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运行情况评估与改进对策研究

2019-09-04李祥新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李祥新

摘要:不同地区的公共实训基地有不同的运行模式,其管理和运行效益可以采取某种绩效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价,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借鉴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方案,可以建立一套实训基地运行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运行情況进行评估,有效诊断出实训基地运行各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这对国内公共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公共实训基地;运行情况;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7-0041-06

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是集公益性、服务性、导向性和示范性于一体的面向全社会开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公共平台。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明确要求之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先后建立了多个公共实训基地,面向本地区产业的需求开展培训。各地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解决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服务能力不足、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对接等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运行过程中,各个实训基地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缺少配套的评价考核机制、收费机制、项目开发标准,实训设备面临大量更新升级,实训基地开放时间不足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等,这些问题均具有普遍性。如何高效运行和科学发展是公共实训基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借鉴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方案,设计了实训基地运行评估与改进指标体系,并以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为例进行了评估,提出了改进对策,以期能对国内公共实训基地的运行和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一、国内公共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及绩效评价机制

(一)运行机制

国内公共实训基地从建设主体来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由政府出资建设,在政府部门主管下独立运行的公益性实训基地,政府部门具有决策、管理、计划的决定权,体现了公共性、公益性、计划性的特性;另一类是政府与学校共建,与职业院校一体运行、兼顾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的公共实训基地,体现了局域性、市场性、竞争性的特性[1]。

具有代表性的实训基地建设有五种运行模式[2]。一是上海的“行业聚焦模式”。即政府“抓两头、放中间”,采用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管理模式,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负责管理,各个专业实训室的设备设施委托社会专业机构进行维护和运行管理。二是深圳的“产训对接模式”。即建立以理事会为决策机构、管理服务中心为执行机构、专家委员会为咨询机构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基地资源对全社会各种机构免费开放,使用时自带师资、常规工量具、基本耗材,以分担成本。三是青岛的“区域共享模式”。即采用“政府投资、社会受益、健康发展”的运行管理模式。面向区域内中、高等院校及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和企业开放,不以营利为目的,仅收取一定的原材料成本费用,以维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营。四是无锡的“政府主导模式”。即实训基地由一个全额事业单位负责独立运行管理,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的持续投入,培训成本政企分担,培训成果政府购买,培训场地无偿开放,培训项目有偿开发。五是天津的“政校企共建模式”。即基建部分由政府全资建设,政校企共建共享,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专业培训、项目开发等业务外包给高校专家团队,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根据职业等级按比例补贴培训费用。上述五种运行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势。

(二)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定组织或个人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职责履行情况和工作人员的发展情况,并将评定结果进行反馈的过程。既有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也有对于过程的评价,是对工作绩效进行管理的主要手段。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一些投入产出比的问题,诸如设备利用率、学员培训时间、对产学研的贡献率等项目,均需要通过绩效评价来确定。通过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激励实训基地完善运行和管理机制,科学、高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国内有多人研究了公共实训基地的评价方法。杨长亮提出了一套针对实训基地的评价指标体系[3],采用“过程监控、网上评价、实地抽查”的评价方法对实训基地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为A、B、C、D四级,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实训基地给予不同的支持或指导。陈平构建了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基于AHP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绩效指标体系[4],从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功能、管理和相关主体评价等方面来考虑,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属性及相互关系构造层次结构评价模型,给出了分类指标、分值(百分制)及评价等级标准(A、B、C三级)。周宁武则从基本指标、人才培养、设备运行、效益、项目、社会反馈等六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5]。黄陈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兽药专业为例,构建了高职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体系[6],将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实训基地建设、功能、管理及相关主体评价四大类指标,设立了16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分别赋分,设置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并进行了实施研究。郝书池提出了把政府、学校、企业等利益相关者指标都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政、校、企”三位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7],从公共实训基地自身的角度来设置外部支持程度、内部运作与管理、主要绩效等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使评价指标更具体化。杜荣良等以无锡职教园为例,针对区域共享型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提出了绩效评价体系[8],设计了基建、效益、共享性、质量等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来进行评价。周立军将政行企参与、内部管理、主要成果三个方面设计为公共实训基地评价的3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9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9]。

各种绩效评价体系均通过量化评价指标,考核现有管理和运行机制是否有利于实训基地有效运行,是否能够保证教学和培训目标的实现等对实训基地运行情况进行评价。从绩效评价的实施来看,一般由教育或人社等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团队,或委托第三方来实施。不同地区实训基地的性质和运行模式不同,很难用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这就使得实训基地的绩效评价实施有较大难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评价结果往往也只是用于工作考核,对实训基地运行情况的改进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训基地运行情况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基础

2015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要求职业院校建设常态化诊改制度和自主发展机制。然后又针对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先后下发《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目前,各地职业院校已经广泛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部分试点院校的诊改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公共实训基地可以结合各自具体情况,借鉴《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的思路,建立评估与改进机制,对实训基地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找出问题并加以改进,提升运行效能,促进实训基地的持续发展。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注重内涵原则

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应把握评估与改进工作的内涵,根据实训基地的目标定位,对实训基地运行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

2.系统性原则

评估指标要关注运行,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强调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检查是否体现了实训基地设置原则,是否达到了实训基地的功能要求。

3.整体性原则

将实训基地的整体效益、效率和效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对产出的对比关系和必须具有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4.科学性原则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适当引入企业的质量保障体系,将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技术标准、工艺要求、服务规范、管理方式等引入评估指标体系,让实训教学的考核标准与企业生产岗位标准对接。

(三)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公共实训基地特点,将实训基地运行情况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为发展规划及基地建设、基地功能实现、管理与运行和需求方反馈4个评估项目,再细分为16个评估要素、62个评估点(见表1)。评估要素可以进行赋分,将每个评估要素在其最佳运行情况时的得分定为100分,作为标准分,根据对其各个评估点的评估情况打出相应分数,与最佳运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三、对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评估意见及改进对策

根据设计的评估指标体系,从每个评估要素和评估点入手,对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以下简称“青岛市实训基地”)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估,对每个评估要素进行了相应赋分,其运行情况的评估绩效见下页图1。

根据评估情况,按评估项目和评估要素的序列梳理出每个评估要素存在的相关问题,给出了评估意见,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对策。

(一)发展规划及基地建设

1.发展定位

(1)评估意见。青岛市实训基地由中央和当地政府财政共同投资建成,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2008年投入运营,累计投资3.2亿元。现有机械、模具、数控、机电、焊接、汽修等六个建筑面积为2 260平方米的实训车间。定位为立足青岛市支柱产业,面向先进制造业,为职业院校或社区提供无偿实训服务,为企业和高等院校提供部分有偿服务,满足社会多元化服务功能。

(2)改进对策。实训基地定位应更加明确,面向青岛“蓝色、高端、新兴”的产业发展主导方向,按需确定培训专业,完善从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式培训模式。拓展服务功能,借鉴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模式,建成高质量制造业一线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和地区服务性能力培训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就业事务服务中心。

2.培训目标

(1)评估意见。每年可接待实训学员9 600人次,为青岛市国办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免费实训,面向青岛市企业职工、高等院校学生、社会人员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人员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技能鉴定工种数20个,证书获取率约85%。

(2)改进对策。体现开放性发展思路,注重实训基地综合功能的培育和发挥,既保证对本地职业学校学生实训和鉴定这个核心功能,还要适当扩展培训学员来源,如承接全国职教师资培训、省级或国家级技能竞赛,开展培训技术及高技能人才交流,开展技能领域国际交流等,提升国际国内影响力。

3.师资队伍建设

(1)评估意见。青岛市实训基地编制为130人,其中行政人员20名,教师、实习指导教师110名。采用固定编制与机动编制结合的方式,教师中从企业聘用兼职教师50人。师资结构配置基本合理,培训经费充足,可以保证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

(2)改进对策。应根据专业发展和培训工种的变化,不断引进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创新教师培训形式,不断提升教师适应新产业的能力。

4.教学资源建设

(1)评估意见。教学培训设备配备基本齐全,各类型仪器设备3 080台(套),仪器设备总值7 880万元。机械、模具、数控、机电、焊接、汽修等6个实训车间,共有800余个工位。根据培训需求先后购进了五轴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设备,教学培训设施较为完善。

(2)改进对策。科学进行软硬件建设规划,硬件環境注重发展,有计划地逐步更新设备;软件环境注重应用,不断完善专业培训计划、培训标准、教材和教学资源库,提高设备利用率。与企业对接,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缩小实训基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差距。

(二)实训基地功能实现

1.培训专业及项目

(1)评估意见。培训项目面向先进制造业,包括机电、机械、数控、模具制造、焊接、汽修等6类专业的20个工种。有较完善的培训项目体系,培训项目、内容、教材、考核标准等应用较好,项目开出率90%左右,提供多层次的培训平台,基本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训项目开发力度不够,与培训项目相对应的课题研究、国际交流较少。

(2)改进对策。瞄准高端和新兴产业,以区域骨干产业和优势专业为重点,加大实训项目开发力度,开设机器人、3D打印等高新技术项目,在保证实用性的原则下进行长周期、前瞻性开发。建立理实一体、产教融合、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对接的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实训基地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的辐射效应,带动课题研究、师资培训、项目研发、国际交流等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潜能。

2.教学与培训

(1)评估意见。培训过程主要实施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同时开发了配套教材。实训内容按企业岗位要求,按照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操作工序开展生产式教学,学员在不同工作岗位上轮流完成实训。部分工种培训有一定的难度,如数控培训容易损坏机床和刀具;焊接培训的材料消耗大,危险程度高,培训效率和效益不高。

(2)改进对策。课程建设不断适应工业技术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积极引入E-learning等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完善一体化讨论区,充分利用教学PLM中心教学。采用焊接仿真模拟训练等国际先进的训练模式,节省耗材,降低危险,提高培训效率。

3.社会服务

(1)评估意见。2018年,职业培训总规模90 000人天,开展各类专业的技能鉴定2 400人次,培训企业员工10 600人天,面向社区开放资源的天数108天,培训社区居民数700人,对外开展的生产、咨询、技术服务项目数19个,师资培训3 000人天 ,承办各类技能大赛21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服务效果。但也存在较大问题:一是随着近几年青岛市各区市实训中心软硬件条件的完善,到公共实训基地参加培训的职业学校学生日渐减少,实训基地原承担的部分功能弱化。二是目前仍难以做到全部面向社會免费开放提供培训服务,开放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不足。

(2)改进对策。采取一定规模的市场化运作,保障公共实训基地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一是借鉴德国的“跨企业培训中心”, 利用完善的培训设施、良好的师资和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满足自身不具有培训能力的中小企业培训需求。明确服务范围,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对学员进行全方位的能力训练,同时提供技术输出和资质认证,形成在某一领域的优势地位。二是建立“金蓝领”培训基地,对外承接培训。优化开放时间,让学校或企业按需选择时间,预约使用,避免拥挤或闲置不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三)管理与运行

1.管理制度建设与运行

(1)评估意见。青岛市实训基地隶属于青岛市教育局,是独立运行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运行经费每年约2 500万元,以市级财政为主,自筹为辅,体现政府统筹协调、支持保障的主导作用。但运行机制尚欠灵活,基地的设备使用管理和维护成本高,资源效益不能最大化;设备面临大面积需要更新、升级的问题。

(2)改进对策。创新组织管理架构,引入企业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合理调整基地运行模式。运行管理采用生产企业的车间、班组管理体制,实行岗位责任制;教学管理中引进企业的项目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考核制度、岗位职责制度等,采用“7S”管理方式,培养学员的职业素养;资源管理采用数字化库房管理系统,对刀具、耗材等实训资源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2.企业合作

(1)评估意见。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主要用于企业订单式培训,企业参与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的积极性和机会不足。培训对象、职业资格鉴定等,与企业的要求和发展不能完全匹配,校企合作需进一步加强。

(2)改进对策。将实训基地培训与现代学徒制实施相结合。目前,现代学徒制在青岛市职业院校和企业中广泛开展,但在实施过程中,许多企业因为照顾生产的原因,不能提供足够的专用于现代学徒制的培训岗位。实训基地可以发挥培训资源丰富的优势,与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学徒提供实训场地和岗位,完成现代学徒制的集中培训任务。

3.质量监控

(1)评估意见。市教育局和财政局对实训基地的运行进行监控,通过对职业培训数量、技能鉴定通过率和就业率进行考核,通过审计、资金绩效评价对运行经费进行监控,保证实训基地运行正常。但考核和评价注重结果,过程监控不够,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修正。

(2)改进对策。制定更加科学的监控措施和考核标准,建立实训基地管理数据平台,借助信息化技术对培训运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由定性转向更多的定量分析,如根据设备使用率制订设备及配件和耗材的购置计划和库存数量,提高管理效能。加强成本控制,对培训耗材进行精确预算,在保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浪费。

(四)需求方反馈

(1)评估意见。通过对参加培训的学员、企业和学校的反馈意见进行统计,参训学员和单位总体满意率达到85%左右,社会和政府评价较高。

(2)改进对策。拓展并完善功能,良好地运行管理,保证培训效果,不断提高需求各方的满意度。

要保证实训基地取得良好的评估与改进效果,需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制定评估与改进工作方案,设计工作流程,运用PDCA循环的工作方法,落实目标、组织、实施、评估、问题、改革流程,评估各项工作的目标达成度和实施效果,提出需要整改的项目及其要素并实施持续改革,建立各要素的内控体系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内部控制[10]。评估指标体系在不同地区实训基地实施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同,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进行针对性调整,以保证其合理性和适应性。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估点、指标权重、评估方式、实施过程和改进处理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小婷,吴浩.公共实训基地体系构建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118-119.

[2]陈昌平,何东球, 陈干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8(26):170-171.

[3]杨长亮.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09(9):42-44.

[4]陈平.高职校企共建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125-130.

[5]周宁武,曾益坤.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物流技术,2011(8):138-141.

[6]黄陈.高职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8):26-28.

[7]郝书池.“三位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30-35.

[8]杜荣良,曹翔.区域共享型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体系——以无锡职教园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4):140-141.

[9]周立军.公共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7(34):209-210.

[10]任青青.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的若干思考[J].高教学刊,2018(16):174-176.

(责任编辑:刘东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