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降级还是消费分层?
——中国居民消费变动趋势动态特征研究

2019-09-10孙兴杰

商业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农村居民

孙兴杰,鲁 宸,张 璇

(1.吉林大学 公共外交学院,长春 130012; 2中央财经大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经济新常态带来消费增速放缓,关于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争论。本文通过探究消费分层的理论和机制,在持久收入-生命周期(LC-PIH)模型和粘性消费增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城乡、区域和收入水平三个维度分析中国居民消费变动趋势的动态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消费市场表现出消费分层的特征,且短期内居民消费变动呈现的主要是不同群体消费升级速度的差异,并不是明显的“升级”和“降级”的区别;同时房价、收入和消费习惯对于不同群体的消费行为存在异质性影响,房价波动作用于居民消费行为具有城乡差异、区域性差异和门槛效应;城乡居民都表现出较强的收入过度敏感性;城镇居民在做消费决策时呈现出更强的粘性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持续提升,随着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增加,服务消费占比提高至40%以上。但近年来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居民消费增速逐渐放缓,对于“消费升级”或“消费降级”的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由于我国消费市场存在消费分层的特征,消费升级还是降级不能一概而论,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也在变大,其中贫富差距、杠杆率、刚性负债、流动性约束等因素对于不同群体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升级速度存在差异性影响。因此市场上表现出“榨菜和茅台”、“拼多多和奢侈品”、“新兴消费和传统消费”、“高线城市消费和低线城市消费”等这些看似矛盾的“消费对子”现象。

为了探究我国居民消费变动趋势的动态特征以及居民消费分层的影响机制,本文基于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消费数据,以持久收入-生命周期(LC-PIH)模型和粘性消费增长理论为基础,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多层次多维度分析我国消费市场宏观经济数据,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一、消费分层含义及影响机制

(一)消费分层界定

由于中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东中西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存在较大贫富差距。因此,在收入分配差异、人口年龄、教育结构、城市等级和家庭资产结构差异等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消费需求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城镇与乡村、东中西区域之间和高中低收入等级之间的消费水平、消费行为偏好和消费观念存在着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不同层次的消费规模(总量和增速)、消费结构(生存和发展型消费占比)以及居民消费意愿不同,即产生消费分层现象。比如,拥有住房的家庭可能会随着房价上涨或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发展型消费支出、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对于租房或有购房意愿的家庭,可能会因收入下滑,背负更高的杠杆率,从而提高生存型消费占比,存在着消费降级。

因此消费分层是指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差异,有的人处于消费降级,有的人处于消费升级,而消费升级的速度往往也有差距。通常表现为三方面的差异:一是居民消费规模的差异,例如城镇如乡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的差距;二是消费支出结构的差异,体现在各类消费支出在微观结构和层次上的不同,例如中间阶层人群比如一二线城市中加杠杆按揭贷款买房以及租房的中产群体,面临更高的负债和流动性约束,在发展型和服务型的消费占比较少;三是居民消费意愿的差异。

(二)消费分层影响机制

根据消费理论,居民做出最优的消费决策,即在确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消费者以不同比重购买消费品,使得个人效用最大化。基于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长期的预期收入曲线决定了人民消费的最大限度,生产边界曲线限定了厂家提供的产出能力,这两条曲线产生最优的唯一切点,代表了充分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发挥厂家产出能力。

其中,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产生财富效应,为提高居民消费支出带来了根本动力。随着我国的经济繁荣和制度优化,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收入预期稳定,收入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降低,会推动预期收入曲线向外部扩展,相切于更高更优的供给侧生产边界。因此,新切点将向右上方运动,消费效用提升产生消费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居民跨期消费或超前消费。如果两条曲线向不利方向移动,会使得消费者效用降低向着消费降级的方向发展。考虑到我国的收入结构情况和城乡贫富差距,一些中低收入人群相对于高收入人群,收入增速持续下行,面临较大的流动性约束。同时部分农村地区医疗价格大幅上涨,并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健全,居民收入水平浮动较明显,同时叠加收入预期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使得居民的价格敏感程度不同,消费行为决策存在异质性。

考虑到家庭资产对于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通常取决于财富效应、收入效应和挤出效应这三种作用的相对强弱。在中国的消费格局中,房屋资产在家庭财富中逐渐上升到不可或缺地位。房价上涨对于中间阶层入群,比如背负高杠杆买房的中产阶层群体以及租房家庭,房价上涨必然会增加居民储蓄以备未来购房或者还贷,从而挤占当期的消费水平。而对于拥有住房的家庭,财富效应更加明显,长期收入曲线外移,消费者效用提升,会有更多的空余资金用于服务类消费。

除了居民收入和家庭财富的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消费粘性。根据Carroll等提出的粘性消费增长理论框架,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不同,过去积累的消费习惯具有差异,归纳为习惯形成和粘性信息对消费者行为的异质性影响。消费习惯改变会直接影响消费获得感,这会使消费者及时调整自身的消费总量和结构即平各期滑消费水平。不同消费者受消费习惯影响的强弱都会与消费变动趋势产生一定的关联。

因此,本文认为由于收入水平、房价波动和消费习惯对于不同群体消费决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影响强度不同,还在影响方向上具有差异,所以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结构调整不同,我国消费市场产生了消费分层现象。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基础上构建影响消费分层的计量模型,根据经验数据探讨居民消费的增长模式,并在粘性消费增长理论的框架下进一步讨论消费习惯与粘性信息的影响。

二、居民消费变动趋势动态特征分析

(一)我国消费市场整体趋势

近年来,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状态稳步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维持中高速增长的速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速自2010年以来持续下行,居民的实物消费增速不断下降。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仍然持续放缓,2018年11月名义同比增速创近年来新低,仅为8.1%,城镇居民增速低于农村居民。同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也进入新的增速阶段,全国居民整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下降, 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为6.5%,较去年全年下降0.82个百分点。

在消费结构方面,长期来看,中国的消费市场中存在持续消费升级趋势和动力。宏观上,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至30%以下,食品烟酒衣着类消费支出占比下降,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及通信等发展享受型消费比例扩大,服务消费占比提高至40%以上。具体来看,2018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我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含旅游业中的娱乐消费)支出增长只有6.7%,低于人均消费支出8.4%,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速为16.1%。一方面随着国家医保体制改革逐渐取得成效,更多居民在医院就医,所以医疗保健支出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也在进行改变。

2009年至今中国的一二线房地产市场快速崛起,价格迅速提高,许多居民利用住房按揭贷款买房,居民杠杆率高企,房地产造成了流动性约束效应,并且这种情况也在逐步扩大至三四线城市。相比于2008年,2017年居民杠杆率增加近三倍至49%,还本付息使得居民面临较大的流动性约束,居民负债挤占了消费支出。而房价的持续提高也为拥有房产的家庭带来更大的财富效应,这类有产家庭在奢侈品等高端消费支出增加,支撑起我国高端消费市场。从2016年开始,我国奢侈品的销量居世界前列,2017年销售额同比增长6.6%至5310亿元,在全球占比达到23%。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渠道销售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性价比产品的销量增长。

由于投资增速下降更快,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连续五年作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但最终消费支出特别是居民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依然较低,发达国家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普遍在60%-80%,但我国的消费贡献率近50%还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为主还需要时间。

总的来说,可以看到消费升级是我国消费市场的长期趋势,实物消费增速下行,服务类消费比率提升,其中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加明显。高端消费市场需求依旧旺盛,但是高性价比市场也通过线上渠道得到了迅速的放大。但是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不同消费群体的收入结构、家庭资产结构、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和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了不同群体的消费升级阶段和速度差异,市场上可能会表现为城镇与乡村、东中西区域间和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分层。

图1 我国消费市场整体趋势

图2 城乡居民消费总量变动(1995-2017)及消费结构变动(2013-2017)

(二)分群体消费变动趋势

1. 城乡间消费变化分析

对城乡居民消费情况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图2左图是城乡居民消费总量和消费意愿情况,根据消费总量增速的变化能够发现,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总量增速基本保持同样的变动趋势,在2011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之后消费增速整体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城镇居民消费总支出仍高于农村的总支出,但2010年之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速一直低于农村居民增速,至2017年农村居民消费增速为8.5%,城市居民为5.9%。由左图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变化情况描述明显发现,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的变化具有不一样的特征,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一直不断下滑,而农村居民则表现出波动增加的态势,在2012年之后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低于农村居民部门且差距不断扩大。

图2右图是2013年至2017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可以发现城乡居民的基本消费支出比重(食品烟酒、衣着)都表现较大幅度下降,2017年城乡居民在食品烟酒方面的支出较2013年分别下降了1.5%和2.9%。占比大幅度增加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发展享受型支出(交通通信支出、文教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城乡居民均具有消费结构升级的态势,而农村居民的食品烟酒支出下降幅度以及交通通信比重的增加幅度为城镇居民的近两倍,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同时农村居民的居住类消费占比增加,而城镇居民的居住类消费占比减少,这可能是由于2013年房价增速相对放缓,对城乡居民消费产生不同的效应,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在房产上的投入增大,随之提升了居住类消费。

图3 分阶段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1998-2017)

表1 东西部地区分阶段房价及消费变动

图3是分不同时间段城乡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由图呈现出城乡各项消费占比的变化趋势。城镇居民食品烟酒消费比重逐年大幅减少,而居住类和衣着类消费高于农村地区。按照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趋势纵向比较,城乡居民的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占比减少,居住类、交通通信类、医疗保健类支出占比都呈现出提高的态势,城市居民的居住类消费占比大幅度上升挤占了其他类消费支出。总体消费结构呈现出基本消费占比减少,发展享受型消费占比提升。

从消费总量、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的描述性分析中可以看到,城乡居民总体上均是具有一定的消费升级特征,具体表现为生存性消费减少,发展享受型消费增多,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消费模式转变。但城乡居民的消费升级速度具有差异,近五年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速、消费意愿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均快于城市居民。

2.区域间消费变化分析

表1是2003-2017年东中西部地区分阶段房价及居民消费变化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到各地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均高于城镇。2008年以前东部地区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居民发展享受型支出还在减少,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2008年以后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重大改变,均表现为从生存型消费转为发展享受型消费。

2013年至2017年各地区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和房价增速相对放缓,但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相比于其他年份,城市和农村的基本消费支出比重均大幅度下滑。对于城镇居民,东部地区13-17年房价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城镇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有所下降表现为消费结构降级,可能是居住类消费的大比例上升挤占了其他消费,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增加幅度最明显,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东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比重均有所提升,表现为消费结构升级,其中中部和西部的提高幅度远大于东部。

3.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分析

分别对城乡居民收入结构进行描述性分析,如图4对比明显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虽然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还未达到城镇居民的中等收入水平。具体来看,城镇居民中等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提高,高收入户和中等偏上收入户仍然保持较大的收入增长量;农村居民中等以上的60%群体收入较2013年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其余40%群体收入增长依旧缓慢。

图4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15-17年)及增速变化(13-17年)

观察城乡收入结构的变化,近年来城镇居民高收入户及中等偏上户收入增速开始快于其他等级居民收入,2017年底前20%的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速度同比为9.59%,远大于剩下的80%收入户,这部分高收入户为高端消费市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等及偏上收入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但这部分群体面临短期收入约束,尤其是处于整个宏观经济下行持续变动的情况下,会面对更强的约束,往往表现为价格敏感特征。在一二线市场中,典型的消费者结构是许多价格敏感消费者和高端消费者共存。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高收入群体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同比达到了10.02%,随之三四线市场高端消费正在觉醒,使得消费增长从有到优,从低级到高端持续升级。同时农村低收入户收入增速同比为9.83%,大量的从“0”到“1”的消费正在释放,他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会循着消费升级的方向不断提升生活品质,拼多多等线上电商平台正是受益于此,主要定位于中低收入群体并以较低的市场价格抢占市场份额,因此规模和销量快速扩大。

我国的消费市场归根结底,由于不同群体的收入基数和增长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在消费行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升级阶段不同。此外,加上消费者对收入的预期也会作用于升级进程,我国消费市场上呈现出一定的分级特性,结合之前的城乡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变化的分析,可以发现升级是我国消费市场长期的趋势,但在短期内更明显地表现是不同群体消费“升得快”还是“升得慢”,并不是明显的“升级”和“降级”的区别。

三、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设定

由于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城镇与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家庭资产结构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住房需求和房价涨幅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收入阶层也存在较大贫富差距,因此居民消费对房价上涨的反应不同,房价上升带给家庭消费的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强弱有所差别,加上不同群体的消费习惯和粘性信息影响强弱具体差异,这些因素造成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情况的城乡家庭消费行为存在区别。本文利用31省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根据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房价对消费、消费结构和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设定的计量模型如下:

Cit=β0+β1Pit+β2Yit+β3Xit+ui+εit

(1)

进一步考虑在粘性消费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分析滞后一期消费对当期消费的作用。所以使用包含因变量滞后项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设定的计量模型形式如下:

Cit=β0+β1Pit+β2Yit+β3Xit-1+β4Xit+ui+εit

(2)

以上两个模型中i代表的是31个样本省市自治区,t为年份,Cit为i省市t时刻消费支出状况,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分别将消费总量、消费结构(基本消费支出占比和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以及消费意愿作为因变量,Pit、Yit分别为i省市t时刻房屋价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Cit-1为滞后一期消费水平,Xit为控制变量,包括GDP增速、政府支出和收入分配情况等,β0为常数项,ui为个体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存在着较大差距,考虑到不同收入等级下,居民消费行为可能会对房价变化有不同的反映,接下来对不同收入水平下,住房价格和居民消费率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可以考虑建立标准的线性模型,如模型(1)所示。其次要在其基础上考察是否具有非线性影响作用,可能具有分段的门槛效应,我们可以使用Hansen(1999)的面板门槛模型进行模型估计。该方法主旨内容是在原有模型上建立分段模型,加入未知参数门限值,对门限值做出估计和检验。可以先假设模型是有“单门槛效应”,在模型(1)中加入门限变量构成模型(3),并进行假设检验,在此基础上可以假设存在多门槛效应。

Cit=β0+β1PitI(yit≤γ)+β4PitI(yit>γ)+β2Yit+β3Xit+ui+εit

(3)

其中门槛变量为居民人均收入yit,门槛值为γ,I(·)为指示函数,若满足括号中的条件则为1,反之为0,其他变量含义同模型(1)。

(二)数据说明和变量介绍

参考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的分类方法,本文研究的家庭消费支出包括总体消费支出和八类消费支出分项(食品烟酒、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与日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类支出)。参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将食品烟酒、衣着归类为基本消费支出,将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归类为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在后续的实证分析中,分别使用居民基本消费支出占比及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形成度量消费结构的标准。同时采用居民消费支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衡量居民消费意愿。除此之外,使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描述居民消费总量规模情况。

本文的解释变量主要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房屋价格,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预算约束,是作用于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变量。同时为了探究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是否具有粘性效应和习惯形成,在计量模型中引入滞后一期的居民消费指标。控制变量包括政府支出、收入分配状况。政府支出采用各省市政府财政支出与总 GDP 的比值,并用城乡收入比(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衡量收入分配情况。

本文使用2002-2017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描述居民的消费分层现象,包括消费总量差异、消费结构差异和居民消费的变动方向。样本数据包含了中国31个省的城乡居民消费情况,包含的变量有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总量和各类别消费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收入分配状况。数据均来源于中经网和国家统计局,其中名义变量均通过价格调整转换为实际数据。

表2 房价对城乡消费总量和消费意愿影响差异

注:括号内为标准差,***、**、*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上显著(下同)。

(三)实证结果分析

1. 房价上涨对消费影响的城乡差异

为了减少伪回归,本文在对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前,需要利用单位根检验方法检查样本数据相关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分别选用 LLC 方法与IPS方法。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各变量一阶差分以后皆为平稳的。使用各省市2002-2017年的城乡各类消费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分为城乡两部分样本,因变量分别为城乡居民消费总量、消费意愿、基本消费支出占比、发展享受类支出占比,核心解释变量为各地区房价水平,控制变量为政府支出占比和城乡收入比,其中名义变量均通过调整,转换为以2002年为基年的实际数据。在建立模型之前本文同样检验各变量平稳性,显示均为一阶单整,模型通过协整检验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在对消费意愿、基本消费支出占比和发展享受消费支出占比分析时,各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在表中仍用原变量名表示。表2为房价对城乡消费总量和消费意愿影响的估计结果。

表2模型估计说明房价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总量均有显著性影响但影响强弱不同,具体来看,房价上涨,消费总量降低,收入的效应正好相反,收入增加会显著增加消费支出,在同一单位房价和收入影响下,农村居民消费升降比城市居民有更明显的变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于城乡居民消费都有显著影响,引起消费的明显变动,体现了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过度敏感性,其中农村居民表现出相对更大的敏感性。

表3 房价对城乡消费结构影响差异

在消费意愿方面房价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提升具有滞后效应,房价上涨会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大多数城镇居民是拥有住房的人群,所以房价上涨会增加持有的家庭财富,产生财富效应,从而提高消费意愿。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房价上涨加大未来的不确定性,立刻挤占家庭消费,降低了当期的消费意愿。

由表3结果显示,对城乡居民来说,房价上涨显著增加基本消费支出占比,减少发展享受类消费。同时滞后一阶的房价对各类消费的作用有所增强,滞后一阶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减弱。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于房价的波动变化更剧烈,房价上涨对农村消费升级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2. 房价上涨对消费影响的区域性差异

本文进一步考虑不同区域的消费行为异质性以及消费分层现象。由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不平衡,不同地区的房价和居民收入也存在差距,再加上不同区域的消费观念文化以及消费偏好也存在差异,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决策和消费升级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参考相关文献,按照现行的标准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包括北上广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等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11个省市地区。对东中西部地区样本数据分别做模型估计,结果如表4、表5所示。在消费总量方面,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房价都表现为滞后一期抑制作用,且对农村居民作用更加明显,对中部城镇地区作用不显著。房价对东部和中部城乡居民消费意愿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农村居民作用更加强烈,对西部城乡居民消费意愿作用不显著。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东中西部城乡居民的消费意愿都有显著正向作用。

表4 东西部地区房价对城乡居民消费意愿影响差异

由表5对于东部地区,房价上涨抑制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且房价滞后一阶的作用更大,但对城镇居民作用并不强烈,这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比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近年来房价增长迅速,同时居民整体收入水平高于其他区域,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化水平较高,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各地务工人员流入,这些方面原因叠加产生更大的住房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因此房屋价格进一步上涨。对于居民来说生活压力加大,尤其是部分农村无房居民在购买或者投资房产时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对房价的反应也更加明显。在中部地区样本的模型估计结果中房地产市场并未呈现明显的作用。主要的原因是中部许多城市近年来都有了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房价上升空间有限加上国家的及时调控表现较为平稳,房价的上涨幅度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应,居民购房更多的是为了刚性需求或者家庭资产保值,对于家庭的消费水平没有太大的相关联,因此房价波动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挤占作用。对于西部地区,房价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呈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相比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房价上涨增加生活成本,挤占了当期消费,没有空余资金进行结构升级类型的消费,同时西部地区房屋资产变现为流动性资金困难,房价波动产生的财富效应作用较低,所以房价的上涨会抑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表5 东西部地区房价对城乡消费和消费结构影响差异

表6 城乡家庭人均收支描述统计

3. 不同收入水平下房价对消费的影响

由表6各关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发现被解释变量变化范围幅度较大,反映出各省市之间的居民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解释变量的变化区间更加明显,反映了住房价格和居民人均收入在各省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中低收入等级的居民消费总量及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距,房价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也可能不相同,本部分将居民收入作为门槛变量,利用模型(3)进行门槛回归。

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各变量(包括门槛变量)皆为一阶单整,即序列表现出一阶差分平稳性。在做协整检验时,选择的是Kao检验,结果p值小于0.01,可以看出模型的各变量间具有协整关系。因此,可以使用经典回归模型。选取人均收入作为门槛变量进行单门槛效应检验,使用重复 1000 次 Bootstrap 方法,总消费、基本消费、发展享受消费均通过了 1%的显著性检验。接下来进行双门槛检验,基本消费支出占比作为因变量的模型未通过检验,认为该模型是具有单门槛效应,其他两个为双门槛效应,门槛值和门槛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城镇居民门限回归结果

由表7可得,房价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作用并不固定。在该样本内,房价抑制消费结构的升级,降低城市居民消费意愿,但影响程度随着收入水平变化有所差异。房价对于收入水平低于8593.17的居民表现出挤出效应,而对于收入高于这一门槛值的居民表现出财富效应,并且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财富效应更加明显。

4. 城乡居民消费粘性效应

进一步考虑居民的消费习惯对于消费决策的作用并考察是否存在显著的粘性特征,同时为了更好地检验之前模型的结果,进行模型稳健性检验,将消费相关的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加入到模型中,使用动态面板模型,如计量模型(2)。本文使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进行模型的估计,同时针对内生性问题,选取方模型内部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估计。此外,还对模型做残差项的一阶及二阶自相关检验,并利用Sargan检验判断选取的工具变量总体是否有效。模型估计结果如表8。

从城乡动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看,房价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居民消费行为的作用规律与固定效应模型一致。同时检验结果表明,模型估计通过二阶自相关检验和Sargan检验,说明了模型中拟合不存在残差项自相关并且工具变量整体合理。在粘性消费增长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看到消费惯性对城乡居民的人均总消费支出增长、消费意愿和消费结构改变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显著效应,并且降低了收入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此外,城市居民的消费总量、消费意愿和消费结构都表现出比农村居民更强的粘性效应,城市居民消费总量增长的粘性系数为0.36,农村居民为0.29,说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波动性更大。城市居民可能是因为收入相对稳定并且收入水平较高,购买的耐用品比例也较高,因此过去消费习惯对于消费行为呈现更强的粘性效应,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更加容易受到短期的收入水平以及家庭资产状况的影响。

表8 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动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注:AR(1)和AR(2)值为残差序列相关性的检验p值,Sargan 值为工具变量有效性的检验值,括号内为p值。

在此基础上,本文更深入探究城乡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受到消费习惯和粘性效应的影响,进一步对城乡居民的八类消费占比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估计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城乡居民各项消费支出估计结果

根据表9模型估计结果,房价波动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类消费支出影响较小,医疗服务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仍属必需品,不会随着家庭资产的暂时性波动而发出巨大变化,而房价上涨明显抑制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类支出。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用品和医疗保健上展现了更大的消费习惯和粘性效应,也说明了表明农村居民在这些消费分项上有更大程度的调整意愿。城镇居民在实物消费需求项表现更强的消费粘性,在发展服务型消费的粘性较弱,也说明了城镇居民在升级类消费支出方面有更大的改变提升空间。农村居民在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支出有显著的消费粘性,因此,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促进农村地区文化建设,以及教育和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地区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存在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根据中国居民消费变动趋势动态特征分析,本文发现我国消费市场存在中长期持续消费升级趋势,实物消费占比减少,服务消费占比提升,规模逐渐扩大,结构不断改善。高端消费需求依旧旺盛,同时高性价比市场也在迅速扩大。城乡居民总体上都表现为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由商品消费转向服务类消费,消费需求向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升级。另外,我国居民的消费升级速度具有差异,近五年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速、消费意愿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均快于城市居民,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高收入群体仍对高端消费升级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中等及偏上收入群体消费从“有”到“优”持续升级,低收入人群从“无”到“有”释放消费购买力,我国消费市场上呈现出一定的分级特性,且短期内更明显地表现是不同群体消费升级速度的快慢,并不是明显的“升级”和“降级”的区别。

基于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从城乡、区域和收入等级三个维度探究房价变动等因素对消费分层的作用机制,并在粘性增长理论下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证实,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房价波动和消费习惯对于居民的消费行为影响具有城乡差异和区域性差异,不同群体的消费升级实现路径处在不同的阶段,产生消费分层现象。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无论是哪种消费群体,收入仍然对消费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了随机游走假说并不能用来解释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同时城乡居民都表现出较强的收入过度敏感性,其中农村居民更加明显,提高居民的收入预期,对于促进消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房价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同时对于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整体上挤出效应强于财富效应,但对于部分高收入群体财富效应明显。从不同维度来看,房价波动作用于居民消费行为具有城乡差异、区域性差异和门槛效应。房价提高会增加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并挤压农村居民即期消费,更加明显地挤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房价波动对于东部地区的城市居民部门以及中部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没有显著的作用,显著抑制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消费。同时房价挤占低收入人群消费支出促进高收入人群消费升级,并且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财富效应更加明显。

第三,结合粘性消费增长模型,研究发现消费惯性对城乡居民的人均总消费支出增长、消费意愿和消费结构改变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显著作用,并且降低了居民消费的收入敏感性。此外,城市居民的消费增长、消费意愿和消费结构都呈现了比农村居民更强的粘性效应,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波动性更大。进一步对八项分类消费支出进行分析,发现城镇居民在服务型消费的粘性较弱,消费结构提升具有很大的空间;农村居民在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支出表现有显著的粘性效应。

猜你喜欢

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农村居民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新常态下江苏居民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潜力研究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发展低碳会计的建议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