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感于同一数学情境的四次呈现

2019-09-10孙志杰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情境反思

孙志杰

摘要:情境是促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的催化剂。高明的教师懂得如何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地创设合适的情境。无论是通过多媒体还是传统的纸张,合适的情境都应该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得到发展。

关键词:数学情境;呈现;反思

听了一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统计的初步认识”的公开课。教学中,教师把同一问题情境在不同的教学时机呈现出来,起到了引领教学、启发思维、突破难点、培养能力、发展情感等多方面的作用,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借鉴。

一、情境再现

(一)第一次情境呈现

教师多媒体展示静态的“动物乐园”,让学生观察画面,说出有几种小动物,各有几只,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得出:先分一分,再数一数。

(二)第二次情境呈现

多媒体快速地动态展示“动物乐园”的小房子里走出了○、□、△三种图形娃娃。教师提问:“有哪几种图形娃娃?各有几只?”由于图形娃娃走出房子的速度又快又没有规律,学生不容易看出来,他们说出的答案多种多样。

(三)第三次情境呈现

多媒体快速地动态展示“动物乐园”的小房子里走出了○、□、△三种图形娃娃。学生还是没有统计出比较统一的准确的结果。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统计结果呢?怎么办呢?”请学生带着问题冲突,四人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生1:我第一次只统计○娃娃有多少只,第二次统计□娃娃有多少只,第三次再统计△娃娃有多少只。

生2:这样太麻烦了!我们是这样统计的:出来一个○娃娃就在纸上画一个○,出来一个□娃娃就画一个□,出来一个△娃娃就画一个△,画成三排,然后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

□□□□□□

△△△

师:你想的办法是比刚才省事多了。

生3:我是看到出来什么形状的娃娃就画一个什么形状,画成一连串,然后再分形状数一数就行了。○□□△△□△○……

生4:他这样统计太乱了,我先在纸上分三排画出一个○□△,然后看到什么形状的娃娃出来就在后面画一个×,最后再分别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

□:××××××

△:×××

生5:我也是这样数的,只是我是在图形后面画“√”的。

生6:还可以画“Ⅰ”,或者画“—”。

师: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这第三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生7:数得既快又方便。

(四)第四次情境呈现

师:我们再来统计一下,你准备用哪种方法呢?用第三种方法先干什么?

生:先在纸上画出三种形状的图形娃娃。

多媒体再次快速地动态展示“动物乐园”的小房子里走出了○、□、△三种图形娃娃。学生统计好后交流统计结果。统计出准确结果的学生朝着大家笑一笑。

在四次情境呈现中,学生不断地产生问题,不断地产生思维冲突,不断地完善统计的思想、方法,逐渐使统计结果归于一致,学生都露出了开心的、智慧的笑容。

二、反思

创设情境不仅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更是为了引起思维冲突。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在遇到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纠缠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从而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这节课上,呈现第一次情境时,教师创设了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乐园”场景,学生兴趣盎然。同时,情境中有明确的数学问题:“有几种动物?各有几只?”而不是让学生只被“动物乐园”的非数学信息所干扰。

第一次情境来自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那第二次情境创设,则是源于学生在统计动物个数中产生了困难:由于图形娃娃很快地从房子里出来,学生来不及准确地统计。第三次的情境重复,强化了这一问题的现实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怎么能快速、准确地统计出来呢?学生发自内心的解决问题的需要比教师提出问题更能激发起自身的探索积极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正因为有了情境的创设引起的思维冲突和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才有了学生飞速的思索、全神贯注的小组合作,才有了学生精彩的、有创意的统计方法的出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身的创造性智慧得以释放,创造性价值得以实现。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数学技巧、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更能形成独特的数学涵养和数学气质。

第四次的情境呈现让学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喜悦。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又是他们自己探索解決了问题,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引起他们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了,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小学一年级学生就这么会发现问题、刨根问底,以后的学习中他们还会怕遇到问题吗?这不是比教给他们一个数学知识更有利于他们的持续发展吗?

同一情境的四次呈现,一次有一次的作用,一次比一次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一次比一次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次比一次让学生品尝到更多成功的喜悦,一次比一次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责任编辑:吴延甲)

猜你喜欢

数学情境反思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情境的创设
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轻松学数学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运用数学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