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肾健脾法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临床观察

2019-09-03罗曦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临床观察中医药

罗曦

【摘 要】:目的:探究温肾健脾法在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观察组应用中药温肾健脾法治疗,对照组应用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起效时间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健脾法能有效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与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治疗相比,具有起效快、效果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温肾健脾法;中医药;肠道菌群失调;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3--02

人体肠道中存在丰富的菌群,其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能够参与人体的多项生理功能,包括饮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以及能量转化等,对人体的生命健康起到重要作用[1]。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是各种愿意引起的人体肠道菌群比例失衡,失去正常的有益作用,而导致的以腹泻、恶心呕吐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目前调节肠道菌群以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为主,但临床效果不佳,而中医药治疗能在调节肠道菌群中起到双向调节作用,能起到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以探究温肾健脾法在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目的,设计随机对照实验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者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3.22±5.74)岁,最短病程2个月,最长病程10个月,平均病程(5.11±2.09)个月;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47.12±6.04)岁,最短病程3个月,最长病程9个月,平均病程(5.37±1.8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P>0.05,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数据可比。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应用温肾健脾中药治疗,基本处方组成:黑顺片、黄芪、干姜各10g,肉桂3g,莲子10g,炒白术30g,茯苓12g,炒扁豆30g,焦三仙10g,用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表现随证加减。

对照组应用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治疗,用法:每次4粒,口服,2次/日。

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两个月。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患者治疗起效时间以及治疗有效率。①痊愈:患者大便正常,无疾病相关临床症状且实验室指标正常;②有效:大便1~3次/日,疾病相关症状好转;③无效:大便次数无明显改变,疾病相关症状仍旧明显。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计算,平均起效时间为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算,P<0.05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总效率属于计数资料,用%表示,x2检验计算,P<0.05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比较

观察组起效时间优于对照组起效时间,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在人体正常肠道中存在着约1013个细菌,以厌氧菌居多,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为主的有益菌能参与到正常的消化过程中,促进食物吸收、维生素的合成以及肠道的正常蠕动。正常机体的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状态被打破,则引起各种疾病,以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最为多见,该疾病病情发病缓慢,多与生活饮食调摄相关,极易反复发作,西药治疗难以根除。而中医理论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结果有相通之处,借助传统医药理论和方法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能起到良好疗效[2]。除此之外,中医药治疗针对不同体质辩证施治,从整体观出发,能够减少疾病感染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更高,且起效时间更短,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中医理论分析,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能够转化饮食水谷并布散于身体各处,营養全身脏腑经络,这一过程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4],中药及中医药复方药剂在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方面有显著功效。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者往往因体虚、体寒加之外感内伤等因素导致,使脾失健运,小肠泌别失司,大肠传导功能紊乱,故生“泄泻”。本病以脾肾阳虚证为多见,治疗以温肾健脾法为主,常用药物:黑顺片、黄芪、干姜、肉桂、莲子、炒白术、茯苓、炒扁豆、焦三仙等。通过中医药温肾健脾法治疗,能够发挥中医药双向调节作用,使机体内外环境均得到改善,促进肠道菌群恢复正常比例,从而达到脾胃健康的状态[4]。

综上所述,温肾健脾法能有效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与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治疗相比,具有起效快、效果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谢晶日,张瑜.中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慢性腹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2):141-144.

肖翠霞,吴科锐,韩凌.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7,39(06):1239-1243.

陈亚琳,余丹丹,潘研, 等.肠道菌群失调的中医药治疗[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6):879-882.

王世栋,蔡颖,单国辉,杨东宇.中药温肾健脾法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临床疗效[J].世界中医药,2018,13(12):3039-3042.

猜你喜欢

临床观察中医药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中医药国际化提速
药都安国转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