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照亮人心的篝火

2019-09-05梁思凡

新闻世界 2019年9期
关键词:写作方法

梁思凡

【关键词】人物通讯;作品评析;写作方法

人物通讯是一种通过报道人物的思想和事迹来展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新闻体裁。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无不经受着时代大潮的洗礼,而在接受洗礼的同时,每一个人又都在具体地体现着这个时代的丰盈与充沛。[1]人物通讯用平凡的生活来反映时代的轨迹,或者以小人物来书写大情怀,或者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人、引导人。它书写的不只是人物,而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起到正确引导舆论、培育社会共识的作用。鲜活的人物、有深度的思想、具有个性美的表达等元素构成一篇好的人物通讯,这样的通讯,才能绽放精神之花、照亮人的心灵。

一、“小切口引入+多视角叙述”——立体鲜活的人物

人物通讯的题材包含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也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他们身上或是突出地反映了爱岗敬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孝老爱亲、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或是在某一件事、某一个特殊时刻表现出了典型的先进性。

典型人物身上凝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他们不是某种精神的抽象代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些通讯报道为了追求宣传效果,便刻意对人物进行夸张处理,导致其脱离现实、牺牲了新闻真实性。这类报道的大量出现,反而使读者感到乏味和反感,有时还会带来宣传的反效果。无论做什么样的报道,群众的生活永远是最鲜活的素材。要深入一线捕捉“活鱼”,从平凡中挖掘典型,这是新闻人民性和群众性的体现。由于受众在接收新闻传播时具有一种“求近心理”,对于那些与自身现实状况相对接近的新闻往往产生亲切感, 容易表现出一种“认同”的心理趋向。[2]因此,平民化的视角能够带来广泛的共鸣,增强传播效果。

讲好“大故事”,往往要从“小切口”入手。泛泛而谈只如浮光掠影,有的放矢才能一击即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这里,找到患者信任的理由》,记者对全国唯一一家为尿毒症患者提供24小时血液透析服务的上海长征医院进行了通宵蹲点采访。这里实行全国唯一的“一天四班制”,以时间换空间,病人的无症状透析率高达98%。这篇通讯记录了10月23日晚9点到次日6点医护人员工作的情形,通过刻画他们服务患者的细致和严谨,以及患者的积极回应,来传达医患互信的精神,传递了正能量,深刻、集中、鲜明地反映了主题。

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或侧重点。新闻角度选择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不同作品之间,也指同一作品对于角度的多重使用。刻画人物,不仅要有对其先进事迹的叙述,往往还需要用生活的点滴来使其有血有肉;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不仅需要正面的描写,从多个侧面展开描写才更具有说服力。《高日罕山下的生命回响》使用了大量吉日嘎拉先进事迹的案例,如“4·22”扑火战斗中牺牲、修建 “幸福路”等,并且通过牧民兄弟为他写诗写歌、其悼念文章被大量转载、新毕力格对他的描述以及父母寄语等多个侧面塑造了一个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热爱集体的基层干部形象。

另外,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之中,不断创新叙事角度,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如《“见字如面”23年》以李全忠、任亚娟夫妇(兰州铁路局兰州客運段的一对双职工)23年的家庭日记为切入点,以一家人的留言为叙事线索,用平凡的生活细节、质朴的日常语言来呈现家庭的温暖和情感的纯净,拳拳爱意,颇具感染力。

二、“多元化结构+故事化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

(一)多元化结构

新闻结构使新闻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有机整体,它是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手段。任何新闻作品的结构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功能的变化与结构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新闻结构的要求是简要清晰、易于读者理解,要与“最重要的事实”有直接关系、能充分表现主题,要灵活多样、富有创新性。在实际工作中,事物的复杂性和主题表达的需要两重因素要求记者创造性地使用各种结构,不可拘泥于固定形式。

横式结构在人物通讯中被广泛采用,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事实,易于展现事物的广度,多用于从不同侧面挖掘人物的丰富内涵,或者用不同材料凸显主旨。《一对80后“羊倌”的辩证人生观》用“苦与乐的辩证”“远与近的辩证”“高与低的辩证”来划分篇章,既是在写他们的辩证观,也是在记述他们的人生故事。《李保国的最后48小时》总体上采用时间纵式结构来行文,用倒计时的方式回顾了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在心脏病突发去世前48小时的生活,刻画了一个心系农民、忘我工作的“太行新愚公”形象,充分凸显出他舍己为人、充满大爱的品质。

(二)故事化表达

故事化是一种增强可读性的表现手法,故事化的新闻必须以事实作为基础,不能为了迎合受众口味,大量描写合理想象的情节,这是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极大损害。

细节刻画:细节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使故事曲折动人、人物丰满扎实、主题深刻鲜明,能够增强报道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1996年夏,沈克泉端起饭碗扒了两口又放下:“昌健,把车卖了吧。”

在《听油菜花开的声音》中,作者抓住沈克泉“扒了两口又放下”的动作,寥寥几笔,却清晰地展示了他的犹豫、挣扎,而后下定决心的心路历程,全家几乎是靠这辆车维持生计,却不得不卖掉以解燃眉之急,生活上的困窘愈加反衬出这家人对于科研的顽强意志和执着精神。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个好的场景描写是环境描写加事件,人物是场景的核心。流动的场景带来鲜活的阅读体验,而且能够起到交代背景、烘托人物、渲染气氛、加深印象的作用。

走在巡逻路上,远远的,在铁路桥边,一个岗亭在空旷的原野上格外醒目。这时,队友为扎西送来了午饭。扎西在岗亭边席地而坐,青椒肉丝、炒白菜、米饭,就着草原上呼啸的风,扎西吃得很香。“现在,除了风大点,天气还算好。到了冬季,如果不在岗亭里,吃进去的全是冰碴和沙子。”扎西十分淡然地说。

《10年徒步巡线6万里 守护雪域高原幸福路》中的这一段包含了岗亭周围的环境描写以及扎西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构建了扎西10年护路生活的典型场景。“空旷原野上的一个岗亭”“对风而食的日常生活”“平淡语气背后的艰苦条件”,孤独寂寥之感跃然纸上,衬托出普通护路员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

情感融入:新闻是“藏舌头”的艺术,写作的重点聚焦在对事实的客观描述上。隐蔽记者倾向是典型人物报道的艺术性宣传的客观要求,[3]新闻工作者的情感和意见,体现于对事实和表达方式的选择,要用理性的描写来展现情感的张力。

有一次,高思杰刚做完甲沟炎手术,左脚肿得跟馒头一样,只能趿着拖鞋走路。恰巧那时颍上发大水,高思杰非要去灾区采访,在门口被韦台长拦下来了。高思杰不慌不忙从包里拿出一沓塑料袋,笑着说:“台长,让我去吧,我多套几层塑料袋,脚不会见水发炎的。”

这段话出自《一位记者脚下的路》,这是充满镜头感的一段叙事。高思杰云淡风清的态度背后,是多年习以为常的奔波劳累,“一沓塑料袋”是他对这份职业厚重的爱意。

对比凸显矛盾:围绕矛盾来谋篇布局是使通讯起伏有波澜的核心动力。《两袋玉米面 报恩半世纪》写郝向荣为了报答20公斤玉米面的恩情,47年无悔付出,一家人省吃俭用帮喀迪尔家改善经济状况,后照顾喀迪尔小儿子的故事。“两袋玉米面”与“47年的回报”形成对比,充分体现了郝向荣“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精神,同时用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

记者和扎西一起走在海拔4300米的巡逻路上,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如针刺般疼痛,只走了一上午,记者就气喘吁吁、头痛难耐,脚上磨出了泡。但就是脚下这条路,扎西已经走了整整10年。

《10年徒步巡线6万里 守护雪域高原幸福路》中,记者的痛苦体会和扎西10年的徒步形成了一组对比,突出了其坚定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人物个性语言+作者個人风格”——审美与实用兼备的语言

新闻语言总是与特定的时代需求和相应的历史条件相符合。新闻语言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应当做到准确、具体、简洁、生动、通俗、朴实。

(一)实录性人物语言

富有个性的直接引语,能够帮助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主题,是记者进行抒情和表达观点的重要途径。

“在与铁路朝夕相伴的日子里,铁路已融入了我的生命,每当看到火车从身边安全地呼啸而过,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几天不见铁路,就想得慌。”

“说不出的高兴”“想得慌”,袒露了扎西对青藏铁路深沉的爱意,道尽了他对护路工作的虔诚信仰。直白的情感表达,也表现了他内心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护路员这一群体的平凡而伟大。

(二)作者个人文风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唐湘岳凭借《听油菜花开的声音》获得了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三等奖,这也是他第7次获奖。他的作品经常借鉴报告文学与“新新闻主义”的写法,[4]从标题到内容都很注重对语言的锤炼,颇富审美价值。

例如,在《听油菜花开的声音》中,他使用了“放蜂巧遇‘油菜王,青黑胡茬儿蓄成长白美髯——‘我们农民就不能搞科研?”“一盏马灯支在地头,一家人不分昼夜——‘搞科研就要吃得苦,耐得烦!”“弥留之际,沈克泉将家人叫到床前——‘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三组小标题,极具画面感的文字结合人物的典型话语,契合主题,且富有诗意。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5]

人物通讯要回归到写“人”的本质,记者编辑要真正走进基层,从每一个普通人的切身感受进行情感投射。[6]采写更多小人物的典型故事,同时写出典型人物的“非典型性”。辩证地把握人物,不画空中楼阁,而是描摹可触摸、可学习的榜样。人物通讯还需要回归新闻的理性,以客观态度叙事,用事实呈现观点,少用主观色彩浓厚的语言。

注释:

[1]李延源,杨永惠.大时代的小人物  小故事的大情怀——试论做好人物通讯的途径和意义[J].时代报告,2017(24):120.

[2]庞宇.增强典型报道传播效果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03):27-29.

[3]梁永恒. 唐湘岳典型人物报道研究[D].湘潭大学,2016.

[4]王君超.典型报道写作特色与问题探讨——七获中国新闻奖的基层记者唐湘岳作品研究[J].中国出版,2015(06):13-16.

[5]史竞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强烈反响.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2/c_1118122184.htm,2016-02-22.

[6]郭晓科,李欢.“走转改”:新闻人民性的回归和升华[J].新闻研究导刊,2012(09):52-55.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写作方法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指导重在运用
画一画,写一写
Why do People Sleep?
在教材讲授中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论文
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阅读感悟是写作的生命
习作教学要得“道”有“法”
对初中语文记叙文学写作方法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