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步抽象:数学概念教学的应然

2019-09-10纪永海

关键词:表象小数直观

纪永海

摘要:在小学阶段,数学概念的抽象无法简单地一蹴而就,也不应该是一个“硬着陆”的过程,教师需要在直观(操作)到抽象(概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经历基于直观逐步抽象的过程,实现对数学概念的建构和理解。具体可以:建立概念表象,让抽象过程“看得见”;借助数学语言,让抽象方式“摸得着”;沟通知识联系,让抽象本质“站得高”。

关键词:数学抽象数学概念小数意义

抽象是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史宁中教授说:“抽象、推理、模型是数学基本思想的三个核心要素。”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7—11岁),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认知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数学概念的抽象无法简单地一蹴而就,也不应该是一个“硬着陆”的过程,教师需要在直观(操作)到抽象(概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经历基于直观逐步抽象的过程,实现对数学概念的建构和理解。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建立概念表象:让抽象过程“看得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的理解需要经历三种表征:从动作表征到映像表征,最后是符号表征。基于這一认识,布鲁纳具体研究了数学学习过程,认为:应该按照儿童理解力的发展程度来组织数学学习,帮助儿童找到抽象概念的直观基础;根据儿童认知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将直观的认识抽象化,逐步形成儿童头脑中的表象,进而形成抽象的数学知识。所谓表象,是以物理属性、几何属性为基础的表征。心理学家认为,表象以形象的形式存储,这种形象表征的求知方式往往是由具体进入抽象的开始。

《小数的意义》一课,可以把抽象的小数意义与具体、直观的刻度尺和长度单位联系起来,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依托常见的米尺(实物或图示),结合米和分米、厘米、毫米的关系,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多少米,从而淡化单位的作用,建立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明确形式上不同的分数和小数表示实质上相同的长度,以及小数的意义是以十、百、千……为分母的分数(即以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为计算单位的分数)。这里,具体、直观的刻度尺和长度单位能给学生视觉记忆刺激,让学生的体验更充分、更深刻。进而,通过知觉的理解作用,超越具体、直观的事物(动作),在思维中产生想象(映像)表征,在头脑中建立概念表象,从而将思维水平、认识层次逐渐推向“数学化”“抽象化”(即各种一般化)。

例如,在分享交流时,有学生总结道:“我发现,因为1米=100厘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所以几厘米就表示一百分之几米,也就是零点零几米。”这里,借助由具体、直观事物建立的概念表象,学生不需要把所有不同的厘米数都试一遍,就获得了一般性的认识。

二、借助数学语言:让抽象方式“摸得着”

英国教育家迪恩斯认为,数学概念的学习是以递进的方式进行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寻找一个共同的性质,学生往往需要在实例之间进行“转化”或“翻译”;接着,进一步陈述多种具有这种性质的实例,从而加深对共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需要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发现的性质。在概念表象的基础上,需要对已有经验进行概括,才能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时,就需要借助必要的数学语言(包括文字、图像和符号语言等)对已有经验进行刻画,沟通具体、直观与抽象、普遍。

《小数的意义》一课,学生借助常见的米尺,结合米和分米、厘米、毫米的关系,写出对应的分数与小数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直观的几何特性,如5分米=510米=0.5米,9厘米=9100米=0.09米,3毫米=31000米=0.003米,“翻译”成更为抽象、普遍的代数特性,如()10米就是零点几米,()100米就是零点零几米,()1000米就是零点零零几米,从而发现小数共同的特征: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才能写成小数。

当然,这个发现还不完善,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继续横向、纵向仔细观察、比较图1所示的分数和小数,思考、描述小数的意义,

1分米=110米=0.1米1厘米=1100米=0.01米1毫米=11000米=0.001米

7分米=710米=0.7米9厘米=9100米=0.09米3毫米=31000米=0.003米

9角=910元=0.9元47厘米=47100米=0.47米999千克=9991000吨=0.999吨

……7平方分米=7100平方米=0.07平方米……

图1如十分之几表示一位小数,百分之几表示两位小数,千分之几表示三位小数……这样形成的小数的意义,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也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真实观察、反思后的成果。

三、沟通知识联系:让抽象本质“站得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与体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用语言描述的数学概念,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只是一个节点,还需与其他节点建立联系,才能真正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才算完成建构与理解——这是最高层次的抽象。

《小数的意义》一课,学生认识了具体情境中的小数,那这个小数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这节课学习的小数和三年级学习的小数有什么区别呢?小数意义的建构与理解,需要进一步经历联系新、旧知识的环节,充分、深刻认识小数和分数究竟是什么关系。为此,可以设计如下“意义升华”的教学环节:

1.谈话:刚才借助很多计量单位认识了小数,我们还可以借助图形来研究。

提问:(出示图2)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你会用分数和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核对。

追问:这和刚才大家的发现一致吗?

追问:谁知道空白部分用什么小数来表示吗?

2.提问:如果没有计量单位、没有图形,你能说出这些小数表示什么意思吗?

预设:0.3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3份。0.57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表示这样的57份。0.991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0份,表示这样的991份。

710(0.7)43100(0.43)91000(0.009)图2数形结合以及进一步去掉实际背景,帮助学生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理解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将小数的意义从具体的量上升到更抽象的数,获得更加丰富、深刻的理解,更为牢固的记忆,为后续“小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四则计算”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数学概念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与他们认知特征相适合的形象表征方式进行探索,用自己的数学眼光发现其中的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用自己的数学语言概括其中的数学本质;在对问题的解释、判断与推理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将数学与现实以及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真正达到对数学抽象的认识和理解。

猜你喜欢

表象小数直观
核心素养下“几何直观”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表与里
表与里
失踪的小数
以数解形精入微以形助数达直观
简单直观≠正确
透过表象看公式
浅谈几何直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起解答含小数的方程
表象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