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三度”

2019-09-10邹敏艳

关键词:号令同伴法治

邹敏艳

摘要: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法治行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目标。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习题材的“自由度”、课堂对话的“参与度”和生活体验的“敏感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治知识,培养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德品质法治思维

“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两大支点。而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法治行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要重点关注“三度”:学习题材的“自由度”、课堂对话的“参与度”和生活体验的“敏感度”。

一、整合:学习题材的“自由度”

法治教育不是对法律条文的精确化记忆,而要通过对法治教育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地以“法”的理念去思考和行动。

(一)依据学生需求,遴选教学元素

学生既有诸如马斯洛提出的生理、安全、爱、尊重、自我实现的多层次需求,也有学习背景了解需求、学习困惑解决需求等,教学就是要遵循学生的某种重点或特定需求,从学生的生活事件出发,设计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

比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学生的需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生理方面。为什么到了一年级,校园里有这么多号令?(2)学习困惑方面。每个号令代表了什么?(3)安全方面。校园里的号令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都要听它的?(4)学习背景方面。身边的同学不遵守号令,我该怎么办?

笔者据此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剖析:(1)关于图片。上课、下课、排队、演习、升旗、做眼保健操、做广播操、做游戏等图片,呈现的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号令,能根据号令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2)关于文字。“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这首儿歌其实也是一个小谜语,揭示了号令的指挥功能。“我们都听它”,明确规定除了学生,老师也要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升国旗时,听到国歌声响起,我停止走动,不说话,向国旗行注目礼。”这首儿歌则是对升旗仪式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升旗的特定要求,从而更好地遵守规范,适应制度化的学校生活。

在此基础上,预设教学活动:

1.辨别活动:了解学校里的各种号令并在整堂课中随时进行动态测试。补充班级任课老师的各种活动号令。

2.辨析活动:讨论自己和伙伴在遵守号令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体验活动:没有号令会怎样?

4.反思活动:无法遵守号令的原因有哪些?

课堂上,学生在动态活动过程中一步步得出结论:号令是“指挥家”“魔法师”,号令是用来保护每一个人的。只有遵守号令,才能保障校园秩序和学生的发展。

(二)依据学情,设定学习目标

学情是设定具体学习目标的依据。依据学情设定学习目标时,着眼点要小而实,学习任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比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课,教材上有一个活动栏目《为什么玩不下去了》,定位于让学生学会解决与同伴玩乐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对该栏目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初步掌握和大家一起玩的基本技巧,并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这仅仅是一个参考。通过观察和个别谈话,笔者发现: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数人从小跟随父母接触过很多人和物,习惯并愿意和同伴一起玩,也经常能玩得酣畅淋漓。在玩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和冲突集中在两点:一是有的学生自我中心或者独立自主意识过强,喜欢什么都“听我的”;二是有的学生发生摩擦后常常“先发制人”,喜欢指责别人。

据此,笔者最终将学习目标设定为:

1.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学会倾听、理解、宽容别人,培养初步的群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2.初步掌握和大家一起玩的基本技巧,出现问题要学会反思,通过集体讨论、相互协商解决问题。

对于个别胆小、孤僻的学生还可以设定个性化的目标,如“感受和大家一起玩的快乐”“激发乐群的意识和情感”等。围绕学习目标,课堂上,笔者一方面侧重指导学生和同伴一起玩的基本技巧,另一方面始终有重点地关注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的倾听、讨论、协商等综合表现,出现偏差及时纠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群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二、拓展:课堂对话的“参与度”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课堂教学根本上是一种对话实践的过程。”因此,可以把“学习”界定为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与客观世界(题材、教材)对话,与他人(主要是老师和伙伴)对话,与自我对话。三个维度互为媒介。

(一)对话方式的一般呈现

以对话为中心的课堂,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学堂”。在“学堂”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主动、合作、基于双向或多向对话的学习。

比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一课中有两个栏目《这样安全吗》和《交通信号要知道》,笔者这样设计三个维度的对话:

1.与客观世界的对话。这里的客观世界,包含红绿灯等交通信号,还包含声音、交通规则等规范要求和指令,也包括教材的文本和话题。具体为:(1)你在上学路上见过哪些危险的行为?(2)你认识哪些交通信号?

2.与他人的对话。具体为:(1)这些做法安全吗?如果他是你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什么?(2)师生对话:怎样才安全呢?

3.与自我的对话。具体为:(1)虽然上学路不一样,但都要平平安安到学校。今后的你会怎样做呢?(2)“我是小交警”活动:以前的你和现在的你有什么不一样?

每天的上学路上,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上学路上的“事件”,特别是有些涉及法治、规则制度的“事件”,更需要通过“对话性实踐”来澄清事实、厘清概念,践行正确的法治观。

(二)从“问题设定”到“问题解决”

从本质上讲,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在真实情境的对话下实现问题的解决。因此,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心的问题设定对话。

比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课,旨在引导学生适应并喜欢校园生活,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并在与同伴相处时懂得相互尊重与理解。同伴交往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一年级学生在与同伴相处一段时间后,常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小矛盾。我们据此设计话题:为什么玩不下去了?引导学生对话辨析:有没有“玩不下去”的事情发生过呢?

对于玩不下去的原因,大家都有各自的考虑。组织辨析对话,意在引导学生倾听同伴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立场。通过“我”和教材、同伴和老师以及生活的多维度对话,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和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懂得要尊重每一个人的权益,消除对立情绪。这样的辨析过程,使學生渐渐地具有法治思维意识和法治素养、法治精神。然后,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真实生活,举一反三,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考“怎样才能继续玩下去”。同时,也开始理解冲突背后是“霸道、自私、不礼貌、不文明……”,解决问题需“彼此学会倾听、理解、宽容,大家一起玩不仅仅需要彼此有一起玩的意愿并相互接纳,还需要每个人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这样,学生在寻求用程序正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升:生活体验的“敏感度”

生活性和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理念,除了法律知识外,法治教育更多的是通过“法治事件”来组织教学活动。要在对“法治事件”的层层剖析中培养学生的敏感度,提高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

比如,针对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一课中的《铃声告诉我》栏目,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一是“听一听”,通过对各种铃声的试听和辨析,唤起学生对铃声的探究经验,明确校园里各个时间段的各种铃声;二是“练一练”,引导学生明确铃声代表的行为规范,听到它们该怎么做,组织学生在体验练习中迅速做出敏锐的回应;三是“试一试”,补充上课铃声后仍贪玩不进教室、演习等特殊情境,进行深度体验。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设置了演习、疏散等特殊号令的延伸性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反省已有的生活,尝试主动、敏锐地适应新生活。这是一种敏感度的提升。

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学生实际生活提供了许多的指导和借鉴,也为教师留下了许多再创造的空间。如何动态地设计好教学活动,值得我们不断地思考、研究和发现。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号令同伴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咏犬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小螃蟹
《墨子·号令》中称谓词的英译错位研究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