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双创”教育及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9-09-10姚振关硕

高教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参与意识双创实践能力

姚振 关硕

摘 要:随着各高校对“双创”教育认识的加深,“双创”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面对目前各高校在推进“双创”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文章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角度入手,分析问题并对“双创”教育及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双创”;参与意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1-0035-03

Abstract: With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ollege education.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idea of student-orien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study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ability training mod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sciousness of participation; practice ability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迅速上涨,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同时,也遇到了巨大的发展瓶颈。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中国教育层次历史性的突破,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我国高校发展和改革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几个月后,又将其写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予以推动。同时,国务院也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若干文件,支持“双创”教育。

在迎来新一轮“双创”浪潮之际,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必须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高校也必定是创新创业的桥头堡。并且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了社会职能分工的进一步精细化,从而也更大程度的拓宽了社会各界创业渠道,并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服务领域,从而给高校“双创”教育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依托网络技术、新媒体的发展,高校“双创”教育也变得更加普及。

“双创”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双创”教育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及创新驱动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在国家大力发展“双创”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内各高校纷纷开始推进落实“双创”教育。但目前“双创”教育参差不齐,问题众多,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对“双创”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刻不容缓。

一、目前国内“双创”教育模式下,学生反映出的问题

(一)学生的“双创”认识理解片面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具有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高校学生的“双创”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但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学生对“双创”理解过于浅显的问题。在大多数学生的认识中,创新即代表着发展、钻研各专业的前沿技术,创业即投身大学生创业,并认为“双创”与自己未来规划没有太多联系。导致高校学生的“双创”参与意识不高,且即使高校投入大量精力开展“双创”教育,其成效也会大大降低,由此可见,目前解决学生对“双创”的认识误区刻不容缓。

同时我国大多数高校内存在把“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现象,相比较而言,高校更重视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甚至出现以就业率来衡量“双创”教育的现象。并且“双创”教育往往以第二课堂或是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师资力量也远不如必修课程,给学生造成一种“双创”教育不重要的误区,加深学生对“双创”的片面理解。

(二)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双创”教育,绝大多数高校都開设了相关的“双创”教育课程,各种形式课程涌现,但大多课程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以及“双创”素质提升有所忽视。例如: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开设类似《创业基础》的课程,并邀请众多创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以此丰富“双创”教学的课堂内容,营造高校“双创”氛围。面对这些课程与讲座的安排,学生的反馈却并不理想。

在学生对“双创”教育看法的调查中,有学生讲到“讲课是讲课,创业是创业,课上讲的几个要素,几个步骤都能明白,目标计划也有了,但就是步子不知道怎么迈出去,迈向哪里。“怎么迈”,说明了“双创”教育在实践教学和素质提升还有所不足,需知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判断、决策、组织、执行等能力也同样重要,这些往往都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学习。“迈向哪”,说明各高校在“双创”教育的配套设施与相关政策上参差不齐,无法给学生实践的平台与空间。

(三)学生的“双创”参与意识较低

除“双创”教育课程,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起到重要作用。在调查中,学生对于参与各类“双创”活动的目的,给出了很多答案。其中因为学校要求、课程安排等,因学校规定参与的占一部分,因竞赛、项目获奖可以带来奖励或加分的占一大部分。由此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对于“双创”有一种带有目的性的,为了参与而参与的现象,并不是因“双创”本身。

这种心态下,常常出现学生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学习与提升,就好比考试过后只关心成绩,而不问题目对错与原因。这种看似积极参与“双创”活动的背后,学生实际的收获与提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且可以做到积极参与“双创”活动的只有部分学生,还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在校内“双创”课程中,基本是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去完成:上完课程就可以,其余的竞赛、项目都与他无关。

这两类现象都足以说明,目前各高校中还存在很多学生对“双创”教育不理解、不参与的情况,“双创”意识较低,急需培养提高。

二、“双创”教育及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一)以兴趣为导向,参与意识培养从大一入学抓起

目前,各高校对学生进行“双创”教育大多是从大二学年开始。因为学生进入高校一年后,已有初步的知识积累以及技能的锻炼,可以参与进“双创”类比赛或项目。因此,许多高校将“双创”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大二学年。此时的学生或许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及能力,但是目前制约“双创”教育推进的,相比学生素质而言,学生的“双创”参与意识,其实更为关键。

对于学生“双创”参与意识的培养,大一学年是黄金期。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是好奇心与发散思维最为强烈的阶段,也是受专业知识与毕业就业影响最小的阶段。同时,这段时间中,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最为充裕,上进心也是最为高涨。因此,在这个黄金期中,学生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热情,相比于其他时间段,对于“双创”更愿意去主动接受。

各高校在开展“双创”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需要以兴趣为导向,适当结合专业内容进行意识教育。并且,所讲内容不应过于深入,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同时辅以“双创”类竞赛介绍、优秀高年级学生分享“双创”经验等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努力向榜样看齐。高校后期也可定期组织如头脑风暴、创业交流会等活动,不断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以需求为导向,落实“双创”教育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

落实实践能力培养,首先需要高校清晰定位“双创”教育的目标与意义。“双创”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具有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其精髓在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双创”教育不能与就业教育混为一谈,也不能将“双创”分离出来空谈,还需将“双创”教育与专业和就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专业与就业教育成为“双创”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

其次要创新和改进“双创”教育模式,健全实践支撑体系。如何创新与健全,关键在于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以及在以往实践中暴露的问题都是我们急需解决完善的。课程方面可以尝试增加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如:学生对创业迷茫,可针对开设创业初期心理问题应对课程,学生在创业中表现出技能欠缺,可针对开设团队组建与管理、领导力与决策等学生在实践中急需的课程。同时课堂形式也不局限于传统课堂,合理利用新媒体,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环节,提供个性化教育等。同时各高校应完善“双创”相关鼓励政策,建立“双创”实践基地,项目孵化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以保证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实践学习。

学生层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研究,以竞赛课题入手,对优秀项目进行指导和扶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可提供相应经费支持,并主动帮其配置企业导师,指导其撰写创业计划书等基本内容,对实施创业计划提供一定帮助。鼓励学生主动加入教师科研项目,担任科研助理等职务,培养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

(三)以项目为导向,导师引导思考胜过传授知识

上文提到除“双创”教育课程,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对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其也是目前各高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在这里面,导师应该扮演何种角色,需要起到何种作用?下面以一个例子说明目前各高校导师,最常见的两种指导方式。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面简称“国创”。在对“国创”项目申报情况的调查,以及在“国创”十周年年会上与各高校老师和老师实际交流,得到目前“国创”申报项目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导师课题为基础,从中分离出一小部分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作为新的小课题进行“国创”项目申报。二是由学生自主提出想法和计划,导师帮助指导和完善,再进行“国创”项目申报。在这其中发现,第二类自主想法的学生,参加“双创”竞赛的热情与项目质量,明显高于第一类学生。

暂且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先讨论两种类型中,导师的不同指导方式。第一种类型,导师课题,导师对于项目熟悉,往往会提前给出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完成的范围,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和实践,这种形式较为“被动”。第二种类型,学生想法,大多是在学生自主实践中遇到问题,再去询问导师,导师提供思路,学生继续学习并实践考证,这种形式较为“主動”。两种形式下,导师虽然都是指导,并且学生在其中都经过实践,但是第二种类型在过程中明显多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探究,而非直接拿起导师思路。

这里可以把第一类型称为传授知识,第二类型称为引导思考。在今天的“双创”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引导思考明显胜过传授知识。各高校在今后的“双创”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的申报中,也应鼓励学生尽可能以自主选题参与其中。

三、完善高校“双创”教育,为学生实践保驾护航

(一)加强营造高校“双创”氛围

“双创”教育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仅靠几门“双创”教育课程,几场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双创”教育是一个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持续过程,应当保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观念,以学生的需求作为“双创”教育的导向。而现在高校大多存在“双创”教育自上而下,迎合政策而施行,出现“双创”教育“不接地气”的情况。“以学生为本”就要从基础做起,让“双创”落地,增强高校整体“双创”氛围,让积极投身“双创”的学生不再有少数人的感觉,让更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到“双创”,消除“双创”与自身无关的观念。

“双创”氛围的营造中不能单打独斗,除做好高校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各专业的配合外。还要利用好各类双创竞赛,将其打造为实践平台,在比赛提升和锻炼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组织好在“双创”有所成绩的优秀学生或学生组织,多开展具有“双创”意义的校园活动,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学生中进行正向“双创”引导;抓住高校周边地区企业或政策优勢,如京津冀经济圈,引入企业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等,通过信息、人才、资金、政策等资源的流动,从而实现,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共同推进“双创”教育,营造更好的“双创”氛围,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乐于创新、勤奋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二)加快完善高校“双创”实践平台建设

“双创”教育重在实践,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刻不容缓。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设有“双创”实践基地,项目孵化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但其中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仅有设施,缺乏对应完善的管理体系与运行模式。二是实践基地与校外企业合作程度较低。三是过于强调创业元素,导致“双创”实践与专业脱节。其中前两个问题在各高校大力推进“双创”教育中已有所改善,但第三个问题仍存在许多高校之中。

“双创”教育不应仅靠各高校中的就业创业部门支撑,高校中的各二级学院应该在整个“双创”教育中扮演起排头兵与主力军的角色。“双创”实践平台的建设要依托各二级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与服务,争取学生在“双创”实践中有更大的收获。

各二级学院在推进“双创”教育中,可以与科研相互联系,在科研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为培养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打下基础。同时要提高专业实习的质量,在实习中联系“双创”教育,将实习的实践价值最大化。并且各二级学院与学生接触紧密,在开展新生“双创”教育活动中有天然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学院下各学生组织与优秀学生的引导作用,既完善了实践平台的建设,也达到了培养新生“双创”参与意识的目的。

(三)加速建立高校“双创”导师队伍

目前高校“双创”导师队伍建设薄弱,多表现在,目前“双创”教育导师多是从事经管类研究导师担任,缺少专业的从事“双创”教育的老师,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与分析学生创业问题与创业心理等方面继续提高。其他方面,如:从事专业(学科)教育的老师对“双创”教育参与程度较低,对外聘企业导师质量把关不够等问题,同样制约着高校“双创”教育的推进。

各高校应大力支持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外聘具有一定授课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同时严格外聘企业导师的聘请标准,保证外聘企业导师的专业性及较高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与不同专业的特点,培养符合高校自身需要的专业型“双创”教师,规范授课培训,编写统一教材与课程,将“双创”教育规范化,授课教师专业化。

综上所示,高校推进“双创”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与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双创”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应重视实践教学,将“双创”与专业和就业有机联系在一起,让专业与就业教育成为“双创”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

同时高校“双创”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进从实际需求出发,着重实践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本篇从目前国内“双创”教育下,学生反映出的问题为源,提出以兴趣、需求、项目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同时对完善高校“双创”教育建设,给出了三方面建议。希望本文能为今后“双创”教育改进提供一份参考。

参考文献:

[1]宋平.“双创”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探讨[J].许昌学院学报,2016,35(4):146-149.

[2]周刚,陈洪伟.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6(8):109-112.

[3]马永斌,柏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4]孙保营.“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局及破解[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1):24-30.

[5]丁智学.大学生双创教育与训练实践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 2017(11):17-19.

[6]林涛,韩凤琴.高等院校“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7(14):142-144.

猜你喜欢

参与意识双创实践能力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乐山市五通桥区“双创”五通桥在行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数学课教学中学生良好参与意识的培养
浅议初中数学体验式教学学习法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