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谦敬词,传承中华礼仪文化

2019-09-10梁江慧

高考·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礼仪中华文化

梁江慧

中国是一个重“礼”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良好的礼仪修养。礼可以规范人的社会行为,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礼是人类和禽兽的区别。《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野。重礼的风尚使人们形成了许多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语言礼仪是中华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哲贤人十分讲究谈吐文雅。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即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汉语中有不少词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有的用于自谦,称为谦词;有的用于对他人表示敬意,称为敬词。谦敬词是中国古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生活态度在谦敬词中得到了充分反映。谦敬词在礼貌方面规范了人的语言行为,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谦词敬词源远流长。历代以来,产生了大量的有广泛群众积累的谦词、敬词。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在交往中就已经广泛使用谦敬词。最早在统治阶级内部使用,《左传》、《国语》中出现的次数很多。如“孤”“寡”谦称自己少善寡德,“执事”敬称君王。“足下”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后来谦敬词逐步延伸到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不仅在文人中广为使用,而且在被称为村夫俗子的粗人中也广为使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以话本为基础整理而成的。书中使用谦敬词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小人、小弟、小可、小的、奴家”等词都是谦称自己,“壮士、大官人、小官人、贤弟”是敬称对方,“高姓大名”是敬问对方姓名,“贵乡”是敬问对方籍贯。这说明谦敬词的使用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

谦敬词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日常交际中的明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谦词和敬词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不能随意更改。正确使用谦敬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谦敬词中蕴含着中华礼仪文化,具体表现为:

一、卑己尊人、外敬内谦

卑己尊人、外敬内谦是古人在日常交往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谦敬词最突出的特点。卑己内谦是谦逊、是低调,尊人外敬是尊重、是重礼。这是有教养的体现。你尊重别人,别人对你也会另眼相看。这对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处事有很大的帮助。卑己尊人能使人际关系更和谐。

汉语中这样的词有很多,如“家父、犬子、寒舍、拙作、绵薄之力”和“令尊、令郎、贵府、大作、鼎力相助”,前者是卑己,后者是尊人。

二、长幼有序、敬长爱幼

敬长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敬长”即尊敬长辈和比自己年龄大的平辈。”爱幼”即爱护晚辈和比自己年龄小的平辈。敬长爱幼是一个人品德良好的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幼。有了语言的尊重才会有行动上的尊重。敬长爱幼的美德同样也体现在谦敬词中。

常见的有“令堂”“仁兄”“贤弟”“高寿”等敬词。

三、温良恭让、彬彬有礼

中国人敬慕的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春秋时期,子禽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圣人孔子如此重礼,自然也影响了后世的读书人。使用谦敬词体现了说话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古代如此,今天亦然。

四、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谦敬词讲究卑己尊人,但不是无原则地贬低自己、谄媚别人。那样的行为不符合古人的人际交往原则。古人在日常交往中往往能做到不卑不亢,说话办事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明代朱之瑜在《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写到:“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驕不诌,何得如此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孤身进入秦营,既没有弱小者的谄媚,也没有失败者的气馁,“若亡郑而有利于秦,敢以烦执事”,从对方的角度分析形势,不卑不亢、形势分析明确。“敢以烦执事”其中“敢”是谦词、“执事”是敬词,语言表达得体。最终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师,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今天我国人民在人际交往中也十分讲究谈吐文雅、举止有礼。这是和中华民族重视礼仪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有着悠久传统的文明礼貌用语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没有被很好地传承下来,特别是在普通民众中间礼仪用语变得越来越少,有些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人们很少使用甚至不用。即使是一些常用谦敬词也经常被误用错用。学生对谦敬词的基本意思尚不能懂,更不用侈谈感受谦敬词中蕴含的中华礼仪文化了。现在的影视剧经常出现谦敬词误用乱用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热播剧。这些错例不仅损害了作品和演员的形象,更误导了观众。如《琅琊榜》中梅长苏说自己搬家用到了“乔迁”,霓凰郡主、谢侯爷说自己家时都用了“府上”,这都是误将敬词用到了自己身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大娘子出门待客时,说了一句“款待不周”。“款待”是敬词,是用于客人到主人家中做客时说的话。此处用“招待不周”才合适。第一集中客人用“小女不错,嫁了个好人家呀”来祝贺朋友女儿出嫁,是将谦词用在了别人身上。小女一般谦指自家女儿,此处应用“令爱”。这样的例子很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并在课程结构中作出明确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谦敬词中蕴含的中华礼仪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谦敬词必将受到重视。

近几年谦词和敬词的正确使用成为了高考考查语言得体的重要内容。但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没有对谦敬词这一内容的具体介绍,大多数一线教师也不把谦敬词当作重点来讲,学生对此一知半解。这就给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带来了不便。近年来高考把谦敬词纳入了考查范围,才使这一状况略有改变。但多数师生重考试、轻探究,只停留在掌握谦敬词用法的层面,以能做对题为主要目的,没有深入探究谦敬词中蕴含的中华礼仪文化。谦敬词的研究现状仍不尽如人意。

因此,学生必须辨识、牢记一些常用的谦词和敬词。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感知谦敬词的正确使用方法,最终达到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言随旨遣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进一步体会并传承谦敬词中蕴含的传统礼仪文化。

谦敬词是汉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学习谦敬词,把中华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我们责无旁贷。

猜你喜欢

礼仪中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