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角度的空心村旅游发展研究

2019-09-03牟月华

财讯 2019年24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

摘 要:农村空心化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一个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是一个乡村大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有利于缓解农村空心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因此,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适时引入旅游开发,使乡村旅游在经济效益上直接惠及当地人民,同时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转型,以旅游业为龙头,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使乡村旅游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空心化;新农村建设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推进速度正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城市,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开始出现人口结构不平衡、土地粗放利用、农田抛荒严重、宅基地空废、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滞后等现象,农村整体衰退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空心化村庄的旅游条件分析

自1980年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的特征:村庄土地严重抛荒、乡土文化被淹没化、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不平衡等。目前,我国对“空心村”的整治改造大致有四种模式:村庄合并、原址整改、选地新建、转型改造。中国农村地区具有大量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乡村文化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挖掘农村发展潜力,发展农业功能的新途径。因此空心村整治过程中通过旅游开发,使乡村旅游在经济效益上直接惠及当地人民,同时通过旅游开发促进农村建设和改革,改造农村环境吸引外资,加强三大产业,展示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与二三产业实现协调发展。

二、地方文化重要性分析

中国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但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大拆大建,传统村落大量消逝于世间,“乡愁”消失了,地方文化遭到了城镇化的侵蚀。因此,大量学者开始开展地方文化的研究。而基于旅游发展的角度,由陈传康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目前国内在地方文化方面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应用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侧重点:地方文化的内涵概念、以及在旅游中如何应用地方文化。国内学者对文化的内涵概念研究有了一定的丰富和补充,在于地方文化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

(1)文化的内涵与载体

本土文化是物化了的地方精神,是本地文化精神在地方物质上的反映。本土文化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传播和体现,主要是通过文化艺术载体、当地建筑载体、生产载体与生活饮食载体等形式传播当地文化。

当地建筑是一个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她依靠当地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素,或依山而建或邻水而居;或是湘西吊脚楼或是福建的土楼等,再加上当地的的风土人情,以当地的建筑形式来反映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建筑空间肌理更是体现地方文化的深刻演变,书写着时间对建筑文化的冲刷,深刻反映文化物质。梳理建筑空间肌理,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作用。

生产载体主要指当地居民们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工具及其代表意义的符号,比如人们犁地的犁铧、推磨的石磨盘、筛粮食的风车簸箕等等。伴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种文化遗产符号,低声讲述着村庄地方文化的变迁。

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亦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不同地区的地方饮食正成为不同物质与精神交融的人文旅游资源。不同地方饮食不仅给人新奇的冒险感,还使人们有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想象和理解其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的欲望。

(2)文化传承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分析

当地文化是村庄自诞生到不断演进过程中在不同阶段留下的历史印记,是村庄的起源和灵魂。空心化村庄改造过程会不可避免地要對村庄原貌进行一定的改造更新,对村庄的文化有一定的破坏性,使村庄的底蕴流失,导致当地文化的消散。这种消散一旦存在便不可逆,无法再生出原有的历史印记。

此外,现今的旅游者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旅游与放松,因此挖掘文化品味、环境氛围、精神旅游的潜力越来越重要。优美的的自然风光,传统的农耕文化、丰富的地域美食是发展旅游的必要条件,体验式、观光式旅游结合使旅游者的体验更加丰富绚烂。

但是,目前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商业发展非常严重。人们疲于具有类似特点的乡村,对乡村千篇一律的特点开始失去兴趣。因此挖掘乡村特有的文化底蕴变得非常重要,基于地方文化提炼和挖掘基础上的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的发展,还对地方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还使得旅游产品更加具有每个乡村独特的特点。

三、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因此对于文化传承的空心村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基于市场需求,树立不同的旅游主题,让游客在此重逢心中的故乡,再见乡愁。

(2)把握文化脉络,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3)充分挖掘地方文化,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柴艳芳.关注人口安全,促进乡城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J].西北人口,2006(1):21-24

[2]陈旭堂,王舒沦“空心村”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95-96

[3]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10)

[4]于希贤,于涌,黄建军.旅游规划的艺术—地方文脉原理及应用[J].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牟月华(1994-),女,汉族,四川达州市人,硕士生,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