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9-09-10徐建华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8期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人工智能高校

徐建华

摘要:高校实验室在实验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作用愈加显著,因此,强化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就需要与时俱进,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来解决问题。基于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新兴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推动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发挥出自身作用,培育出高素质、高水准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高校 实验室管理 人工智能

引言

高校实验室已经成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实践基地,它不仅提供教师开展实验课程的必备需求,还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科研能力提升的有力保障。所以,高校实验室不但是高等教育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还成为高校学科建设和办学实力的关键。加强对实验室管理,有利于高校全面管理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促使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目前,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的广泛运用,促成了实验室管理技术的变革,由此可以强化实验室的管理并建立更加安全可靠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从而促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一、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实际问题

1.传统实验室管理方式不再适用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扩招,实验室的规模和使用人数的规模开始扩大,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实验室规模。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如网络社交、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传统制造领域也都被新兴技术的變革所影响着,但在实验室管理上还并未出现人工智能技术等的身影。目前,实验室管理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人工方式,这不仅需要承担逐渐加大的人工成本带来的压力,而且还容易引起各种管理问题,不利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发展。

2.实验室缺乏有效安全管理机制

实验室作为向师生开放的重要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存在人员进出管理问题。实验室的开放会进一步增大实验室管理难度。目前,针对这一问题主要采取措施是,通过门禁系统对实验室进行人员管理或通过视频监控了解出入人员情况。采用门禁系统使得出入实验室非常烦琐,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需佩戴门禁卡,此种模式不便于实验室的管理。此外,若所有人员都可借卡进入实验室,实验室一旦发生事故,其责任就无法追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并不能实现对事故的预防,只能用于事故发生后的查看。加之随着实验室规模的扩大,开展项目和人员的不断增加,人员的安全素质参差不齐,实验室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3.实验室安全设施不健全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配置情况各不相同。部分高校可能会忽视对实验室基础安全设施的规划,存在实验室的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消防安全等问题。而且,随着实验室的发展,电子仪器或其他设备的数量逐步增加,可能会出现电路方面超负荷使用的问题,若无人时不切断电源,不仅浪费资源,甚至还可能会引发火灾。

4.实验室管理人员制度不完善

进行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时,需要考虑实验室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需求。管理人员技术的匮乏影响着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和寿命。

二、加强实验室管理的策略

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是智慧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针对上述所提问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可采取以下解决策略。

1.智能识别人脸功能

随着时代发展,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应用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图像识别技术较为成熟。实验室可以收集人脸图像数据,当有人进入实验室时,若数据库内存在该人员的人脸图像数据,实验室的门禁自动打开。人脸识别系统会对出入实验室人员的情况进行记录,这不仅减少了资源使用,还对人员出入实验室的具体时间进行了登记,有效维护了实验室安全。

2.智能断电功能

实验室可以通过检测实验室内电量的使用情况,记录实验室设备的用电状况,实现智能检测用电情况。实验室可通过人脸识别功能判断实验室内是否有人,若室内无人,可通知智能检测用电模块,切断实验室电源,节约实验室用电。

3.智能检测火灾功能

实验室可安装火焰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检测实验室的室内环境,若室内出现火苗、烟雾或实验室设备温度过高,云平台会提醒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及时处理。

结语

为了更好地保障师生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高校需要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上下功夫、花精力,使得实验室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实验室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全员参与,明确责任,还要结合实际情况,齐心协力,共同培养出更多的一流人才。高校实验室管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任务,只有在探索中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实践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谢安建,王礼贵.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271-273,288.

[2]张宏玉.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7):47,32.

[3]严文娟,贺国权.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6):21-24.

[4]刘湘梅,胡波.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探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15(3):131-134.

[5]黄坤,李彦启.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80-283.

[6]陈容容,魏东盛,靳永新,等.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保障实验室安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3):232-234.

[7]李勇.实验室管理机制的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194-195.

[8]张琳,郭英姿,许栋明,等.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5):227-229.

[9]亓文涛,靖杨萍,孙淑强,等.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294-296.

[10]李伊荇,侯文海.浅谈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不足与完善[J].实验室科学,2007(7):110-112.

猜你喜欢

实验室管理人工智能高校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关于实验室管理的研究
基于SSH架构的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实现
论高校电子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浅谈实验室管理与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