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教室”理念下的读写教学尝试

2019-09-10魏亚楠喻平

关键词:巴掌童话教室

魏亚楠 喻平

摘要:“读写教室”理念提倡立足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开拓性创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自由的氛围中展开有效的读写活动。《小巴掌童话》读写交流课中采用的读写策略有:运用微课,制作角色卡;用好“文学圈”,认证角色;自主读写,玩转角色穿越。

关键词:读写教室微课文学圈自主读写

南希·阿特维尔认为,除了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外,尤为重要的是,“读写教室”能立足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开拓性创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自由的氛围中展开有效的读写活动。本文以《小巴掌童话》交流课为例,展示“读写教室”理念下的读写教学策略。

一、运用微课,制作角色卡

阿特维尔“读写教室”的教学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微课阶段,二是自主读写阶段,三是讨论与分享阶段。微课阶段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教师起主导作用。

《小巴掌童话》是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作者是张秋生。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打破了诗和散文的界限,童话和诗的界限,梦幻和生活的界限,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充满真善美的、绚丽多姿的王国。本书精选了《小巴掌童话》25篇,包括《有魔力的怪草莓》《爱打扮的豹先生》《哭鼻子的灰小狼》《顶呱呱的呱呱先生》《蓝天里的蜗牛》等。故事语言简练,意境优美,配以精美的黑白手绘插画,充满童真、童趣,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是开展读写教学的优质资源。

第一课时,笔者通过15分钟的微课讲解,让学生领会了本堂课需要完成的“讨论角色”“做角色卡”的基本方法后,展开教学。

(一)微课导入,讨论角色

本环节,笔者以阅读日为由引出共读的《小巴掌童话》,对课前学生的阅读反馈进行评价,为读得好的学生颁发“阅读小天使”证书。接下来,让学生讨論自己对《小巴掌童话》中哪个角色的印象最深,并说说理由。因为有课前准备,学生的发言很积极,先后说出了老鼠、青蛙、卷心菜等性格鲜明的童话角色,并指出喜欢老鼠是因为他勇敢、机灵、友好,会和狮子握手;喜欢青蛙是因为他很热心,撑着自己的小绿伞到处帮助别人;喜欢卷心菜是因为他竟然会说话……由此,学生对书中的角色有了初步认知。

(二)聚焦微课主题,制作角色卡

为了加深学生对不同角色的认知,聚焦微课主题:理解童话人物角色并制作角色卡,笔者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卡纸、水彩笔、中性笔、铅笔等材料,先填写角色信息(如图1)。角色卡名字:来自(哪个故事):

特点:图1制作环节,微课出示了制作角色卡的步骤:(1)将准备好的卡纸裁成长约15cm、宽约11cm大小;(2)在卡纸任意区域画出自己选择的角色形象以及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最好画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幕;(3)为你的画配上文字,给它取个名字,说说你所画的角色来自哪里,他有哪些特点。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学习活动非常感兴趣,有喜爱的角色,还有制作步骤的引导,个个都跃跃欲试。不久,一张张生动的角色卡便产生了。

以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角色,制作角色卡,学习任务明确,教师的指导张弛有度,且展示方式形象直观,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积极参与中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增进了对故事人物的理解。

二、用好“文学圈”,认证角色

“文学圈”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融民主与多元为一体。它鼓励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并阅读同样的故事、诗歌、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完成阅读后,小组共同决定要讨论的内容。这和阿特维尔“读写教室”的讨论与分享阶段任务相吻合,主要目的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文学圈”的讨论分享中,小组成员面对面,共同遵守讨论规则与礼仪,自由言说,能够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取得较好的交流效果。

“读写教室”把讨论分享放在第三阶段。通过第一阶段的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对《小巴掌童话》中角色的认知不是非常深入,于是决定将讨论分享提至第二阶段,让学生在深化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读写训练。

(一)角色介绍

“文学圈”中的讨论与分享强调,除了依靠口头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运用多种交流方式,如书面语言、音乐、表演等,建议教师要有意识地整合与运用多种交流方式,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交流潜能。

《小巴掌童话》的讨论分享中,笔者先让学生上台介绍角色卡,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角色,领会介绍的方法。然后,运用两人“文学圈”的方法,按照“文学圈”的交流规则,出示海报(如图2),让学生同桌合作交流,以第一人称说说“我是谁”。

交流中,其中一名学生做主持人,并发口令:“我是主持人,你先介绍自己。”待对方介绍完,主持人会礼貌回应:“很高兴见到你!”两人握手或者拥抱。之后两人互换身份,继续交流。交流完毕,两人一起拍手,说出“一二三,介绍结束”的口令,坐下。

通过这样的角色介绍,学生先后认识了《小巴掌童话》中的刺猬、小螃蟹、灰小狼等角色,对敢和小鹿赛跑的刺猬、爱写诗的小螃蟹、爱哭鼻子的灰小狼,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角色的把握更为准确。值得一提的是,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第一人称相互介绍,角色代入感更强,也能为下一环节的角色认证做铺垫。

(二)角色论证

“文学圈”中的讨论分享重视对学习者观点的论证,即当学生对某首诗歌、某个故事、某部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情节、某种矛盾等有了一定的把握后,还需要他通过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论证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大有裨益。

《小巴掌童话》中的童话人物个性不一,有时很难区分,比如有一只撑着荷叶伞帮助他人的青蛙,还有一只洗澡时爱唱歌的青蛙。区分这样的角色,角色认证无疑是非常好的方法。

1.个人论证。

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样“证据”——道具、词卡和角色剧本,并用它们论证自己的想法。

有位学生论证的是撑着荷叶伞帮助小伙伴的青蛙这个角色。他先出示道具——绿色的荷叶伞,告诉大家这个荷叶伞帮助了很多小伙伴;再出示一张词卡“绿油油”,强调理由是小青蛙全身绿油油的;之后,他开始表演,模仿青蛙的样子,悠闲地跷着二郎腿,并用小青蛙的口吻说:“多么美丽的图画,多么可爱的伙伴啊!”这个学生的论证很完整,能把角色与故事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

2.师生示范论证。

此时,笔者出示角色论证的句式小模板(如图3),请一名学生做搭档,进行示范,为学生的论证提供抓手。

我证明自己的一个道具是,因为故事中。

我证明自己的一个词语是,因为故事中。

我还能演一演。

有了论证句式的帮助以及老师和同伴的示范,学生的叙述流畅多了,大部分都能一口气说完自己的证据。

3.三人“文学圈”论证。

为了强化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同时提升他们的论证能力,笔者又引入了三人“文学圈”论证方式。首先告知学生论证规则:自由组成三人“文学圈”,推选一名主持人,轮流发言。

通过三人交替发言,学生对《小巴掌童话》中“读香喷喷报纸的蝴蝶”“快乐的小箩筐”等角色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强化与深入,如有学生一开始认为“蝴蝶读的是我们每天看的报纸”,通过“圈友”的提示和补充,他很快认识到,童话人物的生活空间具有特定情境,正如蝴蝶,她肯定是躺在月季花上,读蝴蝶世界的报纸。再如有学生一开始以为书中快乐的小箩筐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箩筐,通过“圈友”的道具展示,她才意识到,这是一只携带着小白兔的箩筐。通过这样的“文学圈”论证,学生对童话的认知又有所提升,知道童话故事的情节和语言虽然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总会给读者带来“意外”。

交流完毕,笔者又让学生谈谈三人“文学圈”交流时还需要注意什么,学生提出了“按图4

照顺序发言”“大方亮出观点”“及时倾听补充”等建议,让论证活动更规范。

4.自由组成“文学圈”论证。

三人“文学圈”完成论证后,学生还意犹未尽。笔者便让他们和同伴随机组成“文学圈”,进行深度论证。我们还举办了一个简洁而不简单的欢迎仪式,让《小巴掌童话》中的角色一一“来到教室”,走上讲台。

“文学圈”的讨论交流方式非常符合三年级学生爱和同伴交流的心理,他们自然而然组成两到三人的“文学圈”,一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呈无序状态。但当明确了“文学圈”的交流规则,了解了“文学圈”是学习者为了阅读目的而组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共同体时,便主动推选主持人,按顺序交流。他们的“文学圈”中,主持人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轮流担当。几次练习之后,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文学圈”的流程。

《小巴掌童话》的“文学圈”分享交流中,教师除了对不同读写水平的学生做微调,其他环节完全交由学生自己组织。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自由言说,可以带上头饰与道具进行表演,很容易进入角色,生发强烈的表达欲望,加深对故事角色以及故事内容的理解。而且,通过“文学圈”的交流分享,学生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默契。

三、自主读写,玩转角色穿越

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微课海报都是教学工具,图书角的相关书籍、手机多媒体设备等资料,都是学习工具。充分运用“读写教室”的资源,让学生在自主读写的尝试中实现有效的读与写,是核心任务。《小巴掌童话》“文学圈”交流课中,笔者让学生在玩转角色的穿越活动中进行读写。

(一)穿越拓展

当学生已经对《小巴掌童话》中的童话故事内容及童话人物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后,笔者出示“‘故事穿越’学习单”(如图4),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试着让自己心中的角色进行穿越。可以自己想象,也可以和同伴交流。

通过查阅学生完成的学习单,发现很多想象都超出了笔者的预期,如有学生想到“原本胆小的老鼠穿越到了粉刷匠太阳那里,开启了拯救太阳之旅”,有学生想到“撑着荷叶伞的青蛙穿越到了小箩筐兔子那里,与小白兔成为好友”,有学生想到“粉刷匠太阳穿越到了松树林,和小松鼠之间发生了一些麻烦事”……这说明他们已经能在对心中角色明确定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淀,赋予其独特的“能量”。

(二)习作构思

有了脑洞大开的想象,接下来就是合理的构思了。为了让才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有更多的素材可写,笔者鼓励学生在“读写教室”的图书区寻找与主题相关的书籍,积累素材,为情节服务;到多媒体区听童话故事,搜索有关童话故事的资料。通过多种方式写下自己成文的基本线索。

通过查阅和听故事,学生给出了“和狮子握手的老鼠摇身一变成了大侦探,拯救了伙伴”“月亮边上的星星是洗澡时爱唱歌的青蛙的忠实观众,实现了青蛙的音乐梦”“太阳落在哭鼻子的灰小狼身边,满足它想尝一口太阳的愿望”等新奇的构思。

(三)作品展示

在构思的基础上,学生完成了一篇篇精彩的童话故事。大部分作品都能根据角色的特点来写,有不少情节很是精彩。下面是其中一位学生习作《老鼠粉刷匠》中的片段:

自从和狮子握手之后,小老鼠变得胆大无比。这天,他来到了太阳居住的地方,想向太阳讨教粉刷技术。但他找了一圈,却没找到太阳。他就在太阳的住所坐下來等。这时,他突然在一张桌子底下发现了一把刷子,没错,这是太阳专用的粉刷工具。太阳每天与这把刷子形影不离,而且很少离家,今天怎么会把它随便扔在桌子底下离开?小老鼠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忽然,他看到刷子把上画着一个箭头,画得潦草匆忙。小老鼠立刻意识到:太阳被绑架了!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小老鼠一直往森林深处走。走着走着,他发现了一串脚印。循着脚印,他找到了被大花蛇绑架的太阳。经过与大花蛇的几番激烈搏斗,小老鼠终于救回了太阳。作为回报,太阳把粉刷技术传授给了小老鼠。森林里又多了一位“美容师”。

等所有学生上交作品后,笔者会和学生一起选取有新意、有意思、有意义的作品,张贴在“读写教室”的展示墙上。被张贴作品的学生很有成就感,没有被张贴作品的学生也会得到激励,树立“下次作品一定要被贴上墙”的目标。

至此,我们的读写活动还没有结束。笔者请每个学生补充阅读《小巴掌童话》的计划,如填写“自己已经读了哪些故事,接下来要读哪个故事”“还想读其他哪本相关的书”等,为接下来的读写做准备。

以上案例展现的是笔者所在的一间读写教室——“阳光书屋”的活动课,只是我们读写教室活动的一部分。在这间书屋里,我们拥有丰富多样的图书吧,拥有蓬勃生长的“阅读树”,拥有个性飞扬的展示墙,拥有能够展开多元体验的手工制作区、多媒体区,拥有让思维开花的“文学圈”……在这间书屋里,师生共同养成了每天阅读至少30分钟,并利用阅读卡、阅读存折、微信群打卡等方式及时记录阅读感受的习惯;在这间书屋里,学生的读写兴趣被大大激发,读写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阿特维尔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在兼顾全面的同时,也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为他们创设有意义的读写环境,教给他们适宜的读写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读写教室还要继续努力,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提问,学会合作,学会交流,高效地阅读与写作。

参考文献:

[1] 〔英〕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G].许慧贞,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07.

[2] 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姚淑媛.南希·阿特维尔“读写教室”的理念与实践探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7.

[4] 宋波.美国“写作教室”理论与实践初探[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巴掌童话教室
不要在教室打闹
巴掌云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如何表达
《小巴掌童话》
“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