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成性评价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中的应用

2019-09-10赵丽琴庞学慧崔宝珍武文革

高教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成果导向课程目标形成性评价

赵丽琴 庞学慧 崔宝珍 武文革

摘 要:近年来,高校基于成果导向教育,对课程的评价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工程认证为背景,制定了互换性及技术测量课程的三个课程目标,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直接评价包括六个环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验、期末考试、随堂测试、项目答辩;经课程组讨论对每个环节进行权重划分,然后用间接评价的问卷调查验证了该评价体系。以4个班四种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得出:该评价体系合理、有效,有利于实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成果导向;形成性评价;课程目标;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1-0108-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results-oriented education hav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the author has formulated three curriculum objectives of interchangeability and technical measurement courses. Combined with the course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conten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formative evaluation system with the aim of student-centered, result-orient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e evaluation consists of six links: classroom performance, after-school assignments, experiments, final exams, quizzes, and project defenses; each section is weighted by the course group discussion, and then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validated by indirect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s. Comparing the four teaching methods of four class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changeability and technical measurement course teaching.

Keywords: outcomes-based education; formative assessment; curriculum goal; evaluation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一、概述

为了迎接新工业革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战,人们更加关注教育投入的回报与实际产出的现实需要,即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1]形成性评价是实现成果导向教育的基础环节。在高等教育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是衡量课程改革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笔者所在互换性及技术测量课程组近年来对教学进行改革,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即改变单一考核模式,改为利用课堂情况、随堂测试、课后作业、实验、项目汇报、期末考试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考核,使教学过程实时反馈,教师按照需要采取适当的修正措施,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互动性。

二、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基本理论基础

按照评价的目的不同,课程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高校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评价通常采用后两者。

形成性评价由斯克里文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首先提出,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的评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经常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关教学进程的信息,可以使学生和教师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按照需要采取适当的修正措施,使教学成为一个“自我纠正系统”。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目前高校主要采用这种方式,即一个学期结束后考试成绩作为该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方式只能作为评定学业成绩的依据,不能达到教师“教”和学生“学”持续改进的效果。

三、基于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

课程组依据专业工程认证的要求,对互换性及技术测量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确定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设定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体系。

(一)课程定位及课程目标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将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系列课程紧密地联系起来,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如何进行几何参数的精度设计,即如何通過有关的国家标准,合理解决产品使用要求与制造工艺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运用质量控制方法和测量技术手段,保证有关的国家标准的贯彻执行,以确保产品质量。

课程目标包括:1. 掌握工程图纸中尺寸精度、几何精度、表面结构的理论知识及零件间配合关系的表达方法;2. 能够结合机械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知识,对复杂机械结构的零部件及其配合进行精度分析与设计,并在工程图中做出规范的表达;3. 能够正确设计和使用量规及通用计量器具完成中等复杂机械零件的尺寸精度、几何精度、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对零件精度及合格性做出准确的评价;设计过程中要具有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互换性技术测量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主要包括四大模块:互换性的基本理论、精度设计(尺寸精度、几何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基础及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滚动轴承与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设计。[3]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采取多种形式教学,实践了“知识体系+项目实训”教育体系,贯彻“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并重的思想,在课程的各个阶段有机地编排相应的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综合的设计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教学

采用提问式和随堂测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内容选择课上讲解的主要内容,有利于老师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这种方法较费时,老师需在备课时做好准备,比如提前把测试题输入PPT或录入雨课堂中。

2. 增加习题课程教学

摒弃课后作业中的简答题,选择要求学生动脑动手的题目。通过作业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难点。批改完作业后,老师要对作业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课上讲解。为了避免同学互相抄袭作业,可以出不同的作业,但老师出题比较费时,只适用于班容量较少的教学。

3. 实验课程

要求学生分组测量并分享实验心得,在实验过程中得到能力的训练,比如长度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齿轮精度测量等。

4. 项目训练

选择典型案例进行综合知识训练,如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工程图并完成公差设计与标注,学生分组完成,老师点评。另外随着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活动在我校的推进,我们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项目,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机械图样,这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全面训练和提高。

另外教师将一些在教室中不能实现的过程,用微视频或录像等方式来演示,如各种几何误差的测量等,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加大。

(三)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分析

课程组在设置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时,以课程目标为主线,强调“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求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由于学生基础水平、适应能力等条件以及学习本身的复杂性,许多因素对这些环节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理不完全清楚,因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具有不确定性。鉴于此,本研究对学生的评价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

直接评价是直接评测学生能力达成程度,对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验、期末考试、随堂测试、项目答辩这几个环节分别打分,经过课程组老师讨论得出这六个评价环节对三个课程目标的比例权重,并由公式Mk=∑(Ai×Bj)计算出六个环节对该课程评价的权重,见表1。

间接评价是教师通过微信的“问卷星”功能开展问卷调查,围绕课程目标和学习效果共设计了12个问题,通过学生的选择定性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再将其量化。

研究分析的内容有:1. 比较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的结果;2. 将4种教学方式进行对比;3. 选择更适合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评价方法。

四、评价体系的应用

(一)应用对象

本研究以各种评价环节为指标,选择了一本试验班、一本普通班、三本试验班、三本普通班共四种教学班型进行比较。课程结束后,统计四种教学班型的各种考核环节评价指标值,各环节实际平均成绩汇总,见表2。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主动学习调查表”由课间的调查问卷表统计,由定性转化为定量,得出数据,见表2最后一行。

(二)结果分析

两个普通班未考察随堂测试、项目汇报这2个环节,每个评价环节对该课程的权重沿用前几年的权重值,见表1;将Mk与Sk加权平均,得到每种班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见表3。根据评价判据,如果F环节法?叟60,则课程总目标达成。

由表3可以比较这四种班型,前三种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水平相近的目标达成度差异很大;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的分值趋势一致,说明这6个环节的评价与调查问卷的定量值相比,适应程度较高;同时说明了这种直接评价方法是客观的,而且加入形成性评价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明显的提高,一本试验班86.44,一本普通班73.67。

(三)优势分析

形成性评价中加入“随堂测试”环节,借助微助教等教学软件,采用小测、启发式问题等方式,快速检测学生是否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如公差原则、配合等基础知识,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从而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也让学生进一步明晰所要求掌握的内容。

形成性评价中加入“项目答辩”环节,选择适合学生动手参与和探索的课题内容,如圆柱度的测量、减速器配合精度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使过程性评价更加具体和客观。这也正是新工科教育的出发点的目标。

五、结束语

运用形成性评价系统来评价教学效果,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及时知道自己的不足,逐步改进,并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能力。

1. 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靠期末考试和课堂情况的考核方式,实现形成性评价,课内学习、课外自主学习、互助讨论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体系,推进教学的有效改革。

2. 实施形成性评价必须明确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及评价项目,划分出学习单元和具体课程,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其目的是:通过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已经达到阶段目标、程度如何,从而肯定已有的发展成就,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矫正处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不断改进,实现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朱泓,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6.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区别[EB/O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23941049563988147.html,2018-7-9.

[3]庞学慧.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M].電子工业出版社,2015.

[4]杨莹,代靖华.论案例式教学模式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51):152-153.

猜你喜欢

成果导向课程目标形成性评价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高校概率统计课程OBE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职计算机教育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软件技术专业成果导向课程设计
基于高职成果导向教育的行动学习模式构建
中药分析综合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实践
论形成性评价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