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做合一"的通途

2019-09-10马伟平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合一语文课程

马伟平

基于“理解教学观”理念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悦纳、智慧的生命课堂,通过情感、认知、生命的三个维度的理解,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初中语文新境界。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而要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首先要求教师设身处地、置换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看待学生,体察儿童的内心世界,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以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为核心的语文教学理念指引下,尤其要注重激活学生的主体精神,构建师生平等互助的学习场域。而要實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借鉴“理解教育”的理念,实施“理解”教学,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高效,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学的视阈中,“理解”的含义是:处于特定教育世界中的师生与理解对象的沟通,在感情、认知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理解的本质特征是了解、悦纳、智慧、创造、生命、共益,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一是情感的沟通,二是认知的发展,三是生命的观照。

一、情感的沟通,教学的契合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儿童的双眼,就是要摘掉儿童眼睛上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我们的语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除弊”,让师生双方剔除身份上的不对等,排除影响教学的其他干扰因素,在情感上首先相融相近,才能站在语言和情感共鸣的同一频道上,从而产生心灵和思维的共振。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沟通现象,这是理所当然的基本公理。这个基本公理彰显了如下两个事实:第一,教与学是教授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运用多种多样的极其多层多维的沟通情境与沟通关系的,高密度、多样化的沟通现象。第二,教学沟通往往是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决定性变量相关,并同这些变量交织在一起构成教学的。

理解的特点本质上是宽容和同情,这和陶行知先生主张的“教学做合一”是一脉相承的。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上呈现出比较显著的新鲜感、好奇心;依赖性和独立性并存;自律感和被动性交织。因此,在语文教学形式上,营造期待心理、创新教学形式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语文学习中,经常和学生交流,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是打开语文学习智慧之门的不二法门。在培养语文学科素养的理念下,我们深刻认识到:情感的参与是前提,思维的发展是核心,生命的美好是旨归。

二、认知的发展,素养的融合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引导教师放低身姿,从知识的主宰者走向激发者,和学生一起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当前语文教学面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新挑战的背景下,学生获得的语文资讯可能远远超过教师,如果我们再一味以语文课堂的主宰者自居,势必贻笑大方。

从认知发展、合作学习的角度来看,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基础,激发和保护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妨藏起你的知识,敢于在学生面前示弱。就像著名特级教师严华银先生,在谈到教师的文本解读时说过的一句话:“向前迈一步,向后退半步”,前进是为透彻,退后是为共鸣,是为和学生找到对话的交汇点,否则将变成自说自话;不妨收起你的刻薄,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多一点宽容和期待,还原语文学习应有的温暖和从容;不妨放低你的身份,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和多元社会里,学生的语言交际特点和语文学习渠道空前多样,网络语言、娱乐精神、碎片阅读带给学生的语文影响不可小觑。语文教师也要融入时代、贴近学生,放低身份、兼容并蓄,这样才能和学生走得更近,那种古板专制居高临下的语文教学,显然是不会“唤醒”学生的,更不会实现“理解”的目标,也就无法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美好境界。

初中语文理解性教学应该以“师生共益、教学互补”为目标,以基于广义知识观的“整合生成”思想为指导,基于初中生语文学习思维的特点:形象直观思维占据主要成分,理性辩证思维缺失,语文学习的被动重复,缺少主动探究精神,语文积累严重不够,学生的语文兴趣缺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机械应试痕迹太重。我们要学会“去弊”,走出“心造的幻影”,不再一味沉迷于“诗意的栖居”,让理性之光去照亮新一轮“课改”的黎明。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被窄化和异化了,而本质问题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太功利,教师和学生之间无论是在“生活、思想、情感、认知、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错位和间隔,都是因为我们不再享有从容生活和享受学习的闲暇,而语文的品质本身应该是享有诗意和闲暇的,应该是自由和辽阔的,应该是情意交融的。我想努力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在严峻的应试丛林中,用“理解”的眼光和情愫,用“理解”的旗帜和双手,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本质知识,引导学生有正确的语文思维,期待理解,善于理解,循“理”善“解”,能笑着应对语文考试,也能触摸到“文字”的温度,体味到“读书”的快乐,在和谐从容的状态中,过一种幸福的语文生活,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生动活泼气象万千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思想和实践能力。

三、生命的观照,价值的整合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目的是造就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人”,“人”是初中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和终极追求。而“理解教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从“三个维度”去实施理解:生活的理解,人际的理解,自我的理解。只有真正实现这三个维度的理解,才能让实现“人”的价值,成为我们初中语文课程的指导理念,成为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开展基于“三个维度”的教学“对话”,一是与世界的对话,二是与同伴的对话,三是与自我的对话,实现“静悄悄的教学革命”,最终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美好境界。

“人”的最根本特点就是整体性和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要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一是必须实现“知、情、意、行”的融合通达,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的“全人”,让阳光自信的种子,通过我们的初中语文,植根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二是语文课程的品质地位指向于“奠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与现实的互动,彰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奠基。语文课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性工具,在坚守学科价值的同时,渗透其他课程的学习因素,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奠基;语文课程也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发育,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奠基。三是语文课程的实施路径上指向于“通透”,坚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回归于人”的课程实施理念,人人平等,坦诚相见,追求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交通”;努力除去附着在“人”身上,尤其是“学生”身上的紧张和俗套,创设有利于学生舒展身心的教学情境,把“人”以及“人的生活”作为最根本的语文课程资源,以真实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线,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用语文的方式;真实而勇敢地表现自我,思考生活,增长阅历,陶冶情感,让语文焕发应有的生命活力,让语文与生活共鸣。戴着“教师”面具的空洞说教,举着“教参”棍棒的呵斥威压,只会让语文面目可憎了无生趣。真正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达到这样的三境界:澄明、合作、交响,这既是语文认知发展的三境界,也是师生生命图景的三境界。

比如说,以“春天来了”为话题的作文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和说话,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让整个课堂流淌着鲜活的生命气息和蓬勃的生命活力,在观察和思考生活的过程中,不仅仅引导学生停留在生活的表面,更要关注“人”这个生活的主体,通过由自然景物到人类活动这样的顺序,一方面呈现出春天的美好景象,更为重要的是,把“春天”和“人”联系起来,在感受春天中,触摸生命的律动,感受春天的美好。这样,就赋予了自然以灵气和生机,把人和自然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为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注入了不竭源泉。我们说,生活是汩汩清流,生活是一片森林,语言是我们走进这片森林,感受生活之美的桥梁。语文课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而言语实践能力基于对生活的热爱,基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发育,这样一种基于“理解”的语文教学观念,以实现“人”的主体价值为旨归的初中语文课堂,才是真正“教学做合一”的课堂。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说过:“人们对一切都会厌倦,除了对理解”。让我们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注入“理解”的活力,追求“教学做合一”的境界。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合一语文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三线合一”用法多
人剑合一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高娜作品——合一园艺空间设计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