科相关的活动规范成为“艺术个性特长课程”;把原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规范成为“科技创新活动课程”。每个学期,每个学生可以选修两门“个性特长课程”。

以与体育相关的活动为例,原来的足球、篮球、排球、乒球、羽毛球、田径、跳绳、踢毽、武术、健美操10项活动规范成为“运动个性特长课程”。例如,足球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足球理论,包括世界足球运动简史、我国足球运动发展概况、足球运动基本常识、足球运动规则等,共4课时;第二部分是足球实训,包括基本技能、对抗训练、战术运用、实战演练,共16课时。开设周期为一个学期,每课时1学分,修满16学分为合格,修满20学分为优秀。

(二)拓展学科课程

我校积极拓展学科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从教师的能力水平和学科特长出发,对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等九个国家课程进行了拓展。以语文学科为例,开设了名著导读、古诗词赏析、外国文学作品赏析、语文小视野、初中语文教材资料链接等五门语文学科拓展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为选修课,学生可以跨年级走班选课,每周三下午第七、八节为学科拓展课程时间。学科拓展课程拓宽了学生视野,对国家课程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延伸,我们正在开发更多的适合学生的学科拓展课程。

(三)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017年,我校研发了综合素质评价操作系统,学生从入学第一天一直到毕业,所有的表现都会以写实的形式输入操作系统,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有利于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健康发展,有利于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分为“集体组织实践课程”和“独立完成实践课程”两种。“集体组织实践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每年进行一次,学生全员参加,我们称作“集体组织实践课程四个一”:即每学年一次徒步远足锻炼课程、一次实践基地体验课程、一次认养菜园劳动课程、一次科技发明创新课程。“独立完成实践课程”学校不做统一组织,但是设定规定动作,学生在寒暑假或节假日独立完成,我们称作“独立完成实践课程四个二”:即每学年开展两次研学旅行、两次志愿服务、两次职业体验、两次社会调查。

学生完成任务后,在规定时限内须自行将照片、活动记录、调查报告、发明制作等上传到综合素质评价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自动生成课程完成情况并给予及时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操作系统的使用,保障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

(四)开发书生特色课程

除个性成长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我们还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教师现有资源和学生需求开发了“书生特色课程”。“书生特色课程”包括习惯培养课程、硬笔书法课程、开放阅读课程、运棋帷幄课程、班级文化课程等十几门课程。

以习惯培养课程为例,我校特别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开发书生特色课程之前就提出了“五个四习惯”:即食不言、寝不语、行有序、无秽语四个生活习惯;会预习、练记忆、善筛选、改错题四个学习习惯;高抬头、大摆臂、练长跑、有技艺四个健康习惯;不抬头、不斜视、不停笔、不出声四个自习习惯;头颈正、腰身直、肩臂开、腿足安四个听课习惯。在“五个四习惯”基础上,我们开发了良好习惯系列化、序列化、细目化课程。序列化是将学生习惯培养按年级分层;系列化是把习惯培养划分出五大领域;细目化指每个年级每个领域具体的训练点。

课程的价值在于教什么、学什么,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怎么教、怎么学。无论我们设计多少课程,课程的价值和目标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基于这认样的认识,在建设多元化校本课程的同时,我们从未停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脚步。

在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六步教學分组学习模式”,即教师以“六步教学法”为主要授课模式,学生以分组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双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辅之以“有效作业”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形成上课、作业、批改、考试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六步教学分组学习模式”通过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整体提高来改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培养习惯、教给方法、合作竞争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对作业分层设计、个性选择、有效训练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没有校本课程也就没有了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没有“校本化”的过程和途径,学校也不会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将努力整合、研发出更多适合学生发展、可选择的校本课程,构建出更加科学的“自育、自学、自评”“三自”育人体系。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校本学科习惯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习惯
上课好习惯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好习惯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