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军为什么不敢频繁轰炸延安?等

2019-09-1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丘陵机枪窑洞

日军为什么不敢频繁轰炸延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凭借自己拥有数千架飞机的空中优势,对中国各个城市狂轰滥炸,犯下了滔天罪行。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轰炸。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飞机,投弹11000枚以上,17600多幢房屋被毁,死者更高达10000人以上,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重庆大轰炸”。

与此相反,日军在1938年11月20日、21日两次轰炸延安后,再也不敢轻易去了。据《解放日报》统计,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日军轰炸延安的次数是17次。是什么原因致使日军飞机不敢在延安上空轻举妄动呢?

原因有三点。

一、延安防空准备得当。

自1937年开始,延安即着手采取措施,准备应对日军的空袭。

据曾在抗日军政大学工作过的同志回忆,该校在1938年挖好窑洞之后,逐渐向外迁移,搬到北门外和东门外的几个山沟里……上级一再提醒,要注意防空。

因此,除1938年11月20日上午,延安在遭受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时损失较大(日军共投弹数百枚,炸死炸伤军民152人,毁坏房屋380间)外,后来再有轰炸时,延安军民均住在窑洞里,并提高了防空警惕性,因此损失并不严重。

比如1938年11月21日,日军飞机第二次轰炸延安时,群众有序地疏散逃避,无一人伤亡,日军飞机只炸伤了几匹马。

由于防空准备得当,因而面对敌机轰炸,延安军民泰然处之,甚至,在敌机轰炸后,延安军民将未爆炸弹拆开,从炸弹壳里掏出炸药。

他们用这些炸药作染料,染出黄色的布匹,缝制军衣。他们还把炸弹壳敲成碎块,打造开荒用的镬和锄。

二、延安地势险要。

1938年春,日军接连攻占临汾、运城,并在两地修建了轰炸机的前进基地,以便于轰炸延安的飞机从此处起飞。

延安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此,延安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

延安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与汾川河交汇之处,自古以来有 “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经过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后,延安各机关、学校纷纷迁到山上的窑洞中。城内尚存的房屋,有的拆迁到北部,大部分迁到南郊。一时之间,日军的飞机失去了主要的轰炸目标。日机如果要轰炸,就必须俯冲到丘陵沟壑里才能投弹,而纵横交错的丘陵沟壑实在是令日军飞行员头疼,因为,稍有不慎就会撞到沟壁上机毁人亡。

三、延安配备了高射机枪。

1938年11月20日和21日,日军两次轰炸延安,造成了较大损失,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当时的延安没有防空武器——高射炮、高射机枪,所以日军才会如此肆无忌惮。

1938年底,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此前,制枪能手刘贵福曾带领15名军工工人从山西太原来到延安,被分配到延安兵工厂。他们得知1938年11月20日和21日延安两次被轰炸的惨景后,下决心要造出高射机枪,保卫党中央和毛泽东,保卫延安。

很快,兵工厂就造出了两挺高射机枪,一挺放在清凉山山顶、一挺放在宝塔山山顶,两挺高射机枪射出的子弹形成一道交叉火力封锁网。

1938年12月12日,日军飞机第三次空袭延安时,由于军民提早隐蔽,城防高射机枪齐发,日机仓惶投弹后逃跑,此后很长时间内不敢再来。

虽然没有打下日机的记录,但从此,日军的飛机再也不敢轻易骚扰延安了。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华空军的轰炸机被大批调往东南亚参战;同时,相比于重庆,延安不仅没有太大的轰炸目标,而且轰炸效果不佳。所以从1942年开始,日军对延安的轰炸基本停止。

猜你喜欢

丘陵机枪窑洞
FN公司展出6.5mmn径机枪
霸气的机枪
适宜丘陵山区发展板栗生产的关键措施
陕北窑洞民居
丘陵地区枣树栽培及管理技术之我见
西部丘陵地区传统农业村的现代农业之路
德国MG5通用机枪因技术问题推迟交付
大西北的窑洞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