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研究进展∗

2019-09-06

图书馆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术图书馆大学

董 丽

(湖北医药学院图书馆,湖北 十堰 442000)

ACRL 于 2016 年发布的《2016 年学术图书馆发展趋势》显示,数字学术正在成为学术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新对象,预示着学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1]2017年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表明,数字学术技术是全球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未来一年将被广泛采用的技术,并将是长期趋势,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是应用新兴技术支持学者学术研究的生产[2];《欧洲研究图书馆协会2018-2022 年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在数字时代,研究型图书馆的作用在于为可持续的知识提供动力,致力于将研究型图书馆打造成学术交流平台、学术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伙伴、数字技术与服务中心,而数字技术与服务又是核心支撑力量。[3]我国图书馆界也已开始关注数字学术,于2016年召开的主题为“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的第十三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4],揭开了我国数字学术研究与实践的序幕,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支持提供了契机。梳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研究现状,比较二者的差异,有助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学术环境下挖掘自身的价值,实现空间再造与服务转型。

1 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研究概况

1.1 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实践进展

国外高校图书馆对数字学术空间的构建始于21 世纪初,得到普遍关注是在2010 年之后。北美地区研究图书馆协会成员馆是最具实践经验与先进技术的典型代表。2006 年,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学者实验室(Scholars'Lab),开展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数字人文和实验人文等数字学术服务。2008 年,布朗大学图书馆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学术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Scholarship),提供学术发展动态、数字研究和培训,提供协作空间和技术,创建数字学术实验室和数字工作室,为跨学科环境下的交流、学习和创作创造条件。2009年,俄勒冈大学图书馆开设了数字学术服务中心(Centerfor Digital Scholarship and Services),开展元数据服务、数字化出版和数字仓储等服务。2010年之后,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等图书馆相继开展了数字学术空间服务。2014年,CNI(Coalition for Networked Information)举行“数字学术空间研讨会”,来自24 个机构的35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交流优秀的数字学术空间实践案例,研讨实践面临的现实困境,[5]数字学术空间服务由此得到了北美图书馆界的普遍支持。2016年,ARL调研124个成员馆,并发布数字学术支持调查报告《SPEC Kit 350:Supporting Digital Scholarship》,详细说明73所ARL成员馆数字学术支持服务现状[6]。同年,ACRL发布了《2016年学术图书馆发展趋势》[1],并调研其下属学术图书馆对数字学术的支持状况,激发了新一轮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实践热潮。

1.2 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研究概况

学术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对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的研究,多侧重于实践方面,以典型案例分析为主要展现形式。通过在Ebsco、Emerald、Proquest、Science Direct、Taylor & Francis 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辅以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网站发布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支持服务的案例,同时访问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网站,查看数字学术服务及空间构建相关信息,可知,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基本同步,主要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5 年):数字学术空间研究刚刚起步,仅涉及数字学术技术,还未有专门的研究。随着数字技术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学者们开始意识到数字学术在大学图书馆中的作用。在2000 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Newman Wilda B 介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Milton S. Eisenhower Library建立了“the Digital Knowledge Center”,聚焦数字教学、数字学术出版与新兴技术,以协助用户从当前的信息环境向新阶段过渡[7]。

第二阶段(2006—2010 年):数字学术空间研究逐渐深入,数字学术空间实践初步得到尝试,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得到普遍认同。随着数字学术空间的正式成立,学术研究方面也得到了世界更多的关注。2007 年,一位在罗格斯大学图书馆工作了27 年的图书馆员明确提出,大学图书馆建立数字学术中心非常重要以及必要[8]。翰霍普金斯大学Sayeed Choudhury副馆长介绍Sheridan Libraries 创建的“the Digital Research and Curation Center”,为全校师生及研究者提供数字学术相关服务,并强调该中心的重要地位[9]。2010 年,内布拉斯加大学Joan Giesecke 和布朗大学Harriette Hemmasi 以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和布朗大学为研究案例,提出在新的信息环境与学术需求驱动下,大学图书馆要依托新兴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物理和在线空间中的应用,整合传统服务与新的知识资源、服务,以支持师生教学、学习和研究的变化模式[10]。

第三阶段(2011 年至今):数字学术空间研究持续发展,数字学术空间建设日渐成熟,相关研究也得到持续不断的关注,特别是2016年以来,研究热度不断高涨,并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呼吁高校图书馆应引领师生及研究者开展数字学术研究。学者们以优秀实践案例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建设理念、基础设施与组织机构设置、专业团队配备、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等方面介绍了麦克马斯特大学[11]、布朗大学、埃默里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12]、比利时鲁汶大学[13]、印第安纳大学[14]、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得分校[15]、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16]、迈阿密大学[17]、亚利桑那大学[18]等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发展现状,并比较不同的建设方法和运作经验,强调高校图书馆应满足用户新兴的数字学术研究需求并为其提供充分的支持;强调高校图书馆在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是服务提供者,更是合作伙伴,应强化合作伙伴关系的新认知[19];强调数字学术教育在数字学术支持中的重要性[20];思考实践中的各种局限性,探索切实有效的实践方式,进一步展望未来的发展[21]。

北卡罗来纳州大学Anna R.Craft 通过对2017年的CNI- ARL 第二届“数字学术计划专题讨论会”的解读,对数字学术定义与构成,图书馆及师生各自的角色定位以及数字学术空间的服务内容与空间设置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研讨会没有统一定义数字学术,是为了鼓励参与机构进一步展望、构建贴合自身馆情的特定数字学术空间。[22]

2 国内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实践进展与研究概况

2.1 国内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实践进展

在“2014 年中文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国际研讨会”上,数字学术空间的概念在国内首次出现[23]。2016年,第十三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研讨班首次提出“数字学术和公众科学”的主题,探讨了21世纪学术服务的新形式[4]。在实践领域,香港中文大学经过3年的筹备,于2016年3月正式成立数字学术实验室(Digital Scholarship Lab),其由空间布局、服务内容设置、项目组织、工具配备及专业的数字学术服务团队五方面构成,为教学、科研提供全面的数字学术服务[24]。也有部分图书馆利用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提供一定的数字服务,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机构知识库,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提供覆盖了科研生命周期的知识服务。

2.2 国内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研究概况

在学术方面,国内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集中在对国外成功案例的介绍与分析。访问中国知网,在“主题”字段,以“数字学术空间”或含“数字学术中心”并且“高校图书馆”或含“大学图书馆”为检索式进行检索,经过查重和剔除相关度小的文章,共查到47篇相关文献。

2.2.1 研究年代分布

2014 年,布朗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王立博士在“2014 年中文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国际研讨会”上以会议论文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日渐兴起的以数字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多学科数字学术研究中心[23],当时并没有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直到2016 年,我国图书馆界才开始真正关注到北美地区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学术支持服务,发文两篇;2017 年迅速增长,发文20 篇;2018 年持续升温,发文 23 篇;2019 年预测 28 篇。说明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研究已得到学界的关注,研究者不断增加,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2.2.2 研究主题分布

对文献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发现,与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相关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数字学术环境介绍、数字学术中心或数字学术空间相关理论探索、北美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建设优秀案例分析3个方面,如图2所示。

图2

(1)数字学术环境分析与高校图书馆的定位

南京图书馆徐路先后对ACRL《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报告:2016 版》和《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 图书馆版》进行解读,提出新技术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加快推进数字学术中心建设[25,26]。北京大学刘兹恒、涂志芳对数字学术环境进行了定义,通过考察国外数字学术空间的发展现状,强调高校图书馆空间创意化、资源与服务多元化是图书馆为应对数字技术、数字化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所做出的积极回应[27]。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树怀表明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学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构建数字学术中心已经是大学图书馆的一个新趋势[28]。武汉大学曾粤亮提出,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大学图书馆打造融交互式学习空间、数字学术空间、文化休闲空间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布局势在必行[29]。

(2)数字学术空间基本概况介绍与服务模式探索

国内图书馆界对数字学术空间的研究以北美等地高校图书馆典型案例介绍、成功经验总结为主,并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的构建提出合理化建议。2016 年,上海大学李红培开始介绍国外数字学术空间的实践情况,并以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学术空间构建为案例,论述了数字学术空间的概念、发展现状,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建设数字学术空间[30]。同时,上海大学介凤、盛兴军等人对北美地区大学图书馆构建数字学术中心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概括其服务创新模式和空间资源配置及再造的主要方式[31]。

2017 年,数字学术空间在业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燕山大学鄂丽君[32]、海南医学院缪军[33]、武汉大学曾粤亮[34]等学者以北美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从服务团队建设、服务对象关系把握、服务内容设置和服务工具配备等方面对其开展的服务进行研究,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设立数字学术支持机构,创新以数字学术为核心的图书馆服务,为规范和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方式和质量,数字学术空间的构建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南京师范大学李春卉[35]在对英国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的考察中,也强调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专门的数字学术中心。燕山大学程文艳[36-37]同时对南洋理工大学、墨尔本大学、莱斯特大学、纽约大学、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等图书馆的数字学术服务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成熟经验与不足,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提供借鉴。

2018年,学者们从数字学术空间的命名、数字学术教育、专业团队配备、岗位设置、空间布局、服务内容与方式等角度,继续对北美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建设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预测实践中可能面临的困境,进一步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构建可持续和可扩展的数字学术服务体系提出建议[38-41],这些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理解、实践数字学术服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数字学术素养教育与数字学术馆员队伍建设

燕山大学鄂丽君等学者调查了北美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数字学术教育。数字学术教育呈现出注重数字学术技能教育、与校内机构合作开展数字学术教育、采取多种教育形式、提供用户定制的数字学术教育等特色,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相关工作具有借鉴意义[42]。

南京图书馆朱志伟通过搜集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馆员招聘信息并加以分析,从图书馆职能定位、数字学术馆员职业核心竞争力、数字学术馆员职位列表三大模块,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构建数字学术中心及数字学术馆员队伍建设提供经验[43]福建师范大学郑丽央、许春漫从岗位名称、所属部位、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培训和考核等方面,对美国高校数字学术馆员队伍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应灵活设置符合本馆发展需求的数字学术馆员岗位,构建有利于发展的数字学术馆员组织管理机构,严格选拔数字学术馆员,提供多样化的数字学术馆员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建立完善的数字学术馆员考核机制[44]。

2.2.3 作者分布

本次统计的47 篇论文中,独著或与人合著两篇(含)以上的作者有14人,表明高校图书馆对数字学术空间相关问题的关注在国内学界具有一定的研究热度,研究人员在数量上已经初具规模。燕山大学鄂丽君教授通过全面考察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构建现状,立足于我国实际,提出构建建议,在本次统计的作者发文量中名列第一,独著或与人合著论文数量为6篇(如图3所示)。

2.2.4 来源文献分布

本次统计的47 篇论文主要刊载于20 余种期刊,主要分布于图书情报类专业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居多。其中,《图书情报工作》刊发的论文篇数最多,为6 篇,占总篇数的12.77%,《图书与情报》与《图书馆建设》刊发的论文篇数次之,各为4篇。结果表明国内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研究相关论文刊载期刊分布较广,但存在不均衡现象,图情类核心期刊对该主题的发文量方面排名靠前,说明了核心期刊对行业内新技术、新理念的敏锐度更高,更具学术创新影响力;同时,《新世纪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刊》为图情类普通期刊,排名较靠前,说明各类期刊各有所长,只要准确定位、保证质量,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高品质论文(如图4 所示)。

图3

图4

3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研究差异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发现国内外图书馆界对该领域的研究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研究阶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3个方面。

3.1 研究阶段的差异

国外高校图书馆对数字学术服务与空间构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日益趋向成熟,但在为用户提供可持续的创新服务方面的探索仍然持续升温。国内高校图书馆相关研究比国外晚了十多年,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国外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学术空间概况提供了机会,为转型时期图书馆利用空间变革创新空间服务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指导,但尚未得到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研究论文并不多,也不够深入、系统。

3.2 研究内容的差异

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研究,实践先行,理论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同步发展,侧重于实践进展跟踪,以典型案例分析为主要展现形式。国内的研究由于实践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更偏向于理论探索,主要以欧美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学术中心为重点案例进行分析,内容涉及数字学术中心的目标与任务设定、服务内容设置、服务团队构成、空间配置等方面,重点在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与高校图书馆馆情的数字学术空间构建模式。

3.3 研究方法的差异

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的研究方法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定量分析法等为主,特别是案例分析法与社会调查法比较常用;在对数字学术空间服务效果的分析评估方面,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定量分析法应用比较普遍。国内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由于都是针对国外案例的引入,与国内图书馆实践存在很大的差异,分析往往不够深入。

4 思考与启示

分析比较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实践进展与研究概况,可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的未来研究与实践提供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4.1 更新发展理念,准确定位

为适应信息环境、技术环境和用户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应更新发展理念,挖掘自身的价值,准确定位。高校图书馆作为用户学习的场所、科研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得力助手、学术交流的重要空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思考如何展现自身在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实现自我发展与满足用户需求。关注新理念与新技术的结合,分析预测用户深层次的需求,挖掘作为数字学术空间的价值,寻求空间服务与用户需求的完美结合,是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提高核心竞争力,助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4.2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强有效协作

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着图书馆服务的方向与策略。高校图书馆要真正以用户为本,全面立体感知用户需求,主动帮助、引导、支持用户获取有效信息。数字学术空间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跨学科跨专业的数字研究项目、多样性的技术工具和设备,需要获得多方支持,需要跨部门的合作以及学者的知识支持。这是图书馆对数字学术环境变化应有的积极响应,是嵌入用户学术研究、教学过程的重要方式,是由服务机构向合作伙伴转变的实际行动。

4.3 完善资源配置,保障人力、物力、技术支撑

数字学术空间是数字学术技术推动下的新空间服务方式,需要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方位支持,离不开海量有序化信息资源、高素质专业人才、可延展性空间、高新技术与设备的支持。高校图书馆要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学术支持服务,应关注新理念与新技术的结合,将数字学术技术与先进研究工具结合起来,为师生和研究者提供舒适实用、可协作的研讨空间、专业的数字信息平台,使他们能够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开展个性化、跨学科的学习、数字化项目研究等,以便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提高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4.4 提升馆员专业能力,注重用户数字素养的培养

馆员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新兴技术的引入、开发与利用,以及新服务功能的使用等,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与用户需求的多样性都对馆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学术服务团队不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专业技能,能够为各类数字学术活动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还要具备跨部门协同合作的能力。同时,应注重对用户的数字素养教育,提供数字学术相关教学活动、研讨会及培训,加强用户对相关研究方法、技术与工具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5 结语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数字学术正在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学术空间也正成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与服务转型的新趋向。而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支持服务、构建专门的空间、配置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尚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图书馆作为用户学习的场所,应对新信息环境的变化保持敏锐的感知,主动开展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立足学校发展规划与本馆实际,整合现有的空间、资源与服务,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开展符合我国研究人员需求的数字学术支持服务,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变革与转型。

猜你喜欢

学术图书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学术动态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图书馆
去图书馆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