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观察及并发症情况分析

2019-09-04刘芬兰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1期
关键词:青光眼疗效观察并发症

刘芬兰

【摘要】 目的 觀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86例青光眼患者, 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甲组及乙组, 每组43例。甲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 乙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黄斑水肿、眼压过低、脉络膜脱离)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眼压检测情况。结果 乙组显效34例(79.07%), 有效7例(16.28%), 无效2例(4.65%), 总有效率为95.35%;甲组显效20例(46.51%), 有效13例(30.23%), 无效10例(23.26%), 总有效率为76.74%。乙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 低于甲组的25.5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乙组眼压为(28.31±3.25)mm Hg(1 mm Hg=0.133 kPa), 与甲组的(28.14±3.30)mm Hg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乙组眼压为(12.97±3.30)mm Hg, 甲组眼压为(16.78±2.58)mm Hg;两组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乙组低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光眼患者接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 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并发症;疗效观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1.0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glaucoma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Methods   A total of 86 glaucom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trabeculectomy, and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efficacy,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macular edema, low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choroidal detachment)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measurem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Group B had 34 excellent cases (79.07%), 7 effective cases (16.28%) and 2 ineffective cases (4.65%),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5.35%. Group A had 20 excellent cases (46.51%), 13 effective cases (30.23%) and 10 ineffective cases (23.26%),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76.74%. Group B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than group A,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Group B had lower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s 2.33% than 25.58% in group A,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efore treatment, group B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raocular pressure as (28.31±3.25) mm Hg (1 mm Hg=0.133 kPa), comparing with (28.14±3.30) mm Hg in group A (P>0.05). After treatment, group B had intraocular pressure as (12.97±3.30) mm Hg, which was (16.78±2.58) mm Hg in group A. Both groups had lower intraocular pressure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group B was lower than group A.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shows remarkable efficacy in treating glaucoma patients, and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Glaucoma;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Complications; Efficacy observation

青光眼为致盲的常见眼科疾病, 具有发病急骤的特点, 对患者视力水平造成明显影响, 最近几年国人本病的发生率有不断上升趋势[1]。激光、药物与手术是当下临床治疗本病的常见手段, 其中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治疗领域应用范畴不断拓展, 促进患者视力水平恢复, 实现对患者视力与眼压的有效控制。本文选取86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资料, 对比不同术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86例, 所有患者均有明确诊断, 且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合并手术禁忌证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甲组及乙组, 每组43例。甲组中男25例, 女18例;病理分型:闭角型青光眼30例, 开角型青光眼13例;平均年龄(47.84±10.80)岁;平均眼压(28.14±3.30)mm Hg。乙组中男23例, 女20例;病理分型:闭角型青光眼29例, 开角型青光眼14例;平均年龄(48.24±10.65)岁;平均眼压(28.31±3.25)mm Hg。两组患者性别、病理分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甲组 给予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前给予患者降压眼药, 以将眼压控制在正常或临近正常的范围内。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处理, 在麻醉生效后, 在患眼的3点或9点位穿刺前房后, 切除患者的眼小梁及周围的虹膜组织, 最后用地塞米松溶液冲洗眼球的前房。

1. 2. 2 乙组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血凝酶 1 kU、苯巴比妥钠0.1 g。降眼压与麻醉处理方式同甲组。在麻醉药物生效后, 间断式按压眼球5~10 min, 以进一步降低眼内压, 并使用聚维酮碘与生理盐水数次冲洗结膜囊, 利用缝线牵引上直肌, 将患者的角膜缘设为基底, 在其上部做规格为3 mm×3 mm的梯形巩膜瓣, 继而在患眼3点或9点位穿刺前房, 目的是缓慢放出房水以降低眼压, 穿刺成功后, 将含有丝裂霉素C的棉片放置在巩膜瓣下部, 用生理盐水冲洗巩膜, 整体切除眼小梁与其周边的虹膜组织, 切除面积1 mm×2 mm。若术中发现有虹膜脱出情况, 可纵向剪一刀, 会有少量房水流出, 切除相对应位置基底较宽的虹膜根部组织1.5 mm×2.0 mm。利用棉签轻蘸切口位置没有房水漏出, 但轻轻按压切口后房处有房水漏出则提示手术操作效果优良。在以上所有操作完成后, 采用10-0号线缝合巩膜瓣, 在确定巩膜瓣密合后, 用可调节线在其两侧各缝合2针。手术结束后, 结膜囊处涂擦适量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与阿托品眼膏, 无菌敷料包覆盖术眼, 手术完成。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 以评估临床疗效。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黄斑水肿、眼压过低、脉络膜脱离)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眼压检测情况。正常眼压水平为10~21 mm Hg。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术后最终随访时不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 眼压≤21 mm Hg;②有效:术后使用1~2种抗眼压药物, 眼压≤21 mm Hg;③无效:术后应用2种以上的降眼压药物, 眼压>21 mm Hg。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乙组显效34例(79.07%), 有效7例(16.28%), 无效2例(4.65%), 总有效率为95.35%;甲组显效20例(46.51%), 有效13例(30.23%), 无效10例(23.26%), 总有效率为76.74%。乙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乙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 低于甲组的25.5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检测情况比较 治疗前, 乙组眼压为(28.31±3.25)mm Hg, 与甲组的(28.14±3.30)mm Hg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乙组眼压为(12.97±3.30)mm Hg, 甲组眼压为(16.78±2.58)mm Hg;两组均低于治疗前, 且乙組低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青光眼为临床上常见的眼科疾病, 主要是由于眼压长时间增高导致视神经轴浆运输异常造成的, 视神经盘血液供应不足, 神经组织受压迫, 最终诱发视神经纤维挛缩与退行性病变, 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视神经细胞衰亡, 视力水平明显降低,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致盲的情况。针对本病, 临床治疗目的是缓解视神经细胞衰亡进程, 纠正并提升患者的视功能[2]。

传统小梁切除术为临床治疗青光眼的常用术式, 该术式主要是在患者角膜缘上建设一条全新的房水引流通道, 把房水由前房引流到球结膜下缝隙, 并利用周边组织实现对房水的整体吸收, 并在自制巩膜瓣覆盖引流口的协助下, 减少或防止某一时间点造成大量房水流出的情况, 以上操作能较明显地改善患者的巩膜, 促进其内引流过程, 实现对患者眼内压的有效改善, 促进眼部功能的恢复。但在传统小梁切除手术期间, 可能发现患者巩膜细胞处于持续生长状态, 导致操作者不能精确地控制巩膜瓣缝合过程的松紧度, 术后患者低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对患者术后眼部功能的恢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3-5]。为减少或规避青光眼术后并发症对眼部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 临床医生积极对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改良, 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术式, 术中应用巩膜瓣缝线、拆线手法及药物丝裂霉素C, 能明显降低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 其中丝裂霉素C可较好地抑制纤维细胞的产生过程, 提升术后功能滤泡的有效生成率;可调节巩膜瓣缝线对手术各项操作的运行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有助于提升外引流量, 改善对眼内压的控制效果, 优化房水滤出效果。而丝裂霉素C的应用, 能较好地控制患者巩膜细胞的生长进程, 实现优势互补, 促进前房结构的形成过程, 同时也降低了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6-9]。

谢观荣[4]等选择52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同本次研究的甲、乙组。结果表明,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2.31%、7.69%, 與对照组53.85%、34.62%比较, 均有较明显差异。该研究认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更能优化青光眼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 乙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甲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眼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眼压均低于治疗前, 且乙组低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田琦[5]的部分研究结果相一致。回顾本次研究历程, 作者认为术前准备工作、术中操作技巧与术后的处理方法是影响手术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本次研究中, 乙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30 min肌内注射血凝酶与苯巴比妥钠, 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 并发挥良好的镇静作用, 提升患者治疗期间的配合度。且术中将角膜缘作为基底的结膜瓣, 并尽可能的将瓣做高, 与离角膜边界相距8 mm, 以上操作有利于降低术后结膜伤口渗漏及包裹性滤过泡等情况的发生, 同时也为早期滤过泡按摩创造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用于青光眼患者临床治疗, 与传统手术相比较, 能明显提升手术疗效, 改善患者眼压,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一定有效性、安全性, 值得在本病治疗领域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志杰, 顾丽萍, 吴作志, 等.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并发症及疗效观察. 国际眼科杂志, 2017, 17(1):98-100.

[2] 王保贞, 高永杰, 陈晓君.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改善青光眼患者眼压的效果. 中国疗养医学, 2018, 27(12):70-71.

[3] 金大龙.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1):57-58.

[4] 谢观荣, 罗璟. 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的比较.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 6(32):78.

[5] 田琦. 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8, 27(15):2789-2790.

[6] 曾惠红, 梁堂钰. 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 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7):251-252.

[7] 张振军.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 5(16):42-43.

[8] 张学军. 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46):49-50.

[9] 张丹丹, 冯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并发症及疗效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60):11699-11700.

[收稿日期:2019-01-23]

猜你喜欢

青光眼疗效观察并发症
青光眼能治好吗?
浅谈第一致盲眼病——青光眼
防治青光眼,别只盯着眼睛看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