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战略提升研究

2019-09-06潘立新刘晓莉张鲜鲜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合肥都市长三角

潘立新,吴 俏,刘晓莉,张鲜鲜

一、合肥都市圈发展概况

合肥都市圈早期是2006年的省会经济圈,范围只有合肥、巢湖、六安3市;2009年淮南市、桐城市加入,名字改为“合肥经济圈”;2011年7月由于地级巢湖市撤消,部分并到合肥市,增加了滁州市的定远县;2013年滁州市4县2市2区整体并入,使经济圈面积、人口大增;2016年更名为合肥都市圈,芜湖、马鞍山市加入,使都市圈经济实力更加增强。[1]

表1 2017年合肥都市圈旅游人数与收入

从表1可以看出,2017年合肥都市圈接待国内外各类游客29494.3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9361.85万人次。实现旅游国内收入3092.78亿元,旅游业总收入3150.28亿元,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优势

(一)旅游资源禀赋优越

旅游资源禀赋是指某地区地形、地势、水、气象气候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有非物质文化历史、物质文化遗址、遗迹,以及现代人造景观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人文旅游资源总和。[2]

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是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合肥都市圈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富集,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合肥都市圈拥有3个5A级旅游景区,60多个4A级旅游景区,100多家旅游星级饭店,400多家旅行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完备完善。八百里巢湖千帆竞秀,三千年合肥古韵流芳,庄严肃穆的包公文化园,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李鸿章故居,充满诱惑的罍街特色小吃,寿县宋代的古城墙,草木皆兵的八公山,临江绝壁的采石矶,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等适合休闲、观光、寻幽、探秘旅游。[3]

表2 合肥都市圈旅游资源类型

合肥:有5A景区三河古镇,有全国第四大湖巢湖风景名胜区、古战场逍遥津、三国遗址公园;历史名人包公园、李鸿章故居、刘铭传旧居、冯玉祥旧居;现代人造景观合肥万达文化旅游城、徽园;巢湖市冶父山、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博物院等。

滁州:有明皇陵、吴敬梓纪念馆、醉翁亭、韭山洞、琅琊山、狼巷迷谷、白鹭岛、小岗村。

芜湖:有5A景区芜湖方特,有芜湖中山路步行街、天主教堂、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芜湖古城;人字洞遗址、芜湖米市、繁昌窑遗址、皖南土墩墓群。

六安:有5A景区天堂寨,有皖西大裂谷、万佛湖、大别山主峰、佛子岭水库、白马尖、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毛坦厂明清老街、九公寨、六安双塔、横排头、昭庆寺、东石笋。

马鞍山:有采石矶风景名胜区、和县香泉温泉度假村、霸王祠、李白墓园、濮塘风景区、朱然墓陈列馆、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

淮南:有八公山、上窑森林公园、天宝双遗文化园、龙湖公园、寿县古城、焦岗湖影视城、舜耕山。

桐城:有六尺巷、嬉子湖、三道岩、桐城文庙、龙眠山、孔城老街。

(二)区位条件便捷

合肥都市圈是国家确定的长三角城市群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大都市圈之一,位于长三角的最西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位置,东西部地区沟通的重要节点,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载地,区位条件便捷。此外,合肥都市圈科教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毗邻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客源丰富,要紧紧抓住十三五发展良好机遇,全力打造安徽旅游产业的核心增长极,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合肥都市圈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发展中去,遵从安徽省人民政府的部署,主动参与长三角总体规划,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提升合肥都市圈区位竞争优势,形成推进合肥都市圈建设强大合力。

(三)交通基础设施良好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发展,行是旅游六大要素之一,是前提,旅游交通是引导和支撑合肥都市圈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当前,合肥都市圈在航空、铁路(高铁)、公路、水路、通讯等各类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合肥都市圈旅游交通基础良好,基本能满足都市圈旅游发展的需要。要在各类运输方式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建设合肥都市圈一体化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实现旅游一体化提升战略。

表3 2018年合肥都市圈旅游交通发展现状

表3从未来规划、当前在建、现在拥有三个方面概览了合肥都市圈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总结了合肥都市圈目前旅游交通的发展状况,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对旅游的需求就越高。合肥都市圈近些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当前合肥都市圈正在转型升级,旅游经济将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都市圈经济增长点。2017年,安徽省旅游业收入占全省 GDP 的22.52%,合肥都市圈占全省GDP51%。

表4 2017年合肥都市圈经济发展现状

三、合肥都市圈研究现状不足分析

10余年来,安徽省从当年的省会经济圈发展到合肥经济圈,直到近几年的合肥都市圈的转型升级,定位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朗,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极,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对此研究不断深入,现已是安徽省、长三角乃至全国学术界研究重点。

通过分析、梳理合肥经济圈、合肥都市圈相关文献,诸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研究。部分学者分析了合肥都市圈的不足,如圈内发展不平衡、经济差距明显[4];合肥作为中心城市,与全国发达城市比,体量较小,对外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交通等基础设施不足,影响一体化进程,合肥经济圈经过多年发展,完成升级为都市圈,但仅仅依靠中心城市合肥带动整个圈层,心有余而力不足,仍需圈内各城市的共同协作发展[5-6]。对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另有学者从合肥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出发,对一体化推进的路径进行了全面探索,主要包括构建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强化高效率的普通干线网、拓展广覆盖的基础服务网、建设快捷化的城市交通网等[7]。从中心城市经济角度,分析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同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认为合肥都市圈的圈内城市与合肥的经济联系强度整体要高于圈外城市[8-9];此外,合肥都市圈受到南京经济辐射、两圈城市合作竞争关系紧密,例如加强南京、合肥都市圈两大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和金融支持、促进南京与合肥都市圈二大圈旅游一体化发展、构建二大圈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一体化机制、完善一体化进程中的科技对接机制与支撑引领、持续投入新技术并完成科技平台建设,把合肥都市圈打造成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要素重要集聚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长三角城市群的新兴都市圈、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安徽省的核心增长极[10-14]。

四、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的战略提升对策

旅游一体化是合肥都市圈旅游业腾飞的不二选择。针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合肥都市圈应该抓住长江三角洲扩容、长江经济带全面崛起和中部地区振兴的国家扶持的时机,着力在智慧旅游一体化、旅游基础设施一体化、旅游产品策划一体化、旅游营销一体化、旅游资源开发一体化等几个方面,促进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全面提升旅游业竞争力。

(一)统一编制圈内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

2019年初国家发改委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正式实施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安徽省及合肥都市圈要抓住机遇,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

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开展,要与全省、南京都市圈、长江三角洲等重大区域旅游规划相对应、相融合,显示本圈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全面整合文化遗存、自然禀赋、现代休闲游乐、红色旅游等蜚声中外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核心旅游产品——文化(明文化、淮河文化、长江文化)、生态、乡村、游乐、红色等,统一编制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总体规划。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强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利用旅游资源,特别是传统文化、历史遗址遗存的保护利用,便于协调都市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融合,共创旅游发展规划、同享旅游业发展成果,积极促进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当前,合肥都市圈内部分景区旅游人数不多,经济效益不太理想,主要是其旅游基础条件较差,旅游基础不足,项目设计单一,有些景区仅仅依靠传统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无法满足现代游客的新需求,要在食、宿、行、游、购、娱六大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如滁州市的琅琊山,2001年首批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AAAAA级景区。此景区,多年景区无变化,客人半天就游览完成,留不住客人,必须进行景区、景点项目各方面创新。

此外,旅游交通设施的一体化构建也是重中之重,应符合合肥都市圈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和城市、城镇及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需要。目前,都市圈内各市相关主管部门欲促进旅游一体化的实现,必须做到:第一要处理好都市圈内旅游交通规划,共同发展圈内7个城市间的旅游交通通达性、节点枢纽体系布局;第二加强圈内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圈内旅游交通便利性和交通承载力,实现圈内7市内部的便利交通、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发展旅游业。

(三)建设智慧旅游信息一体化

到2018年8月,国内网民总数为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达7.88亿,其中98.3%网民经常用手机上网。打造智慧旅游信息系统,建设旅游信息一体化是当代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主动感知旅游信息并发布。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将在政府管理、企业运营、游客出游、景区服务等方面体现。

当前,合肥都市圈的智慧旅游各城市、各景区发展不平衡,通常高级别景区的智慧旅游发展比较好,如天堂寨、琅琊山、方特等。它们的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走在都市圈前列,景区门户网站系统、微信微博、景区内部办公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门票门禁系统、市民脸部识别系统全面建成运行。都市圈内的7个城市和景区、旅游企业要加强智能融合的信息应用、创新持续的便利旅游服务,在重点地区配齐一张触摸屏,完善无线宽带网和WIFI,尽快开发都市圈统一的APP,并能具有自助导游讲解系统、城市自助导览系统、网络虚拟旅游系统功能,方便游客的游览活动。另外,大力促进都市圈智慧旅游信息化人才招聘,培养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化能力强的队伍,设立政府相关信息管理部门,筹措专项资金,提高旅游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与效率。

(四)推动旅游营销模式一体化转型升级

目前合肥都市圈七大城市的旅游宣传营销是各自为战,力量分散,效果有限。因此今后要坚持营销方式创新为要务,以满足客人需要为基础,把握市场变化,打破时间、空间、人员的界限,推动营销方式向多层次化、立体化发展,旅游营销宣传模式上向一体化转型升级,由单纯的各个景点宣传促销到“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一体化营销。充分发挥都市圈内旅游资源丰富、同质化少的优势,刺激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形成以合肥市、芜湖市为重点,推行“政府+旅游企业”的旅游一体化整合营销模式,带动其他5市旅游发展;策划合肥都市圈统一的旅游宣传营销机制,打包旅游资源,共同制定旅游宣传方案,参加海内外一体化旅游营销,最终实现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五)实现合肥都市圈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为适应大众旅游时代要求,促进中国旅游从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向现代全域旅游模式转变,2018年初国家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始从国家层面发力全域旅游,标志着全域旅游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是传统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一次新提升。以“旅游+”推动旅游与其他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与住建部门联合探索名胜名城名镇名村“四名一体”的全域旅游模式,与农业部门联合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等。

当前,合肥都市圈内已经有巢湖、滁州市全椒县、南谯区、合肥市庐江县、马鞍山市含山县、六安市霍山县、六安市金寨县等7个县区成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合肥都市圈发展全域旅游要遵循改革创新、示范引导的原则,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整个都市圈当成一个完整全域旅游目的地创新思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相关产业,大力发展“旅游+”,有机整合旅游资源,统筹推进旅游业全面发展,不断提升都市圈旅游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做美做优全域旅游的软硬条件、做好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全力打造合肥都市圈全域旅游新亮点,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和新业态。

(六)积极融入新长三角,推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随着2016年5月国务院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15],此项战略规划对于安徽省,特别是合肥都市圈的旅游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在新长三角形成的初期阶段,在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基础上,要积极推动、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合肥都市圈融入长三角,尽早实现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在推动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各城市政府间的合作与协调相当重要,必须在制度上创新,冲破传统的旅游发展壁垒,建立并完善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政府的制度创新供给,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安排体系。合肥都市圈要找好位、站好位,虚心与长三角区域内旅游业发达的城市交流学习,发挥长处、避免短处,以强烈的使命感、更加积极主动的行动和更高的工作标准,推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合肥都市长三角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穿越水上都市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