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分析及演奏诠释

2019-09-06杨秋兰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阳关三叠钢琴曲古琴

杨秋兰

钢琴传入我国已逾百年时间,20 世纪后期在我国得到良好的发展。然而,我国的钢琴演奏人才虽然较多,但钢琴音乐创作人才却寥寥无几,且钢琴作品数量少、名曲佳作少也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黎英海先生等人相继创作钢琴曲作品和声乐作品,借助钢琴传达出我国传统音乐的特殊风韵,从而对钢琴在我国的推广起到促进作用。黎英海先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简约精致的音乐风格,通过作品展示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饱含深刻的文化内涵。黎英海先生致力于研究复调音乐以及民族风格问题,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重大突破[1]。

一、黎英海创作《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为送别而唱的曲目,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在唐代十分盛行,歌词出自唐代文豪王维的名于天下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关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诗创作背景为友人远走边疆,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友人的不舍、珍重和担忧之情,经过多年传唱由后人借助乐府的形式改编成古琴曲,借助古琴的美妙音色将离愁别绪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成为唐代传唱度很高的曲目。1978年黎英海先生结合西方传统作曲的技法,有效保留了古代琴曲的部分,将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形式融入其中,实现结构、和声、织体配置的创新,最终完美的将《阳关三叠》改编成为具有东方文化气质的钢琴曲,是钢琴曲结合古曲的巨大突破和创新,这首古琴改编的钢琴曲目也代表着我国钢琴艺术开始走向成熟[2]。

二、《阳关三叠》音乐本体的相关内容

(一)乐曲织体结构分析

黎英海先生在改编钢琴曲《阳关三叠》的过程中,合理保留了原曲的主题、副歌穿插呈现的结构形式,这样在完整保留古琴曲原本旋律曲调的同时,也有效保留了古琴曲中三叠式的结构,使得听众在欣赏这部音乐作品的时候清晰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在保留古琴曲的原曲旋律和民族调式风格基础上,达到保留“一唱三叹”的传统曲目形式。相较于琴歌,钢琴曲深受歌词以及句式划分的影响,在钢琴演奏的音乐性表达上更为看重。黎英海先生在每一叠初始部分都用同一音乐动机呈现,然后结合唱词字数变化和句数变化使织体结构发生变化,而每次反复过程都即添加了新的元素[3]。黎英海先生借助西方钢琴作曲技法做出重新编配,但是有效保留了原曲结构的整体性,用我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创作和表达出来。具体说来:

第一叠为2小节-15小节,第一次出现用Andante的速度,为单独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并且反复变化了两次,其中主旋律在第二行谱中的低音区,实现双手高声部和低声部的相互呼应,作者准确的使用简明且清晰的和声配置,凸显了钢琴作品中复调性特征[4]。如图1:

图1 第一叠部分谱例

第二叠为16小节-30小节,该部分比第一叠稍微加快速度,第二次出现仍以Moderato为主题,基于单旋律叠加泛音,分别为五度和八度。同时还增加了和声织体的厚度,进而烘托主旋律,巧妙的刻画了乐曲主题。第二叠旋律主题在中音区出现,高音区的伴奏以八分音符跳音呈现,具有短促、灵巧、富有弹性的特点,与平稳而柔和的主旋律形成对比[5]。如图2:

图2 第二叠部分谱例

第三叠为31小节-48小节,主题在该部分第三次出现,作者通过对比前两叠音区、声织体配置和节奏密度,把第三叠融入全曲的高潮部分,同时呈现速度也更快,将整首曲子推向高潮,通过该变化凸显了乐曲的主题,但主旋律依旧在高声部,具体做法:右手对高音区用八度增强旋律线条,左手的伴奏织体用十六分音符琶音作分解和弦,起到烘托气氛的目的,特别是43小节的双手为反向八度,并且双手的八分音符呈现方法为二对三的矛盾型节奏,通过该变化直接把听众带入激动和高亢的情绪中,在45小节收尾处变为更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用小二度下行双手八度的音程适当融入不安的情愫,进而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6]。如图3:

图3 第三叠部分谱例

尾声为49小节-60小节,该部分与开头遥相呼应,随着音乐渐渐放缓,在悠远的意境下结束,给听众意犹未尽的感觉。

总体上看,每一叠末尾处都引用二个小节结合三个小节的快速琶音连接,在音效上模仿抚琴可以为下一叠的高潮做好铺垫。主旋律都出现在右手的高声部,然而在音乐以及情绪的发展下,这三个主题的变化又出现在了低音区、中音区和高音区。通常来说,钢琴谱记谱法多采用双行谱,而黎英海先生这首钢琴曲《阳关三叠》却另辟蹊径,采用三行谱的记谱法,在视觉上就可以将音乐的空间性一目了然,而在听觉上更使听众得到了美学的享受,很多声部音高部分层次分明,并且音响丰满。右手演奏高声部和中声部,主旋律曲调在高声部出现,中声部旋律曲调透着低沉的音色;左手演奏低声部,和主旋律相呼应,在曲谱上形象生动地展现出高低音的呼应,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7]。

(二)乐曲调性布局

为何《阳关三叠》被命名为“三叠”?从全曲对主题做三次变化就可以看出,黎英海先生在《阳关三叠》这部具有浓郁的中国风的钢琴曲中做出淋漓尽致的呈现,古语“叠”之于西方作曲的节奏变化,然而不同于西方音乐固定曲式结构,西方旋律加工要求严格的变奏,也不同于对结构的改变和对声轮廓的变奏,其表现方式上倾向于以重复为基础,然后做局部的和即兴的节拍、速度织体等变奏方面的变化,主张按照一定规律整体性的对同一主题进行装饰和变奏。《阳关三叠》以商调式作为基础调式,在第1小节由旋律音调、装饰性高音和琶音化低音行进组成三行谱表,其作用在于为后面的商调式做铺垫[8]。

比如第一叠为2小节-15小节,二部结构为降A宫系统的f羽,主歌的构成部分为对比性乐句,结构为两个三声部的3+3,结束于离调的降b商调式,此处低音用自由变奏的形式对主题进行模仿,使声部之间的联系增强。同时,第6小节结束于降A宫音,呈现出调式对置的效果;副歌是f羽调式,具有较强的歌唱性。第二叠为16小节-30小节,也为降A宫系统的f羽结构,但是变奏主要在主歌部分,在织体变奏上体现尤为明显,产生变奏感的方法包括:a简化节奏;b省略倚音;c改变局部音调;d加花的手法。第三叠为31小节-48 小节,乐曲围绕第三叠的 B 段展开,结构为降 A 宫系统的 f 羽,其特点在于43 小节变为降 G 宫调系统,使得该部分的音乐走向高潮。尾声为49小节-60 小节,旋律为短暂离调,其中第 49 小节为降b 羽调式;第 51 小节为降 e 羽调式;第 52 小节为降 a 羽调式;第 53小节为转回降 b商调式,左手琶音下行在降 b 商音终止[9]。

三、《阳关三叠》的演奏技巧

(一)装饰音的演奏

在这首乐曲中,作者为模仿古琴的神韵,巧妙的融入各种倚音、琶音的和弦装饰音型,借助钢琴音响表现出古琴的雅致,听众在聆听过程中会引起情绪变化。乐曲中出现的倚音,包括:a小二度倚音;b八度倚音;c复倚音。通过对旋律的修饰,使听众产生拨动琴弦颤动的感觉,借以模仿古琴的空灵效果,复倚音主要是模仿抚琴动作,幽远的意境也会在听众内心生成,平和、沉稳,让人沉醉。第二叠中的特色为琶音和弦的出现,作者模仿刮奏古琴,起到增加织体厚度的意境,有效烘托了清亮绵远的气氛。装饰音因其特殊的音色,在我国钢琴音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来源于民族乐器,经过特殊技法而成,不仅具有装饰音效的作用,还具有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不可或缺的元素。作者在练习和演奏过程中,可以利用听觉去体会其中的韵味,去模仿古琴的音色,尝试用不同的触键方法调试出更加靠近古琴的装饰音,使内心所想与弹奏契合,这样听众就会在钢琴上体会出传统音乐之美[10]。

(二)节奏的特点

《阳关三叠》中每个部分的主题按照 6/4、4/4、2/4的拍号交替出现,这种节拍形式和欧洲传统音乐截然不同。不难看出,对于这首具有民族音乐风格钢琴曲来说,明显不同于西方古典奏鸣曲以下特点:a拍号固定;b演奏速度严格;c节奏意识严谨,而《阳关三叠》的特点以散漫的节奏为主,不受约束,尤其是尾声部分,散板的形式十分明显。总体上看,整首乐曲的节奏舒缓,将西方的严谨巧妙地与东方的宽散融合,重音不受节拍、重拍的限制,使得音乐律动推动情感,整体上十分自由。其特别之处还体现在每一叠的副歌都使用4/4 拍,使得主题的变奏发展得到更好的推动。此外,通过乐谱还可以发现,该曲使用了特殊的节奏型,比如第三叠中的二对三节奏,这也是该钢琴曲的难点,三连音节奏紧凑,在听觉上可以预判到全曲高潮即将到来[11]。

(三)音色的处理

为了呈现出低沉而厚重音色,实现古琴沉静旷远的效果,乐曲主题音区与古琴音色的选择一致。曲中利用了调性以及音区的变化,惟妙惟肖的模仿了古琴的音色,同时钢琴的魅力也得以展现出来。在演奏过程中,听觉对音色的处理十分重要。具体说来:

在第一叠中的主题中,单旋律十分清晰,低音区以 P 的力度出现,此处模仿了古琴散音的效果,在听觉上给人以音质松弛、声音深远、雄浑的感觉,触键应尽量慢而深。以指肚触键,要避免高抬指,做到手臂松弛,让力量通透,把手上的力量灌输至指尖,实现音与音柔美的连接,这样会使音色更加清晰、浑厚,给人以优美、舒缓、安静之意[12]。

第二叠中使用大量的装饰音模仿古琴的按音音响效果,其中八分音符跳音在柔和中展示出弹性,触键位置要尽量靠后,一旦发音要迅速离键。力度以mf 呈现。旋律部分的连线时间要适当拖长,手指始终触碰琴键,在气息上要贯通于手指,即使在长音处也不能割断气息,必须做到一气呵成。二叠结束的快速华彩部分要模仿轻抚古琴的动作,要用手腕带动,动作快而轻,想象弹奏古琴的动作,力度的起伏要迎合音高,用五指演奏琶音高音主旋律时,深触键后要缓慢离开。此外,十六分音符要弱奏,做到高低音层次清晰。

第三叠为全曲高潮部分,八度的出现使主题的力度进一步增加,突出旋律的线条感,可以达到模仿古琴的按音音响效果,该环节需要手臂力量下沉,在演奏左手十六分音符分解部分以及弦琶音快速跑动时,需要手指尖轻而快,要突出弹奏古琴的动作和韵味,手臂要放松,高度要合理,手指要尽量贴键,指腹要触键,弹奏时触键慢而深,长音要长时间保持,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意境,营造出古琴深远、飘渺的声音效果,进而更好的展现出作品意境。在演奏中力度要加强,突出清晰的八度的旋律线条,在听觉感官上将听众的情绪推进,实现感情的起伏,更容易让听众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每一叠的末尾处,都会出现琶音行进连接,这时需要模仿拨弦动作,用指尖触键,同时手臂松弛均匀、连贯操作。尾声在三十二分音符处,在渐弱渐慢的触键下给人以轻柔而不虚的感觉,会让听众体会到友人渐行渐远的无奈和伤怀,让人回味无穷。

(四)踏板的应用

古琴具有余音长、音色低沉和共鸣性强的特点,而钢琴则具有清晰明亮的音色特点,但是共同点为琴弦振动发音,要想实现二者音色相近,就要利用到踏板。具体说来:乐曲开始呈现出古琴的泛音,借助踏板可以延长音符时值,有利于提升泛音的共鸣。高潮部分的音乐节奏会加快,也需要利用踏板对音色进行修饰,要在和弦下键之后踩下踏板,以此提升和声效果,进而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而结尾处主要表达出依依不舍的情感,声音不可以过于混沌,也不能让每一个音部清晰,因此要使用半踏板操作。乐曲中多次用十六分音符琶音行连接,在高声部的主旋律也要使用手指踏板,具体说来:右手弹奏高声部旋律,慢离键要拖延音符时值,这样音与音之间可以更加自然的连接成旋律线条,该部分同样是《阳关三叠》乐曲中难点。在踏板的使用上,肢体的协调并不困难,对演奏者的听觉反而有更高的要求,从这首钢琴作品乐谱上不难发信,通篇没有延音踏板的标记,所以在二度创作中,演奏者可以结合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借助想象力,然后通过敏锐的听觉去谨慎的应用踏板,进而处理好每个声部的关系,然后利用好手指进行弹奏[13]。

(五)情感的处理

通过钢琴弹奏出的《送元二使关西》,可以让听众体会到深沉感人的情感,要想准确表达钢琴曲的风格,需要演奏者做好情感的处理。曲中乐句的划分要清晰,并且连线断开并不是乐句的结束,需要在演奏时规整的划分乐句。具体说来:第一叠总体表现出婉转、沉静,有种欲说还休的意境,在演奏时需要让呼吸深、缓慢,使旋律平稳进行;而第二叠旋律线条要比一叠活跃,做好手臂的吸和呼,双臂在放松的状态会让音乐更加连贯流畅;第三叠以右手八度为主旋律,左手为十六分音符的浑厚和声织体,在主旋律的逐渐加速下,作品表达的情绪变得更加激动、强烈,需要此时的弹奏者呼吸沉稳,身体松弛,用气息做有力的支持,用手臂将力量输送至指尖,八度主旋律要有力、扎实,利用指法让旋律绵延下去。黎英海先生在乐曲的收尾处手臂舒展,使长音拖长,给人舒缓之感;而音高连续又给人绵延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出《阳关三叠》这首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融入西方作曲元素,黎英海先生结合钢琴音域宽广、和声乐器、力度多变、自由转调等特点改编成钢琴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利用对古琴曲、琴歌和钢琴曲诠释,不论体裁如何变化都会给观众带来伤感,同时在创作中还将对古琴音色的想象注入其中,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在深情的旋律下向听众传出更加丰富的情愫,推进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猜你喜欢

阳关三叠钢琴曲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夜的钢琴曲(六)
寻访千年古琴
“阳关三叠”怎么唱?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阳关三叠》曲谱版本研究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