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的昆舞非遗元素传承与发展

2019-09-10王倩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传承新媒体发展

王倩

摘要:昆舞对昆曲中的审美元素、形态元素、韵律元素、节奏元素、角色元素、技术元素等非遗元素在新媒体时代条件下进行提炼和继承,使这些元素在昆舞中得以再现、重生、发扬和光大,彰显了昆舞中这些非遗元素的表演程式、美学原则和音美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昆舞;非遗元素;传承;发展

昆曲是我国第一个成功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诞生于吴地的中国古典舞昆舞在新媒体时代继承了昆曲中的非遗元素,昆舞本体是舞蹈的语言,对昆曲中的舞蹈非遗元素进行了归纳和提炼,继承了昆曲表演艺术的优质基因,使之为昆舞所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质和艺术。昆曲中的诸多非遗元素以昆舞为载体和表达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凸显了其特有的东方古典艺术之大美。

一、新媒体时代昆舞非遗元素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新媒体时代以兼容并蓄作为坚守文化内容的法则,逐步对昆舞非遗元素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影响。昆舞是一门完整的中国古典舞分支,有其独特的舞蹈本体舞蹈语言。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人们接受信息便捷、迅速的同时,也兼具知识接受碎片化的特征,特别是在昆舞对昆曲舞蹈非遗元素的传承方面更是如此。

其次,昆舞对昆曲文化中的舞蹈非遗元素的继承与发展已经不再是过去传统式的师徒口耳身段相授,而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扩张了其覆盖的人群范围、影响着人类的艺术认知和昆舞非遗元素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新媒体时代,面对新媒体海量信息和内容各异的视频、图片时,人们难以立即消化和吸收其传播的内在文化元素,而所接触到的这些知识信息又会被迅速到来的其他新的信息所淹没。为此,人们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来接受新媒体时代给我们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的挑战。

二、昆舞对昆曲非遗元素的提炼和继承

昆舞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对昆曲非遗舞蹈元素的提炼与继承。元素提炼是中国古典舞从戏曲、武术以及洞窟艺术、画像石等传统艺术载体中,剥离、提炼乃至“舞化再造”的成功经验。昆曲作为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可以运用于昆舞,在昆舞的创建过程中,对昆曲中的非遗元素进行了筛选、“扬弃”和升华,将提炼所得融入到昆舞的艺术表现之中。具体提炼与继承了昆曲的以下非遗元素:

(一)审美元素

昆舞得到越来越多舞蹈专家和观众的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其舞蹈精美,更因为昆曲“非遗”元素所带来的审美与情怀效应。昆舞艺术样式作为“非遗”元素中抽象提炼的内容,是一种视觉符号,深受观众喜爱。昆曲的审美元素展现为慢、小、细、婉、雅、小调、小诗、小曲、小词,表演的样式是唱作并重,音乐有曲牌限制。昆舞是以南昆为基调,代表了雅致、细腻的吴文化个性以及文人雅士审美的理念和趣味,也形成了昆舞独有的风格特点和审美特征:雅、纯、松、飘、轻、柔、美。

(二)韵律元素

昆曲的韵律元素来自于其生发的生态坏境、吴人交换情感的生活方式、语言风格,其语言的缠绵婉转、柔曼悠远及吴语的四声决定了其曲牌的韵律,它行腔优美,声音控制含蓄缓慢,节奏起承转合,咬字吐音十分讲究,而它的字腔的上下平入推拉延的韵律特征则跨界成为昆舞韵律的基石。由于昆舞是意韵之舞,由移的运动形式产生了韵律,运行的过程延伸到神经的末梢,影响了昆舞语言的特质,凸显出意韵在运行中所有的独特性都影响着昆舞的语言构架。以使昆舞语言的特质凸显出意韵的的种种特征,尤其是雅是有平韵生稳,由延韵生雅加上体态的不做作,自然就会产生高雅的气度。在这平和的动态和变化之中,鲜明地凸显了昆舞的特质,轻、柔、雅、和,表现了昆舞本体的中和之道的艺术追求一中和之美。

(三)节奏元素

昆曲的节奏元素包括—板三眼、—板一眼、—板七眼、无板为昆舞继承,是昆曲的优质基因。水磨调节奏:节拍为四拍,甚至四分之八拍,每个字都要分头、腹、尾三个部分。水磨调节奏型:以慢、缓的水墨调为主题一板一眼、一板三眼、一板七眼、无板的节奏型,营造了古风意韵。一板一眼:打板,鼓,通常是2拍,重拍在板上,轻拍在眼上。一板三眼:通常是3拍,强弱次强弱。一板七眼:通常是8拍。强弱弱弱,次强弱弱弱。昆曲对咬字吐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行腔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形成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

昆舞在新媒体时代对昆曲非遗元素的提炼与继承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带有创新性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昆舞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能够融会贯通地把握昆曲非遗元素,而不是生搬硬套,要善于把昆曲审美的诸多元素如造型、技法等有著本身的时空特征,对昆曲非遗元素的借用、编组、重构,以当代审美观念对昆曲非遗元素进行应用、重创和再构,使其富含时代和中国文化的底蕴和特色,体现东方民族的审美个性,彰显昆曲非遗元素的时代生命活力与活态文化的传承,这是所有昆舞工作者面临的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三、昆曲非遗元素在昆舞中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文化模式下的艺术审美,昆曲也不例外。因此,对昆曲非遗元素继承和发展,也必然造就当今时代昆舞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独特的艺术魅力。昆舞突出昆曲非遗元素的艺术风格、审美内涵与表演样式,而这些非遗元素又在新的历史时代为昆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与艺术创新的源泉,昆舞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对昆曲非遗元素的当代性重塑来把握昆舞,通过昆舞非遗元素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中的发散,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拓宽昆舞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把握中国古典舞创造性与社会功能、文化角色的交互作用,提高和强化了昆舞对昆曲非遗舞蹈元素进行重新审视的敏感和创造转化,增添了昆舞创作与发展的活力。昆舞通过内功外功并重的昆曲非遗元素提炼,经过立体性整合构建了昆舞的语言表达体系,它通过表现人们内在的深层精神世界,创造出被人深刻感知的生动舞蹈形象,打破了新媒体时代文化教育与传播中的浮躁,表达了新时代人们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理想。

一方面,促进昆曲非遗元素的在昆舞中的再现与重生。昆曲非遗元素在新媒体时代成为小众化的一门艺术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昆曲继承与发展的窘迫境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昆曲非遗元素中的慢工细活,最难再现的是其艺术的深厚内涵与精髓。因此,昆舞在舞剧的编纂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再现其艺术的雅韵与神髓,以达到其在昆舞剧目中的重生。在传统审美中截取其精华,汇入当代审美的意象与语境之中,去其“晦涩”“缓慢”“老土”,贯之以“潮”“炫”“酷”,激发其生命活力,推陈出新,使昆曲非遗元素在新媒体时代得以重生与发展,要让昆舞舞剧发挥艺术特色,为当代人所接受。昆曲非遗元素的艺术风格、美学内容、表演技法、文化内涵与审美隋趣,在新媒体时代,通过互联网,有着愉悦人们的身心、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作用。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大师、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贾作光高度评价昆舞在中国文化自信中所具的独特功能,他认为昆舞来之于传统,从昆曲中提炼、采纳、筛选而来,其身段、风格、韵律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表现、刻划人物及身段展示方面,又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另一方面,促进昆曲非遗元素在昆舞中的发扬与光大。昆舞在新媒体时代专注于昆曲非遗元素的活态传承,着重于昆曲曲牌、韵律、舞态、演艺等与现代时尚元素的融合,力争于创新与发展相结合。在新媒体时代,唯有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舞蹈形态才能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昆曲非遗元素代表了中国东方神韵的审美风格和特征,昆曲圆融周游、气道曼声的延绵不止,在太极圆周的人物的运动空间和运动形态中塑造典雅高洁、栩栩如生的演艺角色,这种太极思维赋予东方神韵的和谐之美促发了昆舞对运动空间的设定,促进了昆舞对手位的创新,以及以意念引领舞动的创意,昆舞的背掌推拉27点位的手位规制舞蹈动作的动静格局,使其自成严谨、科学、规范的舞蹈艺术体系,突破与延展了昆曲里人物的手势、情感。昆曲中的身段作为戏曲表演的组成部分,是一种舞蹈元素,是戏曲创造动态美的手段和元素,昆舞吸取了这一优质基因,借昆曲的身段以独特的人体动作、姿态造型和运动变化为主要的表现手段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昆曲的表演身段讲究一个松字,而昆舞的表演形态在此基础上讲究松的限制,这个限制就是21字诀、27点空间和27点背掌推拉手位,从而使昆舞表演艺術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四、结语

根据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格局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应大力促进昆舞非遗元素的传承与发展,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为昆舞艺术服务,主动运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为昆舞非遗元素传播与发展,创造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接受、欣赏模式,向人们展示、普及昆舞非遗元素,引导昆舞工作者、票友、爱好者通过新媒体进行广泛深入的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还要寻找昆舞非遗元素的传承发展与高等艺术院校、文化产业的结合点,增强昆舞发展的软硬实力。高等艺术院校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昆舞以文化教育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为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和增强中国文化综合实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传承新媒体发展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