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赛教结合”的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思考

2019-09-06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赛教创新型外贸

张 晴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战略选择。面对日益加剧的外贸人才供需矛盾,学科竞赛成为培养创新型外贸人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受到政府、学校和广大学生的广泛重视与欢迎。然而,在实践中,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效果偏差”。在此背景下,立足创新型外贸人才的需求特征,探索切实可行的“赛教结合”模式势在必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近年来关于学科竞赛下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展了相关研究。其中,就“学科竞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多数学者的共识。柏连阳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1]。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李建霞认为,利用学科竞赛这一平台,可以较小的经费投入,有效弥补创新人才培养的不足[2]。林晓、谢火木、贾先等认同该观点。部分学者围绕不同专业、个别高校的学科竞赛实践及其不足,就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有所探讨,其中以理工科研究案例为主。如李中华以 IT 应用系统开发大赛为实例,分析学科竞赛在助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发展方向[3]。顾汉杰以浙江树人大学为研究对象,从学科竞赛切入,提出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实践平台建设、项目导向支持、管理机制保障的改革途径[4]。李德莹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分析学科竞赛对其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以学科竞赛为依托,搭建平台,完善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有效途径[5]。类似研究如阿依先·艾力、汤飞飞等。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的经验,为本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但仍存在不足:一是赛教结合助推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的实践及政策制定缺乏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分析;二是围绕“创新型外贸人才”的需求特征,实践中“赛教结合”实施机制的对策性成果较为薄弱。在此基础上,本文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学科竞赛实践,剖析学科竞赛与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的耦合机理,以期为赛教结合模式下新型外贸人才改革路径提供参考。

二、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内涵目标及急迫性

面对国际贸易复杂环境及跨境电商等外贸模式的变化,企业、学生对创新型外贸人才需求导向明确,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战略选择。笔者赴宁波、杭州、苏州、常州等地外贸企业及其负责人访谈过程中,明确企业的创新型外贸人才的基本需求,描述如下:包括扎实的外贸知识体系和良好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强烈求知欲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与批判精神;具有较强的运用能力和处置纠纷的能力;善于协调沟通和团队协作;具有国际视野与独创的思维理念;灵活的经营理念等。

用人单位与国家需求的“创新型”外贸人才与高校“传统固化”“学无法用”的人才培养,其供需间存在严重错位。现在许多国贸专业采取的是“通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雷同,且以理论课程为主;缺乏真正动手能力和技能培养,固化死板。实验课程多限于学校实验室内与课堂上,基本型和验证型实验居多,实验课程缺乏创新性、灵活性,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在此背景下,根据创新型外贸人才需求特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专业的重要任务。

三、创新型外贸人才与“赛教结合”的耦合性分析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6]。创新型外贸人才需求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强调灵活、实践与创新能力,而学科竞赛作为实践载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融合。

(一)赛教结合的价值导向

所谓“赛教结合”,旨在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备赛过程中活学活用专业知识,竞赛中打磨提升创业计划,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通过政策帮助学生落地创业梦想,充分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效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可既可以参加类似“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公司运营”大赛等多学科融合性的综合类竞赛,也可参加本专业的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竞赛、国际商务谈判大赛、安徽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高校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加入竞赛团队,于竞赛基地模拟与操练,竞赛过程中注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综合素质,这与高校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赛教结合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向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基于学科竞赛流程实现赛教结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如图1所示)。具体表现为:

现有数据表明,在猪日粮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其他外来病毒等能很好存活的原料包括:豆粕、酒糟、猪源蛋白质、维生素预混料、氨化胆碱、L-赖氨酸和DL-蛋氨酸。如果其他尚未被评估的原料符合以下标准就更有利于病毒存活:蛋白质含量高(特别是天然蛋白质)、猪源、相对表面积较大质量(比)、含有载体的微成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原料并非具有相同的污染风险。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选题或创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与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借助学科竞赛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国贸竞赛涉及商品的选定、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商品发布会或国际商务方案的制定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学校通过政策激发学生创新热情,鼓励学生整合已有外贸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放开思路,设计富有自身特色的策划与方案,在平台上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通过专业培训与流程模拟,培养灵活创新技能。国贸竞赛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外贸理论知识,二是灵活性、创新性的部分。学校以比赛为依托,开展专项培训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奖作品要求学生从产品市场供需分析、国际市场细分到企业战略选择与产品定价、渠道、设计等充分设计,强调学生敢于尝试并勇于挑战,具备创新技能,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3.发挥团队协作,提升自我认知与逆境商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参赛过程要求团队成员充分沟通、紧密协作,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参赛过程中,强调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寻求老师帮助,反复讨论与演练,努力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比赛过程的每一个小的困难,需要增强创新思维,总结失败经验,对原有的策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努力做到锲而不舍对创新思维的培养都有一定的作用。

4.打磨策划方案并争取落地,获得实践经验与实践信心,积累创新经验。借助获奖的商品外销方案、展示策划案等为参考,与指导老师继续打磨、优化,并利用企业投资、学校及政府的扶持将城固孵化。创新经验的积累,为后续项目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图1 基于赛教结合的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流程

四、校赛结合模式培养创新型外贸人才实践

为了解校赛结合模式在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2018年12月到2019年3月,笔者面向任职所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发放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为98%。调研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状况及赛教结合开展情况。结果分析如下:

第一,关于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及其与教学模式的关系方面。对于创新型能力是否重要,其中78.5%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对于创新能力的实现模式,34.2%的学生认为多开展实验教学,提升动手能力;28.5%的学生认为应采用灵活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14.2%的学生认为应改变传统考试模式,探索多样化的创新思维考核,23.1%的学生认为多借用实习平台,增强学生实践锻炼机会。

第二,关于竞赛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方面。其中,44%的学生认为“学科竞赛对提升创新能力帮助较大”,35.6%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方面,33.2%大学生认为“可以获取并灵活使用更多外贸知识”,28.7%认为“学科竞赛模拟外贸环境,可积累经验”,38.1%认为“有利于提升个人相关能力”等。可见,高校已经开展赛教结合模式,在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可。

然而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局限,“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不能真正实现,表现如下:

第一,学生参与度不高,“以赛促学”自发性与热情度不够。高校已开展的学科竞赛,集中于少数学生、少数教师。笔者调研发现,有21.2%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学科竞赛”;而关于导致学生不了解学科竞赛的原因,23.8%认为“宣传不够”,27%认为“自己不愿意了解”。部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自发性不足,对于“参加学科竞赛”的目的,31.2%认为“个人兴趣使然”,36.1%“为提高个人创新能力”,22.4%为“积累实践学分”,10.3%表示“被同学影响而参加”。

第二,竞赛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并未真正融入日常教学体系,“以赛促教”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难以真正提升。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4.8%的学生认为“自己做不了”;对于参加学科竞赛最大的障碍,31.3%认为“知识储备不够,获奖难度大”,23.5%认为“实践动手能力缺乏”。而现有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科竞赛尚未融入课程体系,涉及动手实践能力的课程较少,多数为理论课程,学生创新思维不足。

第三,教师参与度不高,且“以赛促教”所需的教师创新能力薄弱。初步调研发现,15.4%的国贸专业学生认为“指导老师”是参加学科竞赛的制约条件。国贸专业老师多数为从校门到校门,本身缺乏外贸业务从业经验,跨境电商及实践技能难以更新。且与本单位教师部分教师访谈发现,“不愿意指导学生”的原因包括日常教学任务繁重,政策激励不足、竞赛难度大、比赛结果不尽如人意,导致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不足。

第四,软硬件支持尚有进步空间,缺乏“以赛促练”的实践保障。调研结果显示,22.6%的学生认为是“软硬件条件”是已有学科竞赛的薄弱条件。具体包括:软件条件方面,高校普遍缺乏系统竞赛培训平台、学生操练讨论平台、师生联系沟通平台及学科交叉组队平台,学科竞赛与日常教学的冲突等问题尚未很好解决;硬件条件方面,学科竞赛中所缺的经费、实验室、场地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五,创新思维的落地条件不足,“孵化”条件不完善。16.9%的学生认为,“学科竞赛的策划方案,几乎难以落地,不能真正提升创新能力”。国贸专业的学科竞赛成果主要以计划方案、策划文案等为主要形式,如果不与实际的生产活动相结合,就无法检验其效果,多数提留在“点子”与“梦想”阶段,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境。

五、校赛结合培养创新型外贸人才的政策优化

高校应立足创新型外贸人才的内涵要求,更新观念,借助系列学科竞赛,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达到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实践,本人提出以下思考:

第一,加大宣传与引导,真正调动学生参赛的自发性与积极性

学生参赛积极性的提高,才能充分发挥“以赛促学”的作用发挥。首先应考虑借用课堂、“国际商务”社团、广播、各级网站、学校公众号等新型网络交流平台,拓宽宣传渠道,营造参赛氛围。其次,将学生的参赛活动纳入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在学期评优及实践考核中予以加分。再次,教学院部通过“一院一品”“国贸竞赛文化节”、获奖团队经验分享会、获奖选手及其优异就业状况报告会等,激发学生参赛兴趣。

第二,变革与完善学科竞赛培训体系,“以赛促教”导向下提升创新思维

高校应以学科竞赛为契机,紧密联系学科竞赛与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关系,将学科竞赛技能要求融入课堂教学,把创新能力培养引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科竞赛培训方案,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充分发挥竞赛对课堂教学的提升作用。如开设独立的国贸技能大赛培训选修课程,结合“小暑期制”开展实践教学模块,丰富与比赛相关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如《商务谈判》与《电子商务》课程增设实验模拟环节,修订课程大纲与人才培养计划,引导学生主动设计新的项目策划与参赛项目。常态化、多样化的竞赛培训系统,才能真正做到“以赛促教“,才是开展学科竞赛的真正目标所在。

第三,构建竞赛教师团队,发挥指导教师的创新带动能力

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考虑设立专职竞赛教师岗位,组建国际贸易技能大赛、商务谈判大赛、跨境电商及各种综合性比赛指导团队;选送教师参加创新能力培训,加强团队内指导经验交流,引进企业一线业务能手参与竞赛指导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指导能力。

第四,优化软硬件条件,保障“以赛促练”环境

高校可依托并最大程度开放现有实验条件,同时,引入企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外贸技能比赛培训、实习、实验条件等,增加学生参赛的经费支持。软件方面,搭建学生操练讨论平台、师生沟通平台、学科交叉组队平台等,帮助同学深入交流,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科竞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

第五,遴选追踪竞赛项目,协助优秀学生完成策划方案的落地

竞赛项目的孵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应组织教师与指导团队帮助学生凝练、调整并优化策划方案;利用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社团、微型工作室、创客空间等,给予团队技术、资金、硬件支持;帮助学生团队引入市场风险投资,提供创新创业舞台。

猜你喜欢

赛教创新型外贸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以赛促教 赛教融合”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策略探析
技能大赛背景下高职高专赛教衔接相关问题探索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实践教学探索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