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博物馆藏明代龙泉窑青瓷

2019-09-10张润平

收藏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折枝龙泉窑青釉

张润平

一、明代早期龙泉窑青瓷的官器特征

明代初期至成化时期,龙泉窑青瓷质量仍然较高,并为宮廷烧造御用器。浙江处州龙泉窑枫洞岩等窑场曾烧造宮廷用瓷,为明代龙泉窑发展高峰期。《大明会典》记有“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枓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明宣宗实录》记载:“成化元年(1465),大赦天下……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瓷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使回京,违者罪之。”从上述文献记载证明,至少在明成化前,即饶州府的景德镇窑和处外府的龙泉窑同时为宮廷烧造宮廷御用瓷器。《处州府志》记龙泉窑:“……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故处州龙泉窑青瓷造型与纹饰与同时期景德镇窑烧造产品相似,都是依据朝廷颁下的“官样”,处州龙泉窑依样用深刻、浅划、模印、浮雕等刀法来体现。

考古资料证实,明代洪武、永乐时期出土龙泉窑官器器型主要有墩碗、莲子碗、敞口盘、折沿盘、菱花口盆、玉壶春瓶、梅瓶、执壶、高足碗、盒、盏等。纹饰有刻划花为主,刻花技法工整,釉层凝厚,釉色滋润清亮,纹样精美,器型精巧,胎体白而厚重,充分展现出朗代龙泉官器青瓷大型器物制作的高超完美技艺。

龙泉窑豆青釉刻缠枝菊花纹凤尾尊(图1),明洪武,高67、口径23.5、底径15厘米。撇口,束长颈,长鼓腹,圈足。通体施豆青釉,釉色青翠。绘五层纹饰,从上到下依次为:刻凸弦纹,长蕉叶纹,缠枝菊花纹,缠枝花卉纹及凸莲辦纹。造型端庄,器形硕大,胎体厚重,造型规整,纹饰精美,有元代遗风。此尊腹部主题纹饰刻缠枝菊花纹,与国家博物馆收藏景德镇窑洪武釉里红缠枝菊花纹玉壶春瓶纹饰相同,故将此凤尾尊定为明代洪武时期处州龙泉窑青瓷作品。

龙泉窑翠青釉菱花口菊辦纹盘(图2),明洪武,高9.4、口径62、足径40.1厘米。折沿,菱花口,浅腹,弧壁,随菱花口呈十六花辦形,平底,圈足。通体施青釉,外底留有刮圈垫烧痕。为明代处州龙泉窑制品。此盘器形硕大,胎体厚重,做工精湛,光素无纹,釉色青翠光润,碧绿似玉,釉质滋润,肥腴如脂。与国家博物馆藏景德镇窑洪武青花、釉里红菱花口盘器型相同,为明代处廾官窑龙泉青瓷精品,为宮廷烧制的御用瓷。

龙泉窑翠青釉刻莲花纹盘(图3),为明初处州官器中上乘之作,高8.1、口径37.7、足径18厘米。折沿,内外施青釉,盘内底刻莲花纹。造型端正,釉层肥厚光亮。此盘在器型和纹饰上都与同时期景德镇官窑瓷器相同。

龙泉窑青釉印花卉纹壮罐(图4),明永乐,高23.7、口径12.7、足径10.5厘米。器呈灯笼式,直口,短颈,直筒形腹,折底,高圈足。口足相若,上下粗壮,俗称“壮罐”。通体施青釉,装饰印花纹样,颈部、圈足外墙均饰宝相花纹,肩、胫部为缠枝莲纹,腹部为上下两层交错排列的折枝花卉纹。足内有一圈无釉,胎有窑红。

壮罐始见于明代永乐朝,仿伊斯兰文化的器物,景德镇御窑厂有青花制品,龙泉窑的制品较为罕见,此器釉质莹润,纹饰清晰,线条流畅。

龙泉窑翠青釉刻折枝莲花纹盆(图5),明宣德,高45、口径46.5、足径25厘米。盆折沿、深腹、圈足。通体施青釉,外壁刻折枝莲花纹,胫部为卷云纹。此盆形制高大,端庄规整,胎体厚重,釉质葱翠欲滴,釉色滋润莹洁,雕刻的朵朵莲花,呈浮雕状,立体感强,纹饰繁缛清晰,刻工娴熟,刀法流畅,制作工艺精湛,为处州龙泉窑青瓷中罕见的艺术珍品。明初洪武、永乐时期,处州龙泉官窑为宮廷烧造器皿,多为大瓶、大盘、大盆、大碗、执壶等,大部分用于出洋赏赉海外国家朝贡贸易所需。

二、明代龙泉窑青釉瓷装饰技法

明代龙泉窑青瓷装饰技法主要是刻划花和印花,纹饰多饰花卉纹,主要有双鱼戏水纹、牡丹纹、缠枝莲纹、菊花纹、石榴纹、枇杷纹、桃纹、卷草纹、浪花纹、回纹、器物以碗、盘、瓶、炉、壶、罐为主,青釉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明代龙泉窑青瓷“胎细体厚,釉浓式拙,色甚葱翠。”

龙泉窑青釉刻折枝牡丹花卉纹盖罐(图6),明代,高21、口径19.5、底径13.8厘米。直口,鼓腹,圈足,带盖,露胎兽形钮。通体施艾青釉,色泽青翠。腹部刻折枝牡丹纹和莲辦纹,盖饰花卉纹,纹饰精美,釉色光润,器型与同时期的青花罐、磁州窑罐相同。为明初罐类龙泉青瓷代表作,有元代遗风。

龙泉窑青黄釉刻凤穿莲花纹梅瓶(图7),明代,高26.2、腹径18.2厘米。唇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敛,圈足。通体施青黄釉,外腹壁刻凤穿花纹,辅以锦纹和莲辦纹等。梅瓶唐代创烧,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稱”,故名。在辽代墓葬壁画中,梅瓶用来插花,为陈设用瓷。宋人称为“经瓶”,宋代磁州窑梅瓶书有“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字迹,为酒具。元代景德镇窑、磁州窑、钧窑等均有烧造。明代成为传统器物造型,梅瓶器身丰硕。

龙泉窑青釉镂空花卉纹套瓶(图8),明代,高29、口径4.7、底径9.2厘米。敞口,细颈,圆鼓腹,圈足。颈上部刻莲辦纹,肩部刻花卉纹,腹部镂空雕缠枝牡丹,下腹刻莲辦纹。腹内套装相同形状的胆瓶,瓶中套瓶,别具匠心,有平平安安、平安幸福的寓意。仿元代造型,既可实用又可陈设,为明龙泉窑镂空瓷代表作。

龙泉窑青釉蒜头瓶(图9),明代,高26、口径2.9、足径8.4厘米。蒜头式唇口,长颈,垂圆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造型秀丽。蒜头瓶是秦汉时期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龙泉窑青釉蒜头瓶,创烧于元代,明清时期流行,明万历时期烧造较多,有青花、五彩、蓝釉、酱釉等品种。

龙泉窑青釉刻花双鱼耳衔环瓶(图10),明代,高24.2、口径8.3、底径7.1厘米。盘口,长颈,颈部饰对称双鱼耳衔环,并与瓶身相连。鼓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颈上部刻莲辦纹,弦纹,腹部刻折枝花卉纹,下腹部饰凸弦纹和莲辦纹。为明代龙泉窑青瓷典型的瓶式,另一种瓶式为模印福寿文双耳衔环瓶,都为明代龙泉窑代表作。

龙泉窑青釉凸花牡丹纹梅瓶(图11),明代,高38、口径4.5、底径10.5厘米。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圆腹下收,平底。通体施青釉,腹部绘缠枝牡丹纹和莲辦纹等。造型高大瘦长,弧度优美,比例和谐,纹饰精美。梅瓶在宋代被称为“经瓶”,宋代梅瓶器身修长秀丽。在元代为酒具,明代器型厚重高大。

龙泉窑青釉花卉纹茶叶盖罐(图12),明代,高8、口径4.8、底经5厘米。敞口,束颈,鼓腹,平底,有荷叶形盖。通体施青釉,釉色翠青匀净。腹部饰缠枝牡丹和莲辦纹,盖面饰随形刻划的荷叶筋脉。此罐小巧玲珑,既是盛茶叶的实用器,也是件招人喜爱的艺术品。

龙泉窑青釉贴缠枝菊花纹桶式三足炉(图13),明代,高22.8、口径31厘米。唇口,深腹,腹下渐收,平底,下承三兽形足。通体施青绿色釉,釉质翠绿润泽。近口沿处贴卷草纹,腹部贴缠枝菊花纹,近足处刻回纹。胎体厚重,纹饰细腻,花纹清晰流畅,制作精细,集贴、刻、堆塑等工艺之大成,为明代龙泉窑青瓷炉中精品。

龙泉窑青釉八卦纹三兽首足炉(图14),明代,高9.4、口径29.了厘米。敛口,鼓腹,三兽首足,兽面眼、鼻、爪为深雕,雕刻清晰。香炉内外施青釉,釉色青绿光洁,釉层较薄,积釉处釉色发绿。口部、近足处贴乳钉纹和弦纹各一周。炉腹部贴刻八卦纹。造形古朴,胎体厚重,制作工整,为明代龙泉窑香炉中上乘之作。

龙泉窑青釉爵杯(图15),明代,高15.8、最大口径13.2厘米。造型与古代青铜爵器型相同。椭圆形口,口边沿出对称双柱耳,深腹,三撇足。通体施青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釉色滋润,造型比列协调。口部刻回纹,下腹有两周凸弦纹,足上部为兽形,足下部饰弦纹。为明代龙泉窑青釉仿古器型。

龙泉窑青釉折枝花卉纹船形砚滴(图16),明代,高6.4、長12厘米。通体施青釉,造型新颖别致。砚滴为船形,并带船篷,船体和船篷分别饰折枝花卉纹和锦纹。船头站立一人,船尾为流口,注水用,为明代龙泉窑青釉文具代表作。

龙泉窑青釉刻莲花纹八方盘(图17),明代,高6、口径33厘米。通体施青釉,胎体厚重。这种八方盘是元代和明代龙泉窑特有的盘式,明代龙泉窑盘内壁和内底一般均有纹饰,如印牡丹、折枝花卉、荷花、鱼等,釉层薄,乳浊滋润。圈足底心无釉,露胎部分呈铁锈红色。此盘造型秀美,纹饰清晰,釉色翠绿润泽。

明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进入衰落期,窑场大大减少,瓷器粗糙厚重,质量不高。清乾隆二十七年《龙泉县志》卷三载,“青瓷窑:一都琉田,瓷窑昔属剑川……明正统时顾仕成所制者,已不及生二章远甚,化治以后质粗色恶,难充雅玩矣。”清代,龙泉仅剩孙坑大窑等几处瓷窑,生产少量青瓷,釉薄透明,釉色青灰、青黄。民国,龙泉窑仍有少量烧造。

元代龙泉窑产量大,将龙泉窑青瓷推向了海外陶瓷贸易的巅峰。明代处州烧造的龙泉窑青瓷作为宮廷用瓷,堪与景德镇官窑瓷器相媲美。此外明初龙泉窑烧造的大瓶、大盘、大盆、大碗、执壶等,大部分用于出洋赏赉海外国家朝贡贸易所需。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折枝龙泉窑青釉
浅谈宋瓷
江城
金缕衣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浅谈毡包青釉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