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MP学习法: 一种儿童主动而有深度的学习

2019-09-10卢静陈世联

地理教育·当代幼教 2019年11期
关键词:环节过程游戏

卢静 陈世联

美国学者玛格丽特·赫尼和大卫·E·坎特于2013年出版的《设计·制作·游戏——培养下一代STEM创新者》一书中提出“设计-制作-游戏”(Design-Make-Play),简称DMP。“DMP学习法”是一种提供给儿童自我主动学习、达成深度学习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由设计、制作和游戏三大基本环节构成。

一、“D”——设计(Design)

设计是幼儿把头脑中的、通过合理规划的设想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当确定某一主题或公布某一任务时,幼儿便可进入设计环节。首先,幼儿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各自头脑中的合理且大胆的设想进行讨论、交流,亦可称为孩子们的“头脑风暴”,且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习共同体”。何为学习共同体?美国教育学家博耶尔解释道: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为达成同一目标而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幼儿在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思想的碰撞,可直接提升其思维能力、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其次,经过层层商讨后学习共同体便萌生出一个个设想,幼儿可将其别具匠心的设想通过多种形式加以表现。最为常见的表现方式之一是使用纸笔将其“画”出来,體现着瑞吉欧人的理念即“记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这也是思维的一种具象表现形式。除了纸笔形式,幼儿也可灵活运用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身体动作等,以此不断表达、表现他们美丽灿烂的“大脑——渴望栽培的花园”。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幼儿的设计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断重复、改进的,且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认知是不断升级的,甚至出现设计的“迭代”。那么如何促进幼儿的迭代式设计呢?这就要求教师读懂儿童的思维、读懂儿童的作品,深入地观察与指导,坚持“观察在前,介入在后;分析在前,干预在后”的指导原则,避免“负效介入”,减少“无效介入”,鼓励“试探性介入”,做到“正效介入”。善于运用瑞吉欧人提倡的“对话法”,扮演好“接过孩子抛来的球”这一角色,给予幼儿合理、适宜的建议,并利用暗示、点拨、诱导的方式指导幼儿修改计划,注重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幼儿在修正计划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否定原计划而重构一个新计划,这就是“迭代”。

“设计”绝不等同于“计划”,它是可以不断反思、改进甚至迭代发展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大致是由“形成学习共同体——交流设想——讨论改进——确定设计”几个步骤构成的。在这样的设计环节中,幼儿的好奇思考、持续思考、灵活思考、反省思考、合作思考以及深度思考等思维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二、“M”——制作(Make)

制作即幼儿利用多样化材料与工具、通过多种形式与方法将自己的设计作品转化为现实成品的过程。如果说设计环节主要是动脑思考的,那么制作环节就主要是动手操作的。制作环节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要提供幼儿制作的物质基础与条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教育建议”中倡导:“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等。虞永平教授也说过:没有材料,就没有幼儿真正的学习。而没有工具,也就不会出现幼儿真正意义上的制作。所以,教师应投放适宜的材料、合宜的加工材料的工具,为幼儿的制作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其二,幼儿可通过多种途径、多样化方法来制作相应物品。幼儿的认知与学习具有具身性,具身认知与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利用具身经验和身体动作完成认知任务的学习,其认可身体及其感官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倡导将身体活动整合到学习过程或学习环境之中,利用身体运动来驱动学习的新方式。在制作环节中,要尊重和解放幼儿的身体,使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具身化,且聚焦于幼儿的非认知能力,充分发挥情感与身体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到制作环节,应鼓励幼儿通过眼手及其他肢体部位与大脑协调运作,利用剪贴与撕折、排列与组合、接插与镶嵌等方式来制作其设计的作品。

第三,“制作”是将上一环节中儿童的设计方案转化为现实成果的一种创造性劳作活动。因此,在此环节中一般会出现劳作性成果,且无论是制作的火锅食材,还是秋千的科学试验,无不彰显着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与无可复制性的特点。作为教师,更应关注幼儿参与制作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成果,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升幼儿的动手素养,提高探究能力,促进其深度学习。冯晓霞教授特别强调,深度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关注幼儿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伴随着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幼儿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自然而然得到升华。

“制作”也不等同于“操作”,它是动脑与动手结合、操作与制造贯通的体现。所以,在制作环节中,教师的观察与介入要聚焦于幼儿直接经验与核心经验的获取。既要看到幼儿的认知能力表现,也要看到其非认知能力的体现;既要关注幼儿动手制作的过程,也要关注其设计演变为成品的过程。

三、“P”——游戏(Play)

现实生活中的幼儿在制作出一个玩意后,往往会玩耍玩耍。这里的游戏意即为幼儿制作完成后自己确定玩法与规则进行的自发性的、自主性的并伴有愉悦体验的游玩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制作出创造性劳作产品后,便来到游戏环节。幼儿在一定玩法与规则的制约下利用制作出的物品进行相关主题的玩乐,如角色游戏、表演游戏、运动游戏、科学游戏等,会出现很多关于该物品、该游戏的欢笑与记忆。自由、自主、自发、自动、自我是游戏的本质特征,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如在角色游戏中,有的孩子积极主动地扮演售货员角色,大方自信地吆喝叫卖,且吸引顾客的方式方法多样;而有的孩子更愿意扮演厨师,在厨房中“默默耕耘”,“精益求精”地制作美味食品。这样的游戏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幼儿获取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如用什么推销方法能够更加吸引顾客,在推销产品时被顾客拒绝该如何应对,遇到讨价还价的顾客又该怎样机智处理等,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幼儿今后的人生发展、社会生活都是有益处的。积极主动、好奇探究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品质,也是幼儿在游戏中最鲜明的行为特质,换句话说,游戏有助于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此外,本环节充分体现着当下学界主流趋势之一的“课程游戏化”理念,即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同时又可以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我们应鼓励游戏、服务游戏、学会观察游戏以及合理指导游戏,努力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让游戏成为反映幼儿发展、巩固幼儿发展、促进幼儿发展的一剂良方。

在游戏环节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既要注意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也要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DMP学习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完全由幼儿自发设计、自己制作、自主游戏,其内涵理念与《纲要》、《指南》基本精神是一致的。“DMP学习法”一方面体现了幼儿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与深度学习;另一方面让幼儿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行为中学。注重未来意识是当下世界学前教育的主流思想之一,而“DMP学习法”就是以未来意识培养未来的人。

猜你喜欢

环节过程游戏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