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浩兮荡兮 一苇渡江

2019-09-10胡轶赟

地理教育·当代幼教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程儿童文学哲学

胡轶赟

研究儿童文学、作出系统的学术阐释的相关理论书籍、教材的数量之多如过江之鲫,其中质量自然良莠不齐。我很庆幸自己遇到了一本优秀的教材——方卫平教授所著《儿童文学教程》。

一、博采众长自出机杼

这部《教程》共分成十五章,囊括了儿童文学的历史、文化、艺术、教学等多维度的知识阐述及理论思考。第一章到第四章在体例编排上属于基础理论部分,阐述了儿童文学的起源流变、儿童观的意义、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以及多学科视野下的儿童文学,从历史的纵向角度把握儿童文学的总体发展动向;第五章到第九章是艺术论的部分,分别围绕韵律、游戏、幽默、荒诞、叙事这五种儿童文学基础艺术范畴展开;第十章到第十四章涉及儿歌与儿童诗、图画书、童话、儿童小说及其他等多个文体,归入文体论的框架;收尾的一章是接受论与教学论的结合体。整本书脉络清晰、框架严密,有点有面、详略得当地对儿童文学做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阐述。

(一)与时俱进

与其他各家的儿童文学教材比较,方著《儿童文学教程》的前沿性体现得十分突出。这体现在其强调儿童文学的“当代”概念,如书中提到的“儿童文学的当代概念”、“后现代语境中的儿童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产业”、“儿童文学的另类叙事”等话题都与当代有关,而这些都与儿童文学实时的创作生态变化有着紧密的关联。时代在前进,儿童的童年文化环境和艺术审美趣味也在随之改变,因此儿童文学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教程》密切关注当下,显示出独有的理论前瞻性。

(二)包容互鉴

现代社会中文化多元并存,彼此间碰撞交融。尤其是在儿童文学产业化的助推下,创作者和出版商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心理需求,如恐怖叙事以其惊险刺激的特征带给读者的兴奋感、身体话语的禁忌叙事制造的幽默感和颠覆性、后现代叙事揭示了故事有着更多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开启小读者的想象空间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儿童文学教程》关注到了当下的儿童文学的现实情况,并能不吝笔墨地将之纳入自己的艺术论部分的理论体系之中,彰显了它的包容性。

二、人生命题诗意哲思

“儿童文学与哲学”这一节在本书中所占的篇幅并不长,却是最为打动我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谈到“哲学”二字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这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从事的专业化理论工作,但当我们弯下腰、俯下身的那一刻,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小小的孩童俨然就是一位小哲学家。

(一)从疑问到哲学

正如《教程》提到的例子:美国儿童哲学家马修斯的儿子约翰在8岁那年向他发问——“爸爸,我有两只眼睛,每个眼睛都能看见您,为什么我没有看见两个您呢?”简单的问题却并不简单,关联到哲学中的认识论思想。

雅斯贝尔斯曾言:“孩子们常具有某些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反而失去的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好像是进入了一个由习俗、偏见、虚伪以及全盘接受所构成的牢笼,在这里面,我们失去了童年的坦率和公正。儿童对于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往往做出本能的反应。他能感觉到,看到并追寻那些即将消失在他的视野中的事物,然而,他也会忘记那些曾经显露在他眼前的事物,因而后来当成人把他曾经说过的话,以及他曾经提过的问题告诉他时,他自己也感到诧异。”(马修斯的《哲学与幼童》)孩子对未知的热切探索、对不和谐的敏锐直觉、对命题的终极追问都远胜于成人,他/她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自由地在云端飞行,常常产生一些大人也无法一下子解释清楚的思考:“大海的尽头在哪里?”、“整个人生会不会是一场梦?”、“世界为谁而存在?”……而“这一疑问的姿态”,恰恰“代表了哲学的一种基本精神”。

(二)从简洁到深刻

“哲学的思考为儿童文学提供了一种大气的精神格局和深挚的艺术情怀。”《教程》提到了苏联作家安德烈·乌萨丘夫的《大海的尽头在哪里》,故事围绕题目中的问题展开,在结尾的时候看似已经解决了问题但又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大海的开头在哪里?这两个问题既是浅层的知识问题,也是深层次的哲学命题,包含着人类对终极的思考与追求、相对命题转化的问题,还让人不禁联想到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传说,一如人类的共通的精神命运:永远在追问中。

此外,再如《亨利散步去菲其堡》中涉及的对为目的而目的、为过程而目的的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小王子》中生命与生命、生命与物之间的联结话题:《失落的一角》中谈到的圆满与缺憾的二元对立转化的问题:等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以顺应孩童天性的面貌呈现,敘述简洁、图文互解,真真正正地实现了“文学的轻盈与哲学的重量”巧妙结合,“使小文学变得开阔、高远,也使大哲学变得亲切、生动”。

(三)从理论到案例

《教程>虽然是理论类的书籍,但其理论绝不是凌空蹈虚的,而是与案例赏析紧密结合,通过案例来印证理论的逻辑,也教会了读者如何把握衡量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书写的标准。

朱自清先生就教育问题曾说过:“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自清《给大家看到国学常识》)我想,经典训练的意义放在幼儿教育中同样适用。在这一节,方卫平教授介绍了《大熊,不对了》、《亨利散步去菲其堡》、《哦,美丽的巴拿马》、《小王子》、《大海的尽头在哪里》和《失落的一角》这六部经典作品,每一个都蕴含着哲学的光芒,有的儿童也许会立刻反应过来故事想说的道理,有的儿童在阅读时也许并不能马上体会到其中深意,但如果成人能挑选好的作品并尝试着以提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分享阅读感受的话,孩子常常能带给我们异常惊喜的回答。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方教授在全书中不仅具备国际视野,积极引入国外的好的作品,还能抱以一种温情的目光回望国内的创作生态,关注到了一些草根作家的创作,比如李义成的《父亲与作业本》,给予被忽视的作家一个公正的评价,亦能不为部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声名所牵绊,冷静剖析其中价值观的错位现象,读来令人感动。

三、关注实践探讨教学

作为一本并非艰深晦涩的学术著作,《教程》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可用性,具体的表现有设计在每一章结尾部分的“思考与练习”:以提问的形式概括了该章的主讲要点,也有亮出不同的观点引发读者思考的环节。作者与读者形成了一个交互的过程,无疑加强了本书的实践价值。

近年来人们对儿童文学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对将儿童文学付诸实践教学的需求也随之攀升。《教程》顺应了这一趋势,设置的第十五章“儿童文学的接受与教学应用”面向师范生群体,进一步对儿童文学的实践教学展开了指导,从儿童文学读者的阅读接受特征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在教学应用层面的注意事项;尽管前十四章的内容已让我获益匪浅,但从总体上看,这一章提纲挈领式的说明放置在本书结尾来收束略显仓促,令我期待《教程》能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层面的内容。

四、结语

“由中外儿童文学及其理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切入,从‘童年作为儿童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到儿童读者的文学接受心理及其建构,从儿童文学的艺术母题到儿童文学的韵律美学,从儿童文学的梦幻叙事到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从儿童文学的荒诞美学到儿童文学的神性与宗教文化气质……”阅读儿童文学好似在一条壮阔的江面上航行,也许这条江的发源只是山间的潺潺溪水,但终成今日浩浩荡荡的壮美之景;于千千万万的“苇草”中独取《儿童文学教程》这一枝,乘着它,尽情观赏两岸的风光。

猜你喜欢

教程儿童文学哲学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peech Acts
刊首语
挽碧制作教程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How to Improve the English Learner’s Listening Dr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