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2019-09-10毕小伟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1期
关键词:鸬鹚渔人小节

毕小伟

顾美云老师是江苏省首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虽已退休多年,但至今仍然带着一批年轻的后生耕耘在语文教学的田野里。感念名师,回味经典,让我们一同赏析顾老师20世纪80年代执教的《鸬鹚》一课的教学艺术,从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和前行的力量吧!

一、课堂回放

(一)复习导入,引发探索

师上一堂课,我们学了第一段课文,谁来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

师他背得很有感情,你们听了总的感觉是什么?

生我感到小湖是那么宁静,那么美丽。

生我感到傍晚的渔村是那么幽静,平静的小湖充满诗情画意。

[赏析:教学的艺术往往表现为教师以怎样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背诵,然后谈听后的感受,这样的旧知复习显然是艺术的。]

师说得好。(板书“静”)课文是抓住哪几样主要景物写出小湖平静和美丽的呢?

生课文写了三个方面:一是平静的湖面,二是悠然自得的渔人,三是列队待命的鸬鹚。

(板书:湖面、渔人、鸬鹚。)

师归纳得很好。从这里,你们能看出下面要写什么了吗?

生我想,渔人静坐船尾,鸬鹚列队待命,这是捕鱼前暂时的平静,接下去会写渔人用鸬鹚捕鱼了。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请你读一下课文后第二题。

[赏析:巧妙利用旧知的复习,让学生大胆猜测新知,以阅读主体的姿态主动介入新一轮学习活动。]

(二)文本解构,学会探索

师渔人用鸬鹚捕鱼,课文是分哪几步写的呢?我们来请几个同学读读课文,读完后,用概括的话把意思说一说。

生(读第二小节)这一节写了渔人用竹竿在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钻进水里捕鱼了。

生(读第三、第四两节)这两节写鸬鹚捕鱼,渔人收鱼。

生(读第五小节)这一节渔人在慰劳鸬鹚。

师这样看来,渔人用鸬鹚捕鱼分几步进行?

生(齐)分三步进行。

师我们先研究第一步。渔人是怎样把鸬鹚赶下水的呢?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第一要注意渔人的动作,第二要看清湖面的变化。

(播放鸬鹚捕鱼录像。)

[赏析:这里的录像播放非常必要,作用有三:一是弥补学生生活经验之不足;二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三是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师渔人拿着竹篙向竹排上这么一下。(演示“抹”的动作)课文中用了哪个词?

生课文中用三个“抹”字。

(板书“抹”。)

师“抹”是什么意思?在课文里又表示什么呢?

生“抹”就是“擦”。渔人用竹篙这么一抹,(边说边演示)就好像向鸬鹚发出了下水捕鱼的命令。

生她回答得很好。渔人一下命令,一只只鸬鹚便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板书:钻。)

师这么一下,(再次演示“抹”的动作)你们觉得渔人的动作怎样?

生他的动作十分麻利,动作经验很丰富。

师动作能讲丰富吗?

生噢,我说错了。应该说经验丰富。

师这里为什么不说“赶”呢?

生竹篙一抹,鸬鹚就下水,这说明渔人把它们训练得很听话。

生如果用上“赶”字,我们就会感到鸬鹚下水捕鱼是被迫的,它们怎么会甘心情愿为渔人捕鱼呢?

[赏析: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文本中的语言,尤其是那些出乎常理的用词。抓住这些词语进行推敲玩味,品出一番情致和理趣——不仅要品出字面意,还要品出言外意。顾老师独具慧眼,抓住一个“抹”字,通过比较推想,引导学生体会隐藏在“抹”字背后的丰富意蕴,由物及人,品味出渔人捕鱼的丰富经验。]

师对啊,这个“抹”字用得多恰切。渔人这么一抹,湖面起了什么变化?

生鸬鹚扑扑飞下去,平静的湖面显得不平静了,但显得更加美。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读,抓住有关词语体会体会。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

生作者用了“扑扑”这个动词,写出了鸬鹚下水的样子美。

师“扑扑”是讲样子的吗?

生喔,不。这是水鸟下水的声音。但在录像中,我看到了鸬鹚扇动翅膀飞下水,样子是很美的。还有“粼粼”和“跳跃”,作者把波纹和浪花写活了,写美了,给人以美的感受。

师你用录像中看到的镜头,帮助理解词语,很好。

生我觉得刚才她讲得很好,只是“粼粼”这个词没有讲清。这里指夕阳的柔光照着湖水泛起的微小波浪,发出一闪一闪的金色,显得非常美丽。

生还有“柔光”一词用得很好,因为是傍晚的阳光,非常柔和。我还认为“荡”字也用得好,写出了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

生“浪花在跳跃”这是拟人句。花是美的,浪花就更美了。荡起波纹,浪花跳跃,这些都是渔人赶鸬鹚下水时,湖面的美景。

[赏析:抓住“抹”字,串起了整段的教学;赏析“抹”字,则是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示范。学生由此得法得趣,收获就大了。]

师你很会读书。竹篙一抹,鸬鹚下水,小湖的景色更美了。谁能想象一下水下的情景呢?

生湖水中,这些水鸟睁大锐利的眼睛,在寻找、追赶灵活的鱼儿。

生鱼儿四散逃窜,但鸬鹚在水中钻行得快,不少鱼儿被鸬鹚咬住了。

师鸬鹚下水,水面上一片欢跃情景。我们要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学生齐读第二小节。)

师刚才大家想象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鸬鹚是怎样捕鱼的。鸬鹚捕到鱼后,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看录像时要注意什么?

生我想看看渔人究竟是怎样收鱼的。特别要注意渔人的动作。

[赏析:又一處匠心独运!让学生想象水下的情景,多么巧妙的设计!此时,学生就像是读童话,做游戏,他们的情感在跳动,思维在跳跃。而在环节转换间,顾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需要,不时地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主动思考的习惯。]

(播放捕鱼、收鱼的录像。)

师请哪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渔人是怎样收鱼的,你来吧!(一生上讲台)你是渔人,一只鸬鹚钻出水面,你收鱼吧!(学生演示“抓”“挤”的动作)你为什么要“抓”和“挤”呢?

生因为我看到鸬鹚的喉囔里粗粗的,我想,这只鸬鹚一定捕到鱼了,便一把抓过来,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

(该生又演示“甩”的动作。)

师你又为什么把鸬鹚一甩呢?

生这么一甩,鸬鹚又可下水捕鱼了。

师你们看,这渔人的动作怎样?

生渔人动作很麻利,她收鱼很有经验。

生她的动作十分熟练,倒像个真正的渔人呢!

师我们看看书上写渔人收鱼用了哪几个动词?

生就是她演示的三个动作“抓”“挤”“甩”。

(板书:抓、挤、甩。)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录像中看到的鸬鹚捕鱼的镜头,边想边看老师板书并画箭头。

(板书“钻进、钻出”并画箭头。)

师渔人用鸬鹚捕鱼的经过看出来了吗?

生我看到这三个箭头,眼前又好像出现了鸬鹚捕鱼、渔人收鱼的情景。

[赏析:这个环节的常规教法,是让学生用笔圈画出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然后通过表演朗读等手段来体会渔人忙碌的情景。而顾老师在教学的细节之处下足功夫,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说出这些动词背后的目的,再揭示动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学生脑海中留下的是语言,是画面,是人物的形象。]

师课文第四小节写什么?作者为什么写这节呢?

生因为第三小节写一只鸬鹚捕鱼,第四小节写很多鸬鹚捕鱼。

生从“不断”这个词可看出第四小节是概括写,而第三小节是特写镜头。

生也可以说一个是写“点”,一个是写“面”。

师那么,渔人“忙不过来”说明什么呢?

生鸬鹚捕鱼很快,不断钻出水面,它们都想争功劳。

生这个渔人经验十分丰富,是捕鱼能手,但仍忙不过来,说明鸬鹚也是捕鱼能手。

师你分析得很好。你们想想渔人这时候是什么心情呢?

生他虽然忙不过来,但心里一定乐滋滋的,因为舱里的鱼儿越来越多了。

生这是渔人的丰收之乐。渔人丰收了,他定会犒赏鸬鹚。

[赏析:顾老师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文感;不仅引导学生学语言,还引导学生学写法。没有对语文学科性质如此深刻的理解,是很难达到如此境界的。这个片段,还让我们再次欣赏到顾老师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艺术——前面是巧用学生提问,这里则是运用情感体验。]

师对。渔人什么时候喂鸬鹚呢?请大家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五小节)他怎样喂的呢?再看一段录像,注意渔人的动作。(播放录像)谁能把看到的情况说说,用上恰当的动词?

生渔人先解下鸬鹚脖子上的绳子,接着从舱里捡条小鱼,然后抛向鸬鹚。只见鸬鹚用长嘴巴接住小鱼,高兴得直拍翅膀。

(板书:捡、抛。)

生鸬鹚叼住小鱼,一口就吞了下去,它们太辛苦了,太饿了。

生我想,渔人慰劳鸬鹚,是想让它们下次捕鱼再卖力些。

[赏析:语言学习应该体现从理解到运用的实践过程。这里,让学生根据画面来选择合适的动词描述,体现出顾老师对语言学习的科学训练梯度。]

(三)抓住联系,整体建构

师对啊,那么从写作上看,作者为什么写第五小节?

生渔人喂食,这是捕鱼过程的一个部分,这样,内容才完整。

师渔人用鸬鹚捕鱼,分三步:一是鸬鹚下水;二是鸬鹚捕鱼,渔人收鱼;三是渔人喂食。平静的湖面出现了动态美,渔人满怀丰收的欢乐之情。捕鱼后,湖面又是什么情景呢?(板书:静。)请大家读读书,想想哪些地方的景色与前文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赏析:继续关注写作训练,从文本的整体观着眼,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

(学生齐读第六、第七两小节。)

生课文最后写天色,前面已写过三次天色。第一次是“夕阳照在湖面上……”,(投影字幕,学生齐读句子)第二次是“湖面上荡起……在夕阳中跳跃”,(投影字幕,学生齐读句子)第三次是“岸上炊烟四起……”。

(投影字幕,学生齐读句子。)

师写了四次天色,说明了什么呢?

生天色由亮变暗,说明时间越来越晚,文章是按时间变化写的。

生文章写了湖面景色变化。先是湖面静得像面镜子,后来荡起波纹,浪花跳跃,最后留下水纹,恢复平静。

(板书:静、动、静。)

生文章中,对鸬鹚的描写,前后也有联系。捕鱼前列队待命,捕鱼后又像士兵站在船舷上。

(投影字幕,学生齐读句子。)

生渔人先是悠然自得,再是忽然站立,赶鸬鹚下水,然后是忙着收鱼,最后是写荡桨回去。

(投影字幕,学生齐读句子。)

师渔人在这景色优美的小湖上捕鱼。(板书:景色美)捕鱼前,悠然自得;捕鱼时,既忙又乐;捕鱼后,满载而归。这些都写出了渔人什么心情?

生反映了渔人的喜悦之情,这是渔家之乐。

师(板书:渔家乐)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全文。(学生齐读)回去后把全文读熟,把第二、三、四小节背下来,并完成课后填空题。下课。

[赏析:教学至此,应该是回归整体,进行意义建构。如何建构文本的意义?顾老师的教学为我们传递了值得借鉴的做法。她抓住文本意象的前后联系,从四次天色的变化、湖面的动静变化、鸬鹚的动作变化以及渔人的内心变化来做整体性建构。建构不是教师做单方面的提炼,而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式意义建构。这样的建构才是有意义的,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主动纳入自己原有的结构体系,引起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二、我的感悟

从教学内容来观课,就是要看学生在一堂语文课上究竟得到哪些收获,教师所教的知识是否已经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能否全过程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獲得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和提升。这是新课程赋予语文教学最大的变化和看点。那么,顾老师的学生,在《鸬鹚》这节课上获得了哪些发展?

(一)语感得到培养

顾老师的语文教学强烈地体现出语文学习的本体,即语言的学习。比如,抓住文中体现渔人丰富捕鱼经验的“抹”“抓”“挤”“甩”等几个动词,先让学生看录像进行直观感知,然后咀嚼玩味,体会词语背后的隐含意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语言文字的教学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的复现,而是体现一个渐进式的训练和提升过程。比如,重点在“抹”字上示范引领,再拓展到“抓”“挤”“甩”的方法迁移,最后放手到“捡”与“抛”在情景中的选择运用。在这样层递式的教学进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实现了简简单单学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学科本位目标。

(二)文感得到关注

语文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在继续加强语感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文感的培养。显然,在遵循作者写作思路的基础上,顾老师引领学生关注文体构成形式,从天色、湖面、鸬鹚到渔人等多个方面进行立体式建构,并试图建立认知内容的内在联系。即使是在逻辑段的教学中,也始终体现对写作顺序的关注,切实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章法、段落构成等文章形式的意义建构。

(三)情感得到同构

在顾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文本语言,很自然地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体会到江南人勤劳聪慧以及生活的情趣。而这些人文意蕴的获取,教师没有做理性的阐释,相反都是在言语学习中自然获得的。它为我们如何处理好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对辩证统一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示范,科学地阐释了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体性理念,那就是以学习文本言语为本体,去建构言语和意义、言语和生活、言语和生命的内在关系。它也为我们加深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体系等提供了最好的范例。

猜你喜欢

鸬鹚渔人小节
A Greedy Story
快把我哥带走
眼里只有鱼的鸬鹚
眼里只有鱼的鸬鹚
渔人的故事
打渔人
鸬鹚王
鸬鹚与鸭子
节节草的秘密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