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湿疹急性发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019-09-03蒋琴张骞张玲汤蓓肖咸英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9期

蒋琴 张骞 张玲 汤蓓 肖咸英

【摘 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湿疹的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西替利嗪及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中药方加减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较对照组升高;观察组患儿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升高,而CD8+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9例;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3例。观察组的总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随访5个月,对照组35例中10例复发,观察组35例患儿中3例复发,观察组复发人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改善湿疹患儿的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功能,减少湿疹复发。

【关键词】小儿湿疹;盐酸西替利嗪;双歧三联活菌;湿疹治疗方

【中图分类号】R7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3--01

小儿湿疹是由内外多种因素导致的常见儿科过敏性皮肤疾病,好发于婴幼儿,以皮肤损害、瘙痒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小儿湿疹急性发作表现为发热39至40度,患儿流涕、咳嗽、眼睑浮肿.眼结膜炎,食欲较差、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咽部充血,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大[2]。皮肤红肿,阵发性出现剧烈的瘙痒,皮损的部位呈丘疹、红斑或水疱型,常在夜间加重,影响睡眠,常因搔抓而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流滋、结痂。皮损广泛者,可伴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3]。不及时救治患儿易并发感染,变生严重肺部疾病[4]。我科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湿疹急性发作,取得较佳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1月至12月间我科收治的70例急性发作的湿疹患儿,均符合小儿湿疹急性发作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诊断标准。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最小者为2个半月,最大者2岁5个月;2个月~1岁者11例,1+~2岁者13例,2+~2岁半者11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最小者为3个月,最大者2岁8个月;3个月~1岁者15例,1+~2岁者12例,2+~2岁半者8例。排除标准[3]:合并细菌、病毒、真菌感染;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四周前应用过微生态制剂、免疫调节剂。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⑴3%硼酸外洗后给予15%氧化锌软膏外涂,每日3次;⑵给予盐酸西替利嗪滴剂2滴口服,每日2次抗过敏治疗。⑶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散,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湿疹治疗方加减治疗:生石膏10g,板蓝根10g,龙胆草5g,车前草10g,黄芩5g,生地10g,丹皮5g,赤芍5g,马齿苋10g,六一散5g。两组的疗程均为30天。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治疗后患儿皮损基本消失;好转:治疗后患儿皮损大部分消失;无效:治疗后患儿皮损无变化甚至加重。 其中痊愈和好转均为治疗有效。 治疗前后,

采集患儿粪便,检测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等肠道菌群含量,具体方法如下:取新鲜粪便1g至容器内,取磷酸盐缓冲液(PBS)混匀后离心、沉淀、水洗后,采用 PCR检测上述菌群的基因拷贝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比较组间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随访5个月,比较两组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同一受试对象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两组间单向有序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肠道菌群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CD4+ 、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后总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对照組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9例;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3例。两组总临床疗效的比较是有序分类变量等级资料的比较,宜选用秩和检验,得 u=2.2391,P=0.0251<0.05,观察组的总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4 两组患儿复发率比较的比较 随访5个月,对照组35例中10例复发,,观察组 35例 患儿中3例复发,两组复发情况经卡方检验得卡方值=4.6289,P=0.0314<0.05,观察组复发人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服用西替利嗪片后共有8例患儿稍感到嗜睡、乏力,但不影响治疗效果。

3 讨论

湿疹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认为是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皮肤过敏 性疾病[6]。该病反复发作的皮肤损害、瘙痒症状给患儿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7]。肠道菌群失调是引起小儿湿疹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8]。小儿湿疹多见于婴幼儿,因婴幼儿的肠道菌群建立迟缓,容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导致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及免疫功能异常,显著增加湿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益生菌的应用能够调节肠道菌群,预防湿疹的发生。双歧三联活菌是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由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3种益生菌组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均能生长,通过直接补充正常生理性细菌,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在肠道黏膜形成一道生物屏,抑制病原菌,并能调节患儿免疫功能,在小儿湿疹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祖国医学认为急性湿疹的病因是内热炽盛、湿蕴不化,同时感风热、毒热之邪致风热湿毒郁结,熏蒸肌肤而发病。临床上患者皮肤灼热、肿胀、潮红,出现皮疹、渗液,证属湿热内蕴,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解毒除湿。方中龙黄芩、胆草、生地可清泄肝胆湿热、凉血解毒以护阴;生以石膏清气分热邪,马齿苋、板兰根清热消肿、凉血解毒;车前草、六一散清热解毒除烦、清暑利湿消肿;赤芍、丹皮、生地清热利湿,凉血消斑。诸药合用具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之功,热得清除,水湿得利从而皮疹得消,起到抗炎抗过敏之功效。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西替利嗪组联合应用双歧三联活菌组治疗的基础上,用石兰草方加减治疗急性湿疹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提高,治疗后粪便中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且复发率降低,这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小儿湿疹的治疗疗效,并且降低疾病复发率。究其原因,可能是此方法通过直接外源性补充肠道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可抑制病原菌,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另外,能够有效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调节患儿免疫功能,使其免疫功能维持在正常水平,从而提高湿疹治疗疗效,降低复发率。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调节湿疹患儿的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功能,减少疾病复发。

参考文献

王慕逊.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4.

薛辛东.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6.

胡亚美,江载芳,陆华,等.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8.

韩新民.中医儿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9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6.

谭谈,贺菊乔.银花地芩合剂合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治疗小儿亚急性湿疹湿热证3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12): 66-68.

董梅.荆防合剂外用治疗小儿急性湿疹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12,27(1):75-76,78.

赖洁莹,郝丽萍,宋思宇.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其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0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1): 40-42.