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统编教材课文作文点优化“写”与“教”

2019-09-10陶明星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写作素养言语实践统编教材

陶明星

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供写作借鉴的资源。依托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利用其丰富的作文点,聚焦真实写作基点,可有效突破作文少教、难教的瓶颈,优化“写”与“教”。

关键词:统编教材 写作教学 言语实践 写作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关于写作教学更是提出了明确要求。经过前期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目前大部分学生写作兴趣缺乏,作文水平整体不高,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老师对写作不教或者很少专门教。笔者认为,这与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应以师生熟悉的课文入手,依托教材,寻找课文中的作文点予以点拨,引导学生模仿以至成文。为此,本文研究如何通过课文来优化“写”与“教”,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为教师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写作教学经验。

一、依托教材中的寫作点,激趣

以学生真实的写作状态为原点,此中强调的恰是真实。学生不是不读书,也不是对生活无感,而是遁去了敏锐的感受力和表达力。若从学生熟悉的教材中寻到一二作文点,随堂就笔,甚至当堂成文,当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笔者在公开研讨课《文从字顺》上,依托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训练《文从字顺》,结合学生已学的课文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课堂上,老师选择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让学生现场写作,并对文章进行三度修改。学生当堂完成片段写作后,先自己念稿作第一次修改,再读给别人听,做第二次修改后将文稿交给别人。整个训练过程既有学生对已学课文的写法回顾与提炼,也有修改文章的具体方法,这让学生和与会教师均感获益匪浅。在第一次试教时,笔者也曾试用“模仿”写一篇题为“×××二三事”的课堂练笔,实践证明,即便是作文素养比较好的同学也难以下笔。而到了真正的公开课上,因为有了教材的依托,所以现场写作看到的是落笔纷纷的场面,大家有话想要表达,写出来的文字几经修改质量也得以明显的提升。

教育研究意味着从教育实际出发,直面教育。教学中要激励学生释放自己,打开自己,不要被各种规矩约束。这种不为写作的创作,让学生打开了思维,文字就会如源头活水一般,下笔时的顺畅和内心的畅快是一以贯之的。

二、聚焦教材中的写作线,提力

2018年中考作文天津卷直接以课本中的现代诗,普希金的《假如生活起骗了你》为导语,引导学生写感受与经历;山东滨州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其导语中的“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均出自所学课文,熟悉之中又给人以思索;湖北荆州卷更是以《背影》中关于父亲“攀爬”的文字和《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关于“我”攀爬的文字作为导语,引导学生理解“攀爬的姿态”……诸如此类。可见中考在作文命题上也趋向写作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相关。那么,如何从课文中寻到此类写作的契机?依托教材的写作教学就显得有心且有用。

语文课的资源对于写作而言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课题组根据每一篇课文的特质,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学习课文的写法,模仿课文进行作文;二是充分利用教材,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供写作借鉴的资源。课后练习中小片段的写作训练、单元训练中的群文阅读,甚至包含了原作者写作原稿与修改稿的比较。还有专门的写作单元,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训练是“如何突出中心”,可借用单元中“写作实践”中的三个题目,充分用好课文《猫》《雨的四季》《狼》,做到“围绕中心选材、强化突出中心”。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是“学习仿写”,借用课文中的一点资源即可完成“仿作”。诸如此类,教者若欲归纳整理,俯拾皆是。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不去探寻写作的序列性问题,把关注的点着眼在语文课上。学习《伟大的悲剧》,试着想象其中没有写出来的情节;学习《桃花源记》,补写武陵人与桃源人的对话;学习《安塞腰鼓》,我们也来描述一个场景。学生会写出“这秧歌,使刺骨的寒风立即变得温暖了,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火热了,使冷漠的人群立即变得亢奋了。好一个秧歌舞。”(《秧歌舞》); “过了两天,父亲发来信息说‘在那边过得可好,我给儿子买的杧果他吃了吗?’读到此处,我仿佛又看见了那日渐消瘦的背影。”(《背影》);“长大后,内心很少再有那样的激动和那样的期待了。很少了。”(《看戏》);“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那段时间里更幸福了,——也不再吃到那么好吃的酸菜鱼了。”(《酸菜鱼》)……这些习作有模仿,却又不乏创造精神,它们既是对教材的深度理解,也是切合自身实际的一种创作。在实践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开始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作文点,积极探寻、摸索,结合课文形成了一系列依托教材的学生习作训练,如“跟着课文学作文”“改编《假如生活起骗了你》”“叙写、改写《嫦娥奔月》”等。

三、聚焦真实写作基点,突破

大凡优秀的作文,都凝结着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体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聚焦生活才能写出“真”作品,也唯有破解作文少教、难教的瓶颈,方能有效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苦于表达不畅、表达不出。朱熹曾说:“有才性人,便须取人规矩;不然,荡将去。”意思是说初学写作者,作文应从模仿开始。那么,统编教材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不就是模仿的最佳范例吗?笔者曾结合学生习作,进行写作提升训练,发现一些写作特点:写作内容方面,有“写出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记叙中抒发情感”“学会在描写中抒情”“平淡的叙述中饱含深情”“把握游记的选材角度”“明晰地表达中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适当的景,恰切的情”;在写作技法方面,有“人生如茶——跟着名家学写人生”“跟着《风雨》学写风雨”“看《山中访友》 学拟人化表达”。这些相关的文章先后见诸报端,对写作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写作支持,也成就着教师对写作的深度思考与探索。但如果仅仅为适应应试教育来教写作,学生必然是一写就惧,一写就空。因此,立足课堂,用好教材,强化根基的训练,对于写出优秀的作文有着很大帮助。

可以说,现行统编教材为写作补充了相当丰厚的教学资源。教师有意识地寻找课文中的作文点,依托教材,在看似无序的往复训练中,能切实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托作文点优化的“写”与“教”,一定会让学生在写作之路上慧眼采撷、渐成曲调。若如此,写作之绿树浓荫必盈盈校园。

参考文献:

[1]袁海员.去模式化写作教学:去什么?怎么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9(12).

[2]黄庆峰.把握规律明变化 胸有成竹备来年——2018年中考作文综评与2019年备考展望[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8(9).

[3]邓彤.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4]陈宝贵.叶开写作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J].中学语文(上旬),2019(1).

[5]石修银.亟待矫正的写作教学原点——对一堂全国特等奖作文课的质疑[J].中学语文教与学,2019(1).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写作素养言语实践统编教材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拓展阅读教学,积累写作素养
在高效课堂中提高学生写作素养
探寻思维训练的最佳路径
立足言语实践,培养语感能力
在修改中提升写作素养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