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院校帮扶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研究

2019-09-10田伟阳亮向平安

重庆社会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农户生态农业模式

田伟 阳亮 向平安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和政府全力推进,经过一年来的努力,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必须扎实推进才能取得更大的实效,让农民获得真真正正的实惠,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将乡村振兴战略扎根落地,开花结果,让乡村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更近,变成可见、可体验和感受的真成果,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连贯性,也对我们乡村振兴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农村经济工作至关重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必须强化党对乡村振兴的领导,一步一个脚印地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聚焦脱贫突出问题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只要我们发扬拼搏精神,我们的农业会更强、农民会更富、农村会更美,一定会谱写“三农”工作新篇章。为此,编辑部特约请专家学者分别基于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农村精准扶贫的产业路径创新,以及三权分置改革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进行研究和阐释,以飨读者。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当前小农户面临的弱势地位受到广泛关注。为探讨扶持小农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推进策略,首先分析当前扶持小农的政策背景,其次举例说明适合小农户的生态农业技术并总结农业院校的帮扶优势,然后构建开展帮扶的实施方案和评价帮扶效果的指标体系,最后提出帮扶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建议。该模式提倡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生态农业,将为城市居民的生态农产品供给提供可靠的来源,还可为即将制定的”小农户振兴”扶持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小农户;生态农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章编号]1673-0186(2019)01-017-010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19631/j.cnki.css.2019.01.002

截至2016年底,我国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下的农户近2.6亿户,占农户总数的97%左右,经营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2%左右[1],2018年的中央1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2]本文认为:为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这一要求,对小农户的帮扶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推动与参与,应该考虑多样化的帮扶手段来提高帮扶效果,对帮扶工作的有效反馈和科学评价有利于帮扶模式的创新和推广。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兴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中国农业的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得到了充分的培育,而2.6亿小农户则面临许多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3]:较低的农业收益需要依靠补贴才能持续经营;很难进入现代市场体系;生存空间受到外来资本挤压。由于这些困难很难短时期有效解决,而且小农数量今后仍将维持较大规模,这些具体国情决定了小农生产仍然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因此中国农业要实现全面现代化就离不开小农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此背景下,小农问题已经成为未来“三农”研究的热点领域。不少专家学者都在贡献不同的帮扶思路,国外的研究建议实行差别性政策和体制支持小农户的发展4,其中包括信贷支持技术支持、销售支持等手段[5-6],他们相信这些制度将支持小农户简化手续降低交易成本、扩大规模、增加收入[7-8];也有学者认为小农户应发挥生产成本低、土地产出率高、生产和管理精细的优势,实现与大市场以及现代农业体系的有机衔接[3,9-10],在这一过程中,新型经营主体能够发挥有效带动作用、小农户也可以参与自身的专业合作[11],以信息化推进小农现代化[12];另外,我国的生态农业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总结了一系列适应中国国情的成功模式,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3],其自身也有不断去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才能走出发展规模小、推广难度大、市场需求低、农户接受能力低及激励机制缺乏等现实困境[14-15]。过去的实践和当前的国情决定了由小农户来发展生态农业较为合适,但需要消除小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鸿沟,增强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动力[16]。

上述观点在保护小农户的根本利益、促进小农户健康发展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也较好剖析了当前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到目前为止对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文献还不多见,相关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为了深入了解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现状和困难,我们最近几年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业内专家交流,大致看法是:生态农业带来了明显收益,不少小农户产生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强烈愿望,但由于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小农户对农产品认证标准缺乏了解,担心产品没有市场,希望抱团发展减少经营风险。从这些调研结论可以看出,解除小农户的担忧和顾虑并非没有可能,如果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帮扶模式,可为引导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从实践意义来看,扶持小农户融人绿色发展轨道,不仅有利于千万小农户共享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还将不断增加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来源,实现农业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17],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提供可行的经验借鉴[18],而且推广这一城鄉共建生态文明的做法也符合人们愈加重视食品安全的消费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适合小农户的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许多学者根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特征的地理分布差异研究了适合我国不同区域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如以北方地区为代表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19]和“小麦—西瓜—棉花—蔬菜”高效节能生态模式[20],南方地区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21]、稻田综合种养模式[22]、“莲虾共作”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23]、林下综合种养和池塘生态种养模式等。农业部曾向全国征集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并将其中十种模式作为重点任务向全国加以推广。由于小农户在土地面积、资金投入销售渠道等方面与规模经营农户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小农户建设生态农业的项目应该是生产周期较短、技术难度不大、经营风险可控的模式,下面以其中比较典型的稻田综合种养为例,介绍几种适合小农户的生态农业类型。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利用稻田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动物或鸭、鹅等水禽动物,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种养系统。这种生态种养模式不仅能够有效防除稻田杂草和防控水稻病虫害降低田间病害发生率,还能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提高稻米品质,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了稻田的种植养殖和生态功能。稻田综合种养是农业生产实践中较为理想的生态循环模式,稻田为水生动物养殖提供了天然饵料、空间氧气等良好的生活环境,水生动物的呼吸排泄为水稻光合作用提供了营养。稻田共生模式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以辽宁、宁夏等北方地区为代表的稻蟹共生模式和以湖北、湖南等南方地区为代表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最为常见[24],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生态学原理和经济效益,归纳后可见表1。据统计,全国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在2000万亩左右,不足水稻种植面积的5%。如果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翻一番,按亩均增收1000元粗略测算,将实现农民增收200亿元以上,这对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从表1可见,稻田综合种养能较好地提高小农户的收益,这种模式还通过购买饲料、雇佣劳动力等方式提高了周边农户的收入,增加了优质稻米和水产品的供应量,促进了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保障食品供应安全。生态循环系统的建立,使化学投人品的施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土壤肥力增强,改善了生态环境,使耕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与此同时,稻田综合种养投人成本较高,更需要绿色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如果技术服务支持力度不够,将很难使小农户对稻田综合种养产生足够的投入意愿。

二、农业院校帮扶小农户的可行性分析

具有帮扶能力的主体有很多,与企业或其他事业单位相比,农业院校是比较合适的帮扶主体,因为农业院校拥有更多技术、人才、信息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一,农业院校是研究现代农业的科研前沿阵地,拥有比较雄厚的科研力量,不少学校开设了生态学相关的专业,多数学校对常见的生态农业技术比较熟悉,它们还能及时了解生态农业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将实用生态农业技术传授给小农户,还能将反馈得到的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创造更多的实用科研成果;其二,农业院校拥有各专业背景人才,包括一些有丰富扶贫经验的教师,还有思维活跃、富有激情的大学生群体,他们都希望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帮扶,能够保证充分帮扶时间;其三,农业院校承办了很多针对农民的新型职业培训,能够更好地选择帮扶对象,了解小农户的帮扶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增强帮扶效果;其四,很多农业院校在地理上接近农产品消费市场,可更好地了解市场需要,为生态农产品的销售牵线搭桥,解决小农户比较普遍的农产品滞销问题[28]。由此可见,农业院校的帮扶手段更加全面,既能对生产管理进行帮扶,又能够帮扶产品销售,而且帮扶成本较低,能够实现更好的帮扶效果,正因为以上有利条件,再加上学校领导都对社会服务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因此农业院校具有帮扶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潜在优势。从发展环境来看,虽然社会各界一致看好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中国的生态农业面临技术体系不够完善、推广力度不够、组织建设力量不足等发展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把小农户纳入生态农业的研究体系,可以在多学科的融合、生态技术的优化、激励制度的设计、生态产业链的延伸等多个相关领域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农业院校帮扶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方案设计

一个系统的帮扶方案应包括帮扶目标、帮扶手段、实施步骤、保障措施、服务周期效果评价等内容,也是一个瞄准对象精准、帮扶措施到位、信息反馈及时的全面帮扶计划书,该方案通过定期、系统的帮扶活动,能及时发现小农户在项目选择项目规划、产品认证、市场预测等环节可能出现的“偏差”并提出改进措施,现将农业院校帮扶小农户初步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一)第一阶段是项目的准备与计划

在这个阶段,首先,项目小组将认真解读乡村振兴战略中对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目标、战略布局、实施路径,努力查阅相关文献,归纳可行的生態农业模式;其次是遴选帮扶对象,为了对帮扶对象进行精确瞄准,使高校优势资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对此应该制定一套公平、公正的遴选机制,对申请人的个人品德、事业心、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进行综合考察,遴选过程包括个人申请、基层推荐、现场答辩等过程,还可以从新型职业农民和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中选择优秀学员作为帮扶对象。为了提高帮扶效率、减少现场指导的成本,可以优先考虑相邻地区以及项目类型较为接近的小农户。确定帮扶对象之后,要对被帮扶地区进行调研,这些调研包括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条件和当地生态农业规划;调研之后,项目筹备小组与小农户初步讨论帮扶内容,拟定项目建议书,前期的资料准备和调研将为下阶段工作提供政策引导和行动指南。

(二)第二阶段是项目的执行与管理

帮扶小农户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完成的项目,需要正式的组织机构对项目进行规划,可由农业院校某行政处室牵头,成立帮扶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委员会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情况,选拔有业务能力和扶贫经验的专家组成团队成员,委员会负责整个帮扶活动的规划和协调,项目小组制定整个项目流程和全面帮扶方案,帮扶双方正式确定具体帮扶内容和帮扶形式,帮扶内容主要包括:政策解读项目规划、补贴申报等智力帮扶;灾害防治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包装设计等技术帮扶;库存运输、包装物流、宣传推广等信息帮扶。为了消除小农户的后顾之忧,可考虑联系一些果蔬批发市场或电商平台实现对产品销售的支持,双方还可协商如何使用现场诊断和远程指导帮扶形式;执行帮扶方案时,可将总项目分解为子项目,以季度为项目时间节点,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细分到具体的时间节点严格执行,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应定期向领导委员会汇报,对照项目建议书总结阶段经验,根据帮扶日志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反馈,对帮扶机制进行改良和优化。

(三)第三阶段是项目的验收与评估

项目小组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从成本、质量、时间、效益等指标评估和反馈帮扶效果,摸索一套适合农业院校师生和小农户结对帮扶的成熟模式,总结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建议,将典型案例和经验总结报告提交相关主管部门,实现帮扶经验的推广。

四、构建帮扶绩效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

基于目标管理的SMART原理,项目小组结合查阅文献、现场调研、专家意见,将帮扶任务转化成具体目标管理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成本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等指标,构建帮扶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可以监控帮扶工作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第一时间回复小农户的帮扶需要,增强参与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帮扶工作的科学性和持续性,照此思路构建的帮扶方案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为了科学、客观反映帮扶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成效,本帮扶方案应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经验推广等方面达到一些具体目标。建设生态农业需要熟悉生态农业实用技术、掌握必要管理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培养推广生态农业的研究生和建设生态农业的小农户是重要的研究成果,通过帮扶活动,项目组要实现生态农业技术改良或宣传推广的经验,通过学术论文和新闻报道的形式分享帮扶的成果,使更多小农户受到启发并加人建设生态农业的队伍,对于数量指标,本文主要考虑培养的生态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懂技术的小农户人数、撰写研究型论文和发表新闻报道篇数、技术改良或可推广的经验数量。

为了生产出真正的“安全农产品”,要强化小农户质量管理意识,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鼓励其开展安全农产品“三品一标”的认证,严格按认证标准进行生产过程控制,提高自身产品的品质;另外,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论文或投稿到市级以上的媒体,可使帮扶成果和经验得到更好的推广,也有利于更多的同行专家对项目的运行效果提出改良意见,本文选择安全农产品申报的数量、研究型论文和新闻报道发表级别作为质量目标。

任何项目都有生命周期,如果对项目的实施周期、产生成果的时间、产生效益的时间进行预测,科学合理地做出规划与配置投人资源,从而更快地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缩短专家的反馈时间,可以提前规避风险、减少意外损失。本文采用项目实施周期项目产生成果时间、项目产生效益时间和专家反馈的时间来评价时效目标。

从投入角度来看,建设生态农业有助于减少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投入,实现生产成本的节约;虽然高校帮扶小农户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但还是会发生一些交通、食宿、通信等现场指导成本和咨询专家的费用,这就要对帮扶活动成本进行预算,研究控制成本的制度,项目小组可以申报政府部门的课题筹措部分经费,不足部分可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后要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以便此类项目持续有效进行,此外还需考虑论文投稿和发表费用,因此采用农业投人减少比例、现场指导成本、聘请专家费用、论文发表成本衡量项目成本控制目标。

安全健康、绿色环保的农产品将帮助小农户实现更多的销售收入,如果用这些资金扩大生产,小农户可以积累更多后续发展的资本;为了让小农户从财政支农项目中受益,项目团队还可提供各项农业补贴信息,增强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信心,本文考察农民收入增加幅度和申报财政支农项目增加数量作为经济效益指标。

从社会目标来看,高校组建了专门指导生态农业的专家团队,促进了生态农业的推广,保持对社会的持续开放与服务,推动教师和研究生科研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还帮助小农户提高了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引导他们更加关注市场的变化,由此得到的帮扶经验可为当地农业部门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决策参考,社会效益主要考虑参与指导生态农业的专家团队数量、小农户培训的机会、向农业部门提供决策建议的次数。

发展生态农业将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减少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平衡、推动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多样性发展,为环境保护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和建设美丽乡村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将降低的农药、化肥、除草剂、农膜施用比例、优质安全农产品提高比例、有机肥投入增加比例作为环境效益指标。

帮扶项目涉及各方不同群體,其中最重要的是提供产品的小农户和购买产品的消费者,这两个群体的满意度评价是项目运行最终效果的重要指标;小农户的满意度来自帮扶的及时性、准确性、连续性;顾客满意度是对价格外观、口感、包装、便利性的综合评价,如果满意度指标顺利达标,将有利于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联系的渠道,培养稳定的消费群体,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工程,促进农村地区物流体系建设,因此将小农户对帮扶效果的满意度和消费者对购买生态农产品是否满意作为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

五、结论与建议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基于项目管理的思想,为农业院校帮扶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计了一套帮扶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帮扶绩效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为具体的帮扶活动提供了一套度量行为效果的“标尺”,使帮扶工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得到确认。帮扶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严密策划;还需要多方协作、密切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所设计的帮扶方案和相应指标还需要在实践中去修正和完善,才能使帮扶活动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这套模式是否适合推广的关键在于:农业院校、小农户和参与的顾客是否都能从中受益,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从而保障帮扶效果的可持续性。如果这种模式能够积累成熟的经验,还能推广到贫困地区,扶持当地的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将贫困地区的生态农产品直供城市消费者。通过全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简要结论和建议。

1.多方协作配合,才能共同构建帮扶体系

推广生态农业需要各种力量共同参与,我们认为,如果农业院校和企业工会、社区中心、街道办共同建立一个生态农业推广协会,高校负责技术支持和产品质量把关,社区和街道负责产品推广和消费者反馈,政府负责协会内部的协调,这种吸引民间力量宣传和推广生态农产品的模式,将对现有的生态农业推广模式作出有益补充,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整合优势资源,根据需要进行精准帮扶

农业院校在帮扶项目开始之前,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整合最优质的教师资源,在生态农业项目选择,项目规划、措施管理、帮扶成效等环节进行精准分析,根据小农户的實际需要展开有针对性的帮扶,特别是对产品的认证和销售环节进行精准到位的帮扶,才能保证帮扶的精准性和实际成效,增强小农户建设生态农业的内在动力,协助小农户实现真正的生态转型。

3.坚持理念引导,实现长效机制建设

要真正把理念变成行动,并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应该总结出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系统借鉴其他国家的建设经验,如日本采用注册制的生态农户、支持生态农产品的销售、促进生态农业技术进步和推动消费者理解等措施[29],就有效激励了农户和消费者自发投入到生态农业的建设,如果各种力量都汇集成合力,小农户就能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激励下,真正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该项目的普及也有利于提高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供给,让参与帮扶的市场消费者受益,只有更多的社会公众去信任、支持生态农产品,才能培育稳定的生态农产品消费群体,解决好了市场问题,小农的绿色发展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陈定洋.小农户如何“衔接”现代农业发展[N].安徽日报,2018-01-16(006).

[2]林远,高伟.我国将制定“小农户振兴”专门扶持政策[J].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2018(6):12-12.

[3]王晓毅.小农户的优势如何发挥?[N].北京青年报,2017-11-12(02).

[4]Dev, S. Mahendra. Small farmers in India: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Indira Gandhi Institute ofDevelopment Research,June 6-7,2012[ C].Mumbai Working Papers,2012.

[5]SarapK.Factors affecting small farmersaccess to institutional credit in rural Orissa,India[J].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990,21(2):281-307.

[6]PostelS,PolakP,GonzalesF,etal.Drip irrigation for small farmers:A new initiative to alleviate hungerand poverty[J].Water International,2001, 26(1):3-13.

[7]Furman C A, Papavasiliou F. Scale and affect in the local food movement[J]. Food,Culture& Soci-ety,2018:1-16.

[8]Reardon T,Timmer C P,MintenB Supermarket revolution in Asia and emerg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include small farmers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2, 109(31):.12332-12337.

[9]李克强.李克强谈“互联网+农业”:让亿万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更好对接[EB/OL].[2018-07-16]http://www.gov.cn/guowuyuan/2018-06/29/content_5302242.htm.

[10]韩俊.返乡创业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N].学习时报,2017-02-20(01).

[11]叶贞琴.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N].农民日报,2017-12-16(01).

[12]屈冬玉.以信息化加快推进小农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7-06-15(07).

[13]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6):1015-1021.

[14]张燕,张进.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困境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8-60.

[15]温铁军,董筱丹,石嫣.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基于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88-94.

[16]陈雪.农户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路径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7(6):79-82.

[17]于法稳.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动因、核心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8(5):19-34.

[18]高波,王善平.财政扶贫资金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5):86-89.

[19]李金才,邱建军,任天志,孙贝烈,郭继业.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功能与效益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46-50.

[20]杨建强,张显,张勇,马建祥,李好,张绩.我国北方地区小麦—西瓜—棉花—蔬菜高效节能生态模.式[J].北方园艺,2015(21):216-218.

[21]王立刚,屈锋,尹显智,邱永洪,黄德卿,陶敏诗.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标准化建设与效益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5):1283-1286.

[22]林孝丽,周应恒.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实证分析——以南方稻区稻—鱼模式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3):37-42.

[23]王紅彦,王飞,王亚静,樊丹,孙仁华,冯海平,毕于运.南方水网地区“莲虾共作”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一以湖北省鄂州市峒山村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2):143-148.

[24]李嘉尧,常东,李柏年,吴旭干,朱泽闻,成永旭.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J].水产学报,2014(9):1431-1438.

[25]高光明.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1-120.

[26]马义军,张鸣.浅析稻田养鳅关键技术措施及效益分析[J].中国水产,2016(6):94-95.

[27]仲凤翔,王艳,何永垠,薛根祥,吴和生,王国平,郜微微,陈松.稻田综合种养典型模式效益与配套关键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8(6):250-252+340.

[28]冯永财高校图书馆与贫困地区基层图书馆对口帮扶机制研究一以陕西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6(7):1-7.

[29]郭曦,齐皓天,钟涨宝.日本第四次修订《食品、农业和农村基本法》及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7):169-176.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lping Small

Farmers to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ian Wei Yang Liang Xiang Pingan

(Business Schoo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410128)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current weak position faced bysmall farmers is widely concern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path and promotion strategy forsupporting smallholders development, the author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policy background forsupporting small farmers, and secondly illustrates the suitable eco-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or smallfarmers and sums up th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n we builds an implementation programmeto carry out the assistanc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upport system. Finally, it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help small farmers to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is model advocates more participations of social forces in promot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 which will provide a reliable source for the suppl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for urban residents ,and can also provide valuabl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upcoming “small farmer revitalization” support policy.

Key words:small farmers;ecological agriculture;model

猜你喜欢

小农户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适合小农户的滴灌自动控制系统的推广应用
“小农户”与“大市场”
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生产效率的比较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