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师的“道”与“术”

2019-09-10吴荣华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师

吴荣华

高中教育,地位独特,影响重大。高中三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从国家教育体系上来看,高中教育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小学和初中的学习阶段,即义务教育阶段;下启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从学生的成长年龄和特点上看,这个阶段的学生正是身体、心理、情感、思维和价值观逐步树立并趋于稳定的人生阶段。这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其进入什么样的大学甚至今后的人生产生或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

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高中语文教材选择的课文大部分是文学作品,其言辞优美、形式典型、内容健康、情趣高雅、思想积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紧密结合的典范作品,是语言运用实践和人文滋养兼顾的优秀教材。当此大任的高中语文教师,怎么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呢?换言之,为了达成育人的优良效果,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呢?

笔者认为,要回应这个问题,必须从思想观念和实施路径两个方面来考量,即高中语文教师要有“道”与“术”两个层面的素质。

一、确定、坚守并贯彻正确、先进的根本之道,形成大视野,养成大格局

“道”,即“头行走”,即意识带领身体行走。依照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来说,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决定一切行为的根本性的思想逻辑。,视角主义的观点时时干扰、阻碍着我们,甘于庸常的惰性时常牵扯、困扰着我们,因此埋头于日常琐碎工作的人们,需要经常地抬头看看,才能不陷入“忘记为何出发”的尴尬境地之中。

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基于宏大的理论、理念背景来考量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方向是否偏误、理念是否正确,正如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詹艾斌教授所言:“更阔大地看待当代中国教育的宗旨和性质与当代中国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渴求,这便是一种德性。”[1]

(一)上位层面之“道”

上位层面之道,便是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对教育的期盼。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承接党的教育方针的是国家的政策。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明确提出了“进入人才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主题开展集体学习活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要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其以培養“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这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同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指出了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同时,他也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任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关于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和发展,最新的国家政策或文件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2018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等。

党的教育方针是各级教育部门工作的总方向、总纲领、总任务,领袖的嘱托、国家的教育政策是具体落实教育方针的策略、路径。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都是我们教育人应遵从的“道”。

(二)中位层面之“道”

中位层面之道,便是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原理和方法。我们要特别注重那些最前沿的、最经典的、最实在的教育教育学原理和方法。例如:教育之大德,根本是“仁爱”。教育的先天属性就是“仁爱之心”。教育是“人”对“人”的培养,教育要培养人的情感、思想、情操、思维等,这是一个唤醒、呵护、培育的过程。这过程中如果少了“仁爱”,教育便会行进得踉踉跄跄、跌跌撞撞,甚至背道而驰。

再如,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是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等。比如:“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我们不是旁观者,也不是包办者,更不是阻挠者;我们是合作伙伴,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倘若可以始终牢固地确立这个,原则,我们的教育过程就会生动得多、有趣得多。

再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学主张,罗森塔尔原理,赏识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不同学习方式效果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这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内化于心的必备的理论知识。

(三)下位层面之“道”

下位层面之道,便是语文的根本属性和根本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几个方面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4]总目标是:“高中语文课程根据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各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5]

语文教育最核心的任务是“人的教育”“生命教育”“德性教育”,它是由教育的本质和时代要求、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的。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培养人,让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时代对教育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因此,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滋养其生命德性,是语文教师重要职责之一。

德性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物质社会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比如漠视生命、不尊重他人、三观颠覆等。《论语》中说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鲁迅提出,“教育就是要立人”;周国平认为,“语文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文化上有根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生命个体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浅层目的才是使其学会生存。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其担负着语言文字的教育责任,是中国传统文明、道德修养的载体。青春期是一个人读书的习惯和品味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其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为我们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径。

二、寻找、坚持自身成长的基本策略与方法,炼出文人魂,养出语文味

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价值追问。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前提是“教师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文质彬彬的学子”,要把学生培养成知识扎实、思维活跃、思想先进、情趣高雅、精神自由的人,那么意味着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至少要有这样的方向和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的决心与勇气。

(一)完成转身与蜕变

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去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教师角色是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的角色期望。瑞典教育学家胡森认为,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教师实际角色”和“对教师期望"之间是有差别的,“实际角色”是一线教师面对高考竞争长期形成并固化成模式的“实然”角色,“期望角色"则是从教育本质、教育方針、国家政策等宏观层面赋予教师的“应然”角色,也包含时代变化要求教师职业性质、行为所要转变的“将然"角色。

搜狐网热文《新时代下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教师们应具备哪些素养?》中指出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笔者择要如下:知识上从权威到非权威,由指导者(非传授者)转向促进者(非引导者、组织者),由导师转向学友,从一桶水转向生生不息奔涌的河流,从园丁转向人生引路人。[6](括号内为笔者加人。)

其中一个根本的转变便是,要从教书匠转向经师,再转向人师。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切实树立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三维目标等宏大的视角,加强备课环节,横拓纵挖,将语文课的价值最大化地呈现出来。高中语文教材里有非常多的不同时期的诗词,这些诗词都是一定历史时期某一个作家的代表作。这既是作家的个人思想表现,同时往往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有些还是引领文学潮流的扛鼎之作,不与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的作品来加以比较,不从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纵向发展考量,就认识不到一篇诗词的独特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地位。比如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作为独创的慢词,在南宋词坛上把词由俗转向雅,特别讲究声律。而相对于姜夔的整体风格来说,这首词特别能体现他的清空与骚雅。另外,他在词里传达出“黍离之悲”,杜甫、李华、陆游、辛弃疾等文人都有类似之悲。那么姜夔的悲与这些人的悲有什么不同,表现形式有何异同?这些问题没有弄清楚,这首词的教学就很有可能流于俗套,止步于读读析析、手法术语之上。只有从纵横等维度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我们才可能找到更好的切入口,从一点而生全体、以四两拨千斤,完成自己对文本的个性、恰切的解读,进而帮助学生从更高更宽更深的维度上来理解作品,这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才会增加,艺术审美能力才能够得到提升。倘若没有办法走进文本的世界,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便会产生隔膜,教学相长、师生共融、沂水舞雩般的美好境界也就无从谈起。

(二)学会解读与转达

詹艾斌教授曾反复强调:语文教师有两项核心素养,一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二是解读文本.的能力。[7]解读文本是一件最能彰显语文教师“功力”的活儿,是语文老师的首要基本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所谓解读文本的能力,通俗说,其实就是教师会不会读书。一个自己都不太会读书的语文教师,怎么可能教出善于读书.的学生呢?文本解读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解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教材文本解读的原则有以下两点:作品中心和学生中心。作品中心就是要忠于原作,要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解读语言、内容和手法,使得出的解读可信、有据,而不能凭主观牵强附会,任意拔高或扭曲,特别要防止政治化、功利化、模式化、浮躁化。学生中心要求我们要基于学生实际的学情,追求文本解读的教育教学价值,包括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价值。

(三)加强学习与阅读

学习的目的是成为一个师德境界高远、理论素养厚实、教学艺术精湛、教学主张独特、在市内外甚或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化名师。对于习惯于庸常状态的教书匠来说,“不宜以一时一地的正常合理而做出判断,进而成为一种行为,特别是如果你的行为会对更多人产生影响”,“习.以为常不是理由,更不是今后存在的理由”[8],要正确认识“道”与“术”的辩证关系,“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更是如此”[9]。从各地有名有影响的语文教育教学名家的综合修养和课堂教学来看,这些人都是具有丰.厚的学术理论和知识背景的。埋头于一堂课的教学技艺,固然可以成就一时一地,但格局终究是浅的,成效终究是低微的。在翅若垂天之云、一飞冲天的鲲鹏看来,只能飞几丈高、盘旋在蓬蒿之间的斥鵒是很可怜的,尽管斥鵒不无自豪地宣称“此亦飞之至也”。

学习的对象为人和物。人即身边的名师,我们可以从网上查询到各名师的教学主张、风格特色和实录课堂等。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阅读教育类、学科教学类的专著或论文,可以购买书籍,也可以在中国知网等专业网站上查询。

(四)尝试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指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规范的形式来解决学校发展、课堂教学、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和困惑,总结课程改革中的经验,反思教育教学中的行为,推广应用先进成功的教育成果,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认识的实践活动。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首先是其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求一线教师从“经验型”转向“专家型”“科研型”教育工作者。许多成功教师的成长经历证明,積极自觉地提升理论素养,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观点,以教定研,以研提教,是教师实现突破、完成蜕变的重要法宝。

综上所述,简单概括一下新时代我们如何做语文教师: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坚守教育初衷不动摇;立足自身专业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不动摇;立足语文基本性质,坚持向光而行不动摇;立足国家教育方针,坚持宏大视角不动摇。

注释:

[1][7][8][9]引自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詹艾斌教授在江西省首期中小学语文名师培训班第四次集中研修活动中所作的系列讲座。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科学论坛》,2017年第7期,第4页。

[3][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页,第2页,第5页。

[6]《新时代下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19/3875d7cd0e7242d99f565365f91c8775,2017年8月19日。

(作者单位:江西省弋阳县第一中学)

编辑:有忻

责任编辑:李家安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