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居易思想流变探讨

2019-09-10尹陈悦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江州元稹司马

尹陈悦

[摘  要:白居易思想的分野,一直是个被学术界探讨的问题。本文希望从白居易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兼以个人阅历的更迭,探讨其思想之流变。这样背景下的白居易,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更会“随波逐流”,让人更有亲切感和了解欲。

关键词:思想;环境]

白居易,唐新学府运动的引领者,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其文学创作思想的分野,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焦点。大多学者将讨论集中在他被贬江州司马和自请外放两个时期,鲜少讨论其由兼济天下变为独善其身的骤然转变及其背后原因。

1第一时期:达则兼济天下的大爱思想

白居易自小便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学习天赋。在“世崇儒业”的家庭里,他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儒家入世的思想,但与“达则兼济天下”共存的,也有“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主张。在此时,他既希望入仕济天下,又有些害怕官场的黑暗,故这种大爱思想中常常隐藏着“独善”的影子。但是,这种独善的比例,对初入仕途的白居易而言,可以说微乎其微。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考中进士。十八年(802)与元稹成为至交好友,不久之后元白闻名诗坛,还掀起了一股“为时作文,为事成文”的风潮。一时之间,反对者有之,追随者亦数不胜数。

仕途上,白居易同样春风得意。元和三年(808),唐宪宗任用他为左拾遗。他自认应当不负唐宪宗的委任,写了大量针对时事的诗歌。这些诗歌大多为讽喻诗,由一事一人反映社会现实。白居易应当庆幸,尽管不时触怒龙颜,但好在唐宪宗心存中兴之志,对其谏言大多采纳用之,也认为他是国家敢说实话之人。有了君主的信任,白居易也在仕途上一路高歌进。贞元十九年(804)任校书郎,元和二年(807)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08)左拾遗,元和五年(810)仍充翰林学士,能够参加国家机要政事的探讨。

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39岁时便收获了帝王的信任,还收获了文坛盛名,不可谓是名利双收。此时,大爱思想占据了白居易的思想领地。此时的他,将个人的利益得失置于国家的富强兴盛之后,着实有个人思想的引领,更有历史条件的推动。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事业蒸蒸日上的白居易,仍会是不是显露自身对黑暗官场的隐忧以及随之产生的退隐之心,寄诗文如《凶宅》《寄隐者》。

2第二时期:不满现实的愤懑之情

一首《琵琶行》既是江州司马对琵琶女的同情,也是自己感同身受的愤慨。满腔才华抱负无处施展,是白居易不服贬谪,也是白居易独善精神涌现的第一个集中点。在此时,白居易还存有报国之志,但接连的打击也让他应接不暇。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暗杀,他以其一向直言进谏之志第一个上疏请求抓捕凶手,却被权贵诬陷构害有僭越之嫌。更有甚者,论其所作“颂花”“绘井”是为十分不孝之举,将他一贬再贬,最后竟从翰林学士落为小小的江州司马。这叫他如何不气,如何不怨?

大环境方面,是他为之忠诚的唐宪宗将其贬谪,之后上位的唐穆宗实为宦官操控。此时好不容易有上升趋势的中唐走向晚唐,虽然白居易可能并不知晓宪宗变为穆宗的历史转折,但深深信任他的君主不想或者说无力护他之后又逝去,宦官掌权,权贵控朝,这对白居易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沉重的打击。儒家所倡导的中庸盛世,圣明君主在此看来也已无法实现,这对白居易思想的打击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与此同时,好友元稹被贬五年归朝又再次被贬通州,元稹甚至患上疟疾,近乎死亡。多次遭遇贬谪的元稹与白居易诉苦,两人互通信件,互诉凄苦,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为时人所崇,但无奈两人相距甚远,竟也难以相见。母亲去世,被有心之人刻意放大,对初恋女友湘灵也思念倍增,白居易不禁开始思考自己日前所作所为来,道家正是如此恰逢其时地进入了他的视野。

笔者认为,与其说是其思想方向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致之后一蹶不振,倒不如说是时事政治的变化剧烈地撕扯了白居易的心境——属于儒家的那一部分空出来的地方,腾给了更有利于白居易处世的避世道家。这是人们自发的自保行为,却一发不可收拾地触发了白居易心里之前对官场的畏惧和逃避。

3第三时期:穷则独善其身的自保思想

“穷”对于白居易来讲是相对的。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因量移担任忠州刺史,这对于他来说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任江州司马期间,他虽心存不满,但仍对朝廷心存希望,渴望调回京城被予以重任,所以才会对被贬这件事十分愤懑。但忠州刺史一事,白居易先是对量移充满期待,一直希望能再次忠君报国,再是好友元稹由量移成功继而重回高位,这让他对期待甚大。可与他的期待不甚相同的是,忠州也不是什么好地方,甚至離京城更远了。这让他充满愤恨与不安,在忠州期间写了多篇诗歌表达悲恨之感。

为什么讲白居易的“穷”是相对的呢?在杭州苏州期间,白居易虽自认要做到独善其身,却不忘疏浚杭州六井,开凿山塘河,还做出了一些其他的政绩。由此看来,白居易虽然自认独善,却仍还不忘兼济。对他来说,他的穷和独善是对于从前的自己来说,自己的达和兼济是对于自己辖区的百姓来说。他的能够忍受寂寥的生活是道、佛两家影响的结果,而他的忠君报国是儒影响的结果。

在白居易的一生中,大爱思想中有着小爱的影子,独善的法门下却又有着兼济的作为,这是儒,道,佛三教影响的结果,也是时事环境造就的独特的白居易。白居易的思想改变实在不能说是哪一时段的影响,而是环境条件、思想境界的共同作为。这样会“随波逐流”的白居易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高屋建瓴的唐朝大诗人,反而更让人有亲切感与了解欲。

参考文献

[1]邓新跃.被贬江州司马不是白居易前后思想的分界点[J].益阳师专学报,1997(01).

[2]程红兵.试论白居易的后期思想[J].云梦学刊,1996(03).

[3]张安祖.论白居易的思想创作分期[J].求是学刊,1996(01).

[4]王谦泰.论白居易思想转变在卸拾遗任之际[J].文学遗产,1994(06).

猜你喜欢

江州元稹司马
“司马”本不是姓
元稹:你不懂我的忧国忧民
元稹: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司马”原来是官名
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男孩,男孩
赵学敏书法作品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
浅谈古代江州以“樊篱”为城垣的可能性
暗恋也是一种成长
“司马”最早是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